浅析如何利用生活资源有效开展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9
/ 2

浅析如何利用生活资源有效开展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陈忠民

浙江省 杭州市四季青小学, 浙江 杭州 310019


摘要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存在轻实践重知识的做法,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很多学生虽然掌握丰富的数学知识但是综合素质不高。高效教学视角下,教师应当针对这一局面进行改善,既要做好理论知识教学,还要重视数学综合活动的开展,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均能得到有效落实。面对学习能力尚浅的低年级学生,数学教师可以以学生实际生活为着力点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本文对此进行分析。

关键词:生活资源;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低年级


前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对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创新,这种教学创新可以弥补学生数学知识丰富但数学素养低的不足,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为了保证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实效性,数学教师应当立足实际学情,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学习特点采取生活教学法,基于生活资源的有效运用展开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以此提升学生将实际与数学理论相结合的能力,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利用生活资源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项以师生共同参与为主、以问题为载体的学习活动,旨在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增强学生创新意识与数学意识。在自然界、社会、社区、家庭、学校等领域均能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目标就是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利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解决和分析数学问题的时候综合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用数学头脑思考问题;用数学眼光观察问题。由此可见,数学实践活动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关系,若是脱离数学运用情景,综合实践活动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进而增加学生的压力。只有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去分析问题情境并解决问题,才能深化学生的体验,促进学生内化知识,提升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借助生活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会增加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因为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因为熟悉元素的引进而具有亲切感,从而在心理层面缩短学生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距离,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专心致志的探究、操作,促进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和数学精神的养成。

二、利用生活资源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方法

(一)利用学生生活经验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小学低年级学生刚开始接受系统化教育,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普遍较低,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去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一方面,以学生生活经验为载体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可以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另一方面,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进行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被熟悉的、亲切的氛围包裹,能够唤醒学生积极性、参与性[1]。举个简单的例子,在讲解“认识时间”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数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比一比谁上学最快”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实践过程如下:让学生联系自己上学日常,写下自己每天早上从家里出发的时间,并写上自己到达学校的时间。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计算自己每天在上学的路上所花费的时间,最后让学生比一比谁花的时间最短。这种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开展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认识时间”这节内容的理解、消化,还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二)通过生活情景模拟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小学数学课本中的数学知识提炼于生活,同时也服务于生活。然而,很多低年级的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存在会记不会用的情况。具体来说,学生虽然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讲解理解了知识,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仍然不会运用。归根究底,这与教师重知识轻实践的教学方式有关。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方式就是教师通过生活场景的模拟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2]。换言之,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经历的场景在课堂上模拟出来,让学生置身于熟悉的生活情境之中。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以此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例如,在讲解“20以内加减法”相关知识点的时候,数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商场购物”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具体活动流程如下:教师和学生一起将教室布置成“商场”,然后以学习用品为“交易物”,每个商品上标上价格,如橡皮2元,圆珠笔3元。同时准备好“钱币”,钱币的面值大小与实际生活中的人民币相同,分为1元、5元、10元、20元。接着,一部分学生扮演“商家”,另外一部分学生扮演“买家”。相互之间进行“交易”,通过“付款”“找零”等方式锻炼学生的运算能力,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又如,小学生在生活中经常做游戏,具有娱乐性、趣味性的游戏活动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有着强烈的诱惑,深受他们的喜爱。教师可以以此切入点,以游戏的形式组织学生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如“24点游戏”。小学生在生活中几乎都玩过扑克,对扑克比较熟悉,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解“24点游戏”的规则,从而唤醒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其次,按照组间均质的方式将全班学生分成数个小组,接着,随机展示4张扑克牌,要求每个小组通过自主思考、小组讨论等方式算出24点,并且规定最先算出24点的小组获胜。在这个过程中,累计各个小组的获胜次数,以次数最多为依据选出本次活动中的冠军,给予该小组学生物质或精神奖励。这样的游戏化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趣味性,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参与度,还能提升学生计算能力。

(三)利用学校相关资源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校园是学生生活的主要环境,在教学实践中,数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相关资源组织学生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3]。例如,在讲解“100以内加减法”的知识点时,数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调研活动,调研的对象是学生所在年级各个班级的学生人数,具体的调研内容包括“每个班级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少多少?”“每个班级学生人数加上教师人数一共是多少?”等。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活动。通过这样的调研活动,学生不仅运算能力得到提升,而且合作精神、团队协作能力也得到有效培养。又如,在指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时候,数学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学校操场开展“短跑比赛”活动,分别让学生完成50米,100米跑步,通过这样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直观的、深刻的印象。或者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教室内开展“量身高”活动,给教室内的课桌椅、门、窗等物体测量身高。通过这样的测量活动,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分米和米也就有了深刻的认识。这样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联系生活实际,可以让学生在熟悉的、亲切的氛围中有效巩固理论知识,获得全面发展。

结论: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一个重要构成,是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一个教学环节。开展有效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是学生探索知识发展和生成的重要路径。对于低年级学生,数学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或者通过生活情景模拟等方式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整体学习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徐丽君,孙舒怡,赵丽,何亚,聂丹娜.借助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提升小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06):138-139.

[2]周黎明.实践中学习,综合中提炼——如何上好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J].数学教学通讯,2019(13):64-65.

[3]丁阿娜.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有效性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4(04):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