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社区综合防治管理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4
/ 2

糖尿病的社区综合防治管理措施

陈容

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龙井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四川 自贡 64301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肥胖人口急剧增加,使糖尿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主要为血葡萄糖水平慢性增高的代谢疾病,主要包括1型及2型糖尿病。糖尿病可引起冠心病、肾病、失明等,给人们经济及健康带来严重损失,成为影响人类身心健康主要疾病。基于此,对社区中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和防护,为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得以达标、且降低其引发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减轻患者身体负担及经济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1. 糖尿病社区管理

糖尿病社区管理作为近年来一种新型医学管理模式,其在政府部门支持下,卫生部门组织协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综合医院共同参与下,形成对糖尿病社区综合防治模式。此类管理模式的诞生,改变传统单一药物治疗方法,对居民健康水平、控制糖尿病及并发症发生有重要作用。

1.1为社区糖尿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

首先,社区医生或者护士为糖尿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作为社区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社区医护人员要熟悉掌握每位患者情况,通常涵盖家族史、生活习惯、联系方式、尤其是患者用药情况、有无并发症予以了解。其次,对每位患者情况了解之后要给予实施追踪,将患者情况实施存储于计算机内,社区医生只有对每位患者情况全面了解,才能依据其实际情况制定出与之相匹配的治疗措施及健康教育计划。

1.2团队协作提供连续性照顾

由全科医生、护士、预防保健人员、居委会干部等人员组成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在社区中对糖尿病患者予以走访管理,构建完善的随访制度,定期入户,对患者用药、血糖测量情况、饮食情况、睡眠情况、身体三围予以明确,依据每位患者实际情况,为患者制定相对应治疗方案。在随访期间对患者用药可能出现副作用应多加关注,若出现异常情况,及时指导患者用药,提醒患者进一步到医院治疗。在社区实施团队随访管理,一方面可增强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了解,另一方面,改善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使血糖得以有效控制。

1.3为患者及家庭提供心理支撑

糖尿病属于终身疾病,其目前没有根治方法,许多患者也因此心理压力较大,无法正确面对,使自身性格也发生改变,严重可演变为抑郁症等精神疾病。若糖尿病患者在得知自身患有糖尿病时,能及时得到医生及社会关注,会对其生理、心理方面给予莫大的帮助。构建环状糖尿病管理模式,一方面可以体现目前医疗卫生服务供求关系,另一方面,也体现更多人文关怀发展理念。给予每位患者全程心理管理,可有效提高患者身心健康;给予每位患者更多的鼓励,可促进每位患者能更多交流与沟通,并实现相互督促目标;帮助患者妥善协调好与家人、社会人群关系,可让患者能及时摆脱不良心理,增强自信心,使生活质量大幅度提升。

1.4建立社区和综合医院双向转诊

社区服务团队作为糖尿病患者与专业医生间重要传输纽带,可实现社区和专业医院之间“双向转诊”。社区医生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及时了解患者病情,而且对于病情了解具有持久性,对其中病情较难控制的患者,专业医生可采取会诊,从而协助社区医生解决问题,若病情一旦出现较为严重情况,社区医生会及时联系专业医院给予转诊。

  1. 综合防治

糖尿病患者主要采取饮食控制与药物治疗相结合治疗方案,具体包含健康教育、饮食控制、运动治疗、用药指导、自我血糖监测。

2.1健康教育

避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提升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患者经济负担,开展系统的糖尿病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健康教育在治疗中起着关键性作用。良好的健康教育一方面能调动患者配合治疗积极性,使疾病达到可控化,另一方面,降低其引发并发症发生概率,缓解患者心理负担及经济负担。社区卫生服务队可通过定期举办糖尿病教育讲座、发放糖尿病防治宣传手册等方式,如图一所示,为社区人群进一步了解糖尿病知识做以支撑,并对其预防加以重视,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生活行为方式,合理搭配膳食、适当运动,通过健康教育可以将患者从传统被动治疗引导为如今主动配合治疗。


5fa2475c38f3f_html_2bdd8df1c606b2f9.jpg

图一 糖尿病教育讲座

2.2饮食控制

饮食作为有效控制糖尿病血糖及治疗的基础,一方面对患者代谢予以控制,另一方面,可预防并发症发生。糖尿病患者应确保各类营养素均衡摄入,使营养物质被患者吸收后血糖并无较大波动,对控制血糖稳定有重要作用。社区营养搭配师应以患者年龄、性别、体重、身高作为依据,合理制定出每天所需摄入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总量,并依据上述数据信息,搭配合理营养餐。对体重较重的患者而言,应合理控制其摄入的脂肪总量,主要以高纤维、低热量、低脂肪为主,所有患者应秉持少食多餐原则,禁止暴饮暴食。

2.3运动治疗

应鼓励糖尿病患者积极参与到社区活动中,如打乒乓球、打太极等,注意在运动过程中,对心率、血压、血糖应采取实时监测,根据监测结果调整运动方案,培养患者保持每天运动的习惯,通常每次在40分钟为宜,鼓励患者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如养鱼、养花、练习书法、听京剧等,以此陶冶患者情操,为枯燥生活增添更多乐趣,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2.4用药指导

因为糖尿病患者需长期服药,特别是降糖药与胰岛素,部分患者潜意识认为胰岛素只要使用,终身形成依赖,从而不积极配合治疗,还有部分患者,私自随意服用没有科学依据的偏方,从而导致病情被延误,所以糖尿病患者科学用药意义重大。医护人员应及时向患者解释各类药物的作用及目的,并观察患者服用药物后是否出现副作用。如磺脲类药物应在餐前半小时口服,其主要产生副作用为低血糖、偶尔有皮肤瘙痒等过敏反应;双胍类药物可在进餐中服用,从小剂量予以开始,其可减轻肠道反应,阿卡波糖应在进餐时与第一口主食同时服用。此外,应详细给患者讲解胰岛素治疗糖尿病作用,还需向患者讲解注射具体部位,注射时间、注射方法、如何正确保存胰岛素等知识,图二为医生向患者讲解胰岛素注射知识。


5fa2475c38f3f_html_9eec63d9798e1c15.jpg

图二 医生向患者讲解胰岛素注射知识

2.5自我血糖监测

患者应每周做一次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监测,2-3个月做一次糖化血糖蛋白测定。自我监测可一定程度帮助患者改善血糖控制,使降糖治疗具有安全性及有效性。因为糖尿病可引起心、脑、肾等系统并发症,所以应定期监测血压,定期检查血蛋白、心电图、血脂、肾功能等。为了对患者病情详细掌握,应将患者体重、升高、血压、饮食、用药等情况一一记录。

综上所述,糖尿病为一种终身性慢性疾病,患者需要长期坚持治疗。使糖尿病患者深刻认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是治疗糖尿病主要方案。实施糖尿病患者群个体化管理,一方面使更多糖尿病患者享受社区服务的便捷,另一方面提高社区居民自我保护意识、加强自我护理技能,可一定程度降低糖尿病患者病死率或降低其引发并发症发生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