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内部审计助力电网企业提质增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3
/ 2

新时代内部审计助力电网企业提质增效

王曦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繁昌县供电公司 ( 241204)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电网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应积极主动转型,切实提升自身 增值服务能力,充分发挥“防风险、促发展”作用,助力企业提质增效。本文深入剖析了电网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面临的形势和现状,探讨新时代内部审计助力企业提质增效的措施。

[关键词] 新时代 内部审计 提质增效

一、新时代内部审计的含义

2018 年初,《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 重新修订印发。作为核心概念的“内部审计”定义 在本次修订中全面调整,重点强调要独立、客观地 对财政财务收支、经济活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等实施监督、评价和建议,从而促进单位自身完善 治理、实现目标。 相较于过往,新规在职责范围上增加了内部控 制和风险管理,工作内容也不仅限于监督与评价, 而是将提供建议的服务职能提到了更重要的位置。 这种转变与我国当前的经济转型发展息息相关,电 网企业内部审计必须适应时代发展,全面转型升级, 将内部审计从一个点延伸到整个面,使短期目标与 长远目标相结合,审出成果、审出效益、审出价值, 更好地服务企业提质增效。

二、电网企业内部审计面临的形势和现状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 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速度、发展方式、发展动力 都发生了转变,内部审计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只有主动融入经济发展大局,融入企业发展大局, 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助力企业提质增效。

(一)外部监督力度持续增强

审计署令第 11 号作为内部审计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各单位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内部 审计作用指明了方向。定位上,强调内部审计要接 受审计机关指导监督 , 增强其权威性和独立性;内 容上,强调内部审计要坚持审计监督“全覆盖”, 拓展审计职能;成果上,强调审计结果运用,明确 对内部审计已经发现并纠正的问题不再在审计报告 中反映。 今年 2 月,国资委财务监管局印发《中央企业2018 年度内部审计工作重点关注事项建议》,针对 近年来中央企业接受各类审计、出资人财务监督管 理、监事会监督检查等发现的突出问题,结合当前 重点工作任务,明确 2018 年内部审计应重点关注 会计信息质量、资金管理和金融业务风险、降杠杆 减负债、境外业务、处僵治困、“两金”压控、重 大投资建设项目和审计整改八大方面。

(二)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仍需改进

就电网企业自身的审计现状看,还有一些方 面难以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一是审计深度和成效

尚有欠缺。部分内部审计还停留在事项查纠的具体结论层面,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

对企业关注的问题进行重点解剖和专题分析研究

方面做得还不够深入。二是审计项目安排不够精 准。对经济责任审计等常规性审计项目关注多,

对风险相对较大、问题突出的专业领域、关键环 节关注较少,有时容易遗漏风险点。三是审计成 果运用仍需加强。部分单位对审计成果运用缺乏 足够认识,对审计发现问题没有进行系统整改, 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没有从体制、机制、 制度、流程等方面加以改进和解决,缺乏有效的 防范措施,致使一些问题屡查屡犯。四是内部审 计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年 龄总体偏大,人员专业结构总体单一,严重制约 审计工作有效开展。

三、内部审计助力企业提质增效的措施

面临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内部审计必将在职 责履行、工作内容、工作质量和责任整改等方面承 担更加艰巨的任务,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一)树立科学审计理念

内部审计工作要实现助力企业提质增效,必 须树立科学审计理念,通过培育内审工作独特的价值观,形成独立的内部审计文化。一是树立“大 审计”理念。统筹审计资源,整合审计力量,形

成审计工作“一盘棋”,增强审计监督效能。二 是树立审计监督与服务并重理念。既要勇于查错

纠弊,又要善于谏言优化管理,努力将高质量的 监督与卓有成效的服务有机结合,为公司防范风 险献计献策。三是树立审计增值理念。既要关注 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合规性与合法性,更要关注 经营管理活动的效率性与效益性,切实处理和把 握好两者的关系,努力实现审计效益最大化,推 动企业实现提质增效。

(二)完善审计内部管理

加强审计规范化管理,加快推进审计管理方 式转型。一是完善一体化协同运作机制。按照“管

审分离”原则,进一步完善“上审下”工作机制, 突出审计部的管理职能和审计中心的支撑作用, 构建“上下贯通、职责明确、分工协作、资源共享”的审计监督体系,实现“审计部—审计中心”

高效协同运作。二是切实提高审计人员执业水平。 系统梳理审计工作流程、制度、标准、考核要求, 邀请优秀的内外部专家轮流授课,采取“以审代 培”“老带新”“师带徒”等多种形式,对审计 人员进行多轮次、多层级的岗位技能培训和锻炼, 提升内审人员业务管理、协调配合、语言沟通和 写作能力,进一步拓宽思路、改进方式、强化措施、 完善机制,切实增强审计人员能力素质。三是建 立健全审计报告机制。建立健全审计部门向公司 党委、董事会负责和定期报告工作机制,强化审 计工作“五项报告”,加强审计成果运用,为公 司党委提供决策支持服务,切实发挥内部审计完 善法人治理、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有效防范 经营风险的作用。

(三)统一审计工作标准

统一审计工作职责标准化、流程标准化、质 量标准化“三个标准”,构建横向协同、纵向贯 通的审计标准化管理体系。一是审计工作职责标 准化。规范审计职责,明确部门内审计业务工作

界面。优化调整内部审计与社会中介机构的管理 职责及定位,明确各项审计工作业务界面。二是 审计业务流程标准化。完善依法治企检查、经济 责任审计、工程投资审计等审计业务标准流程, 厘清审计工作管理链条,规范各类审计业务工作 程序,保证各项业务紧密衔接、贯通融合。在审 计工作记录、底稿基础上,制定重要审计事项承 诺书、整改报告等审计作业模板,统一规范审计 业务全过程工作标准,促进审计工作精益化管理。 三是审计项目质量标准化。强化质量意识和风险 意识,明确审计组成员工作职责,充分运用审计信息系统实时监控,加强现场审计的动态管理, 严控审计流程节点,确保审计过程可控在控。设 置兼职审计报告复核审理人员,加强对审计报告 的复核,确保内容完整、事实清楚、定性准确, 审计意见和建议针对性、可行性强。

(四)促进审计成果转化

不仅要发现和揭露问题,更要做好问题整改, 促进审计成果转化。一是强化整改工作责任落实。坚持严肃整改,实行问题整改“一把手”负责制。 健全问题整改联动机制,加强纵向指导和横向协同 工作,内部审计部门做好牵头组织,专业部门落实 整改责任,将问题整改与改进管理相结合,举一反三,健全制度,强化管理,防范风险。二是加强整 改工作闭环管理。进一步完善整改工作台账机制, 明确整改标准和时限要求,严格实行销号管理。审 计结束半年内,建立整改落实情况跟踪审计或现场 检查工作机制。三是建立典型案例通报制度。做到 查处问题与有效整改、提示风险与警示问责、分析 原因与健全制度有机结合。提高对问题突出、整改 不力单位的审计监督频次,必要时约谈单位负责人。 严格实施通报、警示、问责。

(五)健全审计考评机制

构建多维度审计考核评价体系,充分激发内 部审计工作效能。一是强化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

以企业负责人为考核对象,针对审计整改、成果 转化等进行考核评价。促进企业负责人增强法治 意识和责任意识,约束经营管理行为,防范经营 风险。二是细化内部审计专业考核。突出优秀审 计项目、审计案例评选的奖励示范效应,激励内 审人员工作精益求精,不断提升专业管理水平。三是深化受托中介机构考核。以受托中介机构为 考核对象,定期进行工作质量综合考核评价。评 价结果合格的纳入企业备选范围,不合格的予以 淘汰,促进中介机构提高工作质效,充分发挥审 计咨询服务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