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来了 家长们要怎么办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02
/ 1

手足口病来了 家长们要 怎么办

徐涛

冕宁县人民医院,四川冕宁, 615600

5f9f6b24a0653_html_ae5312a0e32333e3.jpg 年季节更替之际都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期,尤其在4~7月和9~11月期间,手足口病的发病率更是达高峰。实际上,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于5岁以下的儿童群体,患儿在发病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身体局部出现皮疹、疱疹,以口腔、手、足和臀部最为常见,同时可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通常来说,患有手足口病的儿童绝大多数会在一周之内痊愈,但少数患儿可能会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比如脑膜炎、脑炎、肺水肿、心肌炎等,如果病情进展迅速,容易发展为病死率较高的危重型。由此可见,手足口病虽然是儿童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但该病会对部分儿童造成生命威胁,因此家长们有必要了解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以便手足口病来时,应该知晓孩子是不是患了手足口病,该不该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平时如何预防手足口病等问题的答案。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先让我带领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手足口病的病因、传播途径、预防等相关知识。

1.手足口病的病因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众所周知,肠道病毒本身就具有较高的传染性,任何年龄段的人群都有感染风险,而对于5岁以下的儿童来说,他们的免疫系统发育还尚未成熟,因此更容易受到肠道病毒的侵害。据临床研究表明,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是引发手足口病的主要病毒类型,这类病毒喜湿、热环境,在此环境中能够加快繁殖,进一步增加了传播风险。

2.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要想让孩子远离手足口病的困扰,家长必须要了解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以便切断传播来源,从而降低孩子的感染风险。通常来说,手足口病的传播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密切接触传播,主要是指孩子接触过手足口病患儿或隐性感染者,或接触过手足口病患儿使用过的毛巾、玩具、食具、床上用品等;第二种,呼吸道飞沫传播,这种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呼吸道进行的,比如唾液、打喷嚏等,或者是接触了患儿口鼻分泌物;第三种,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或食物。手足口病的潜伏期为一周左右,在发病的一周之内具有极高的传染性。

3.手足口病的治疗

目前,针对肠道病毒并无特效药,家长必须要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评估和治疗。对于轻症患儿来说,需要做好隔离工作,避免交叉感染,清淡饮食,让孩子好好休息,做好口腔和皮肤的护理,同时给予控制高热等对症、支持治疗。但是需警惕患儿病情进展为重症,家长要加强观察,若患儿持续高热不退,腋温>39℃,口服退热药联合物理降温等常规退热效果不佳,伴随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发凉、呼吸增快、精神萎靡、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站立或坐立不稳等表现,家长需及时再次就诊,以便医生能及时分辨出重症患儿,避免错过抢救的关键期。

4.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

(1)勤洗手,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要让孩子喝生水,吃生冷食物。家长还应做好隔离工作,不要让孩子与手足口病患儿密切接触。

(2)在手足口病高发期和流行期间,不要带孩子到人多且不通风的地方去;保持室内的良好通风和空气清新,对孩子的衣物和生活用品要勤洗、勤换。如患了手足口病,则需隔离患儿,同时患儿接触过的玩具等要清洗后用含氯消毒液消毒,把不宜浸泡的物品置于阳光或者紫外线灯下暴晒,注意定期通风,每日进行空气消毒。

(3)保证孩子的营养均衡,多让孩子吃一些富含优质蛋白、维生素的食物,以此提高孩子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从而为降低病毒感染风险提供可靠的保障。

(4)手足口病最有效的预防办法就是接种疫苗,而引起手足口病重症及死亡的病例多为EV71病毒所致。所以家长请注意,我们接种的手足口病疫苗是EV71病毒灭活疫苗。而且随着这几年疫苗接种的推广,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病例逐年下降。但手足口病的病毒分型有多种,EV71病毒灭活疫苗对于其他的病毒分型没有交叉免疫,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有的孩子会反复得手足口病了。

上述内容介绍了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希望能够为各位家长朋友提供一些帮助。手足口病虽然是一种传染性的疾病,但是家长也不要过度担心,对于出现临床症状的患儿来说,家长应带孩子及时正规就诊、隔离,做好日常护理工作,以免造成大范围的病毒传染。对于没有临床症状的儿童来说,家长应该在发病高峰期做好预防工作,最大限度的降低孩子的患病风险,从而确保孩子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