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音乐作品的“立德树人”功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6
/ 2



浅析音乐作品的“立德树人”功能

沙文仙

广州市第一一三中学 广东广州 510000

“艺术教育是培养人的审美意识及对生活的感受能力,对个人的修养及素质有着重大的帮助作用”。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教育的方式从小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操。目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内容普遍以音乐基础以及音乐技能为主,大部分教师对于音乐所赋予的思想不会进行提取分析,以致很多学生不了解音乐本质内容,达不到通过对音乐作品进行德育教育的目的。因此,在实际的音乐教学课堂中,我们要摒弃传统的音乐教育方式弊端,除了注重音乐基础技能知识外,我们还需通过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将音乐作品所赋予的思想结合传统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样才能达到行之有效的目的。下面,本人将通过音乐实例进行详细论述。

一、通过音乐作品欣赏从更深维度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音乐赋予的生命意义

从远古时期的伯牙绝弦到近代阿炳二胡独奏,其音乐作品所代表的思想永远是人类生命灵魂深处的呐喊,在人类进步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例如《槟榔床下摇网床》是一首反应广西北部湾渔民生活的民俗风情歌曲,其所呈现出来的旋律节奏就像微微而来的一阵清风,使人不知不觉中沉静在那优美宁静的环境中,让人舒心悦肺,就像人飘在云朵中那样云淡清幽。歌曲的前面三声部“哼唔”营造出宁静美丽的意境,随后唱出母亲对孩子的爱。宁静清幽是我们大部分人期待的生活意境,而悲伤、黑暗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亦为存在。如《第六交响曲(悲怆)》是19世纪俄罗斯著名音乐家柴可夫斯基的杰作作品之一,其音乐作品主要揭示作曲家个人悲伤情感经历以及当时社会政治腐败,反应作曲家本人对光明理想的追求。《第六交响曲(悲怆)》全曲由四个乐章组成,第一乐章主要以慢板和快板为主,B小调加上4/4拍子形成的奏鸣曲,另外,通过低音大提琴展现出呻吟般的旋律,使人笼罩在一个阴沉的环境中,给人一种苦恼烦躁不安的情感意境,之后再通过行板的进行使音乐节奏加快,就像遇到烦心事的人暂时抛弃眼前的烦恼,即刻陷入沉思与幻想之中。第一乐章的终结通过柔美温和的旋律节奏进行铺垫,使人感觉到在那么一刻之间体会到悲与欢的存在,意味着生活世事无常,琢磨不透。从对以上两首音乐作品的简单分析来看,音乐除了传导情感之外,还赋予我们对生活的思考,在实际的音乐教学课堂中,我们在欣赏这些作品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所赋予的内在含义进行思考,让学生不单只会听音乐,还要学会用心去感受音乐赋予的生命意义,如对政治黑暗的批判,对人类悲欢离合的思考以及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通过音乐作品欣赏引导学生领悟音乐艺术的感染力来自情感的力量

人生,就如音乐的旋律曲调一样,通过旋律曲调的组合,诉说着人间的悲欢离合…“渭城潮雨浥清城,客色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古曲《阳关三叠》是改编我国唐代著名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名诗所谱写的一首古琴曲,按照呤诗的方式进行歌唱,看起来比较单调,当时的人经常将诗句反覆吟唱几遍,因此这首名曲才有了“阳关三叠”的叫法。此曲每叠所表现出离别的情绪进行不断叠加,从而体现出作曲家所谱写歌曲中那忧伤、惜别和期待的感情描述,曲调分明,感情真挚,抒发出友谊的可贵。马思聪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慢板如歌如诉的旋律表现出远离家乡的人们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充满委婉乡情的旋律让人悲恸、催人泪下,激起抗日军民驱逐日寇,收复河山的强烈爱国之情。在欣赏这些音乐作品时,激发学生领悟:音乐艺术的感染力来自情感的力量,这是音乐最本质的特征,音乐是人内心世界的表露,是人情感的抒发宣泄。从而引导学生感受人类各种美好的情感:如乡情、友情、祖国情、民族情及人间真情。

三、通过音乐作品欣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其音响稍纵即逝。在远古时代,人们没有乐谱,也没有现代的录音设备,因此,乐器成为当时音乐存在的唯一证据。人类最初的音乐是怎样的?考古学家在距今约8000年前的河南贾湖遗址上发现了目前可知人类最早的乐器——骨笛,我们用这种乐器成功地演奏了河北民歌《小白菜》。另外,通过对另外一首《梅花三弄》进行分析,“梅花三弄”一弄主要使用编钟进行奏乐,通过编钟清亮的音色将梅花端庄典雅的形象展示出来,二弄使用笛做为主奏乐器,笛的音色非常明亮、透彻,可以很好的将梅花的高洁形象完全展现出来。三弄:弦乐与编钟的卡农,旋律中多八度跳进和加花润色,比原来主题更加活跃。在欣赏这些作品时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宝贵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民族音乐、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思想情感。

音乐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对广大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它通过形式和内容的美,寓教于乐教。浅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与情感。前苏联时期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曾经说过:“艺术和技术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教育方式是否兼顾有道德伦理或者美育的教育观念”,因此,在实际的音乐教学课堂中,我们可以通过音乐作品去引导学生体会美育和德育的认知,让音乐作品的立德树人功能完全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