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航海类专业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现状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2
/ 2


高职院校航海类专业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现状分析

魏榕根

泉州海洋职业学院 福建省泉州市 362700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各行各业的发展迅速,全国各高校对创新创业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也构建了相应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与教育模式,但是航海类专业特点明显,人才培养目标等与一般专业有很大不同,所以如何培养符合航海特色的高职创新创业人才,符合国际国内法规要求航海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国家海运强国、海员强国、海洋强国战略实施和航海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是项重要课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航海类专业;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现状分析

引言

高职院校航海技术专业主要培养海上船舶驾驶人员,人才培养主要采用在校培养与海上实习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学习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考取专业各类证书,在海上实习认识航海环境、了解专业技能的实际运用和建立航海意识等。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学生的特点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航海技术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前放弃了航海愿望,航海后备人才在走出校门之前就出现大量流失,航海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改革创新,探索新的、能解决人才培养中的问题的人才培养模式。

1航海类高职院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必然性

1.1适应国家人才战略培养要求

政府非常重视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意见》中明确指出,在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是服务于国家战略的重大举措,是深化教育改革,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经,可以实现创业带动就业,是保证高校大学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因此,航海类高职院校应积极主动适应国家人才培养方向,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高技能航海人才。

1.2适应国家海运强国、海员强国、海洋强国战略需求

中国现有的航海人才培养质量、规模与结构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国家海运强国、海员强国、海洋强国战略实施和航海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卓越海员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可以推动航海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航海职业教育的关注度和影响力,提高航海人才培养质量,服务航运转型升级,增强中国航海人才的国际竞争力。

1.3适应航海技术快速发展以及航海岗位发展需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船舶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控制技术、通讯技术的应用,航海人才不再是单一的学科背景,需要具有较强的综合知识背景。船员在面对复杂与先进的机器设备故障时,要有过硬的知识应变能力与创新能力。随着船舶智能化的发展,对船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与创造思维。

2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创新思想

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是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解决的问题,也是各高职航海院校修改人才培养模式后仍然没有解决的问题。旧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改革创新,用创新的思想构建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以满足当前的人才培养需求。

2.1优化实践课程,以实践促进教学

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提高航海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3号文件中提出,航海专业实践课时不低于总学时的30%,文件规定了实践课程的最低量。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占总课时一半以上。方案提高了职业教育实践课程的要求。在交通运输部印发的《海船船员培训大纲(2016版)》中规定了航海技术专业最低理论和实践课时,据统计,航海技术专业总课时为1913节,其中:专业理论课程961节,实践课程952节,实践课程占总课程的49.76%,实践课程所占比例没有达到总课时一半以上,需要增加实践课时。提高实践教学不是简单的增加实践课时,需要优化实践课程,将所有实训内容进行重新组合优化,以实现通过实践课程提高学习兴趣、培养专业爱好、学习专业知识、培训实践技能和营造航海文化氛围为目标编制实践课程,实现以实践促进教学的作用。

2.2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创新技能比赛模式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应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占有一定的比例,重视比赛对人才培养产生的积极作用。航海技术专业技能比赛内容需要与中国海员技能大比武、区域航海技能比赛内容和技能证书考试相结合,分年级开展不同技能比赛项目。以航海技能比赛培训实践技能和选拔高水平人才,组织高水平人才参加区域航海技能大赛和中国海员技能大比武,组织高水平人才担任实训管理员并参与实训设备的管理和学生技能培训授课,激励学生,增加学习动力,创新的技能比赛模式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培养高技能水平的学生和营造航海文化氛围的目标。

2.3重视入学教育,创新入学教育方式

入学教育是大学新生入学第一课,对学生健康成长、角色转变、专业认识具有比较重要的作用。在江苏开放大学吴轲威老师的调查报告中指出,大学生对入学教育的内容意愿要求排在第一位的是专业指导,因此,入学教育需要加强专业指导内容。高职航海技术专业可以结合专业特色和专业技能设置专业指导内容,组织学生组建专业特色展示队伍,以高标准技能要求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进行展示和表演,创新入学教育方式,引导新生认识专业技能内容、建立专业技能标准、激发专业兴趣和激励表演学生。

2.4培养阶段

学生在校培养分三个阶段。大一为第一阶段,此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专业基本技能。此阶段完成以下任务:第一、入学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专业和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第二、技能训练,以六小证和水手证实践培训内容开展实践训练,实践训练安排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连续不间断开展,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兴趣,营造航海文化氛围;第三、开展航海知识竞赛,以六小证题库为知识范围开展航海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六小证通过率,营造航海文化氛围;第四、开展航海技能大赛和小证技能表演,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营造航海文化氛围;第五、完成公共基础课程、六小证理论课程、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论学习。大二为第二阶段。此阶段主要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船舶驾驶员实践技能,培训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第一、学习专业核心课程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第二、不间断开展航海模拟器综合实训课程,完成船舶驾驶员实践技能训练;第三、以船舶驾驶员实践技能为主题开展航海技能大赛,以专业核心课程题库为知识范围开展航海知识竞赛,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营造航海文化氛围。大三为第三阶段。此阶段主要进行强化训练,以提高三副适任证书考试通过率为主要目标。在大三上学期首先完成专业课程学习,然后将学生分为大证考试班和非大证考试班进行分班培养,大证考试班开展大证考试冲刺培训、G证培训和适任证评估训练,非大证考试班选修与航海相关的陆上专业课程进行学习和完成毕业顶岗实习任务。采用分类培养方式,让更多的学生在毕业之前通过三副适任证书考试和扩宽不考证学生的就业渠道。

结语

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也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时代主题。高职院校航海类学生面对其专业的特殊性和未来职业的特殊性,对核心素养水平的需求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培育模式也亟待航海类高职院校进行探索与创新,力求有针对性,达到实效。

参考文献

[1]赵桃李,瞿群臻.一带一路战略中航海教育开放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07).

[2]完剑侠,缪克银,黄锦鹏,等.现代职教视阈下航海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构建[J].航海教育研究,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