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参与五音戏活态传承的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24
/ 2

高校参与五音戏活态传承的策略研究

张迁迁

(山东,淄博职业学院, 255314)

【摘要】五音戏是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历史已有200余年,是一种具有独特的声腔韵味、众多剧目和题材的山东地方戏曲。受现代影视、动漫游戏、网络娱乐等新兴文化以及外来文化传播的影响,五音戏的活态传承现状堪忧。笔者从高校参与五音戏活态传承的作用方面提出了几点策略建议,希望可以对五音戏的活态传承能够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校 五音戏 活态传承 策略

五音戏,原名周姑子戏,是山东省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之一,属于周姑子声腔系统的一个地方剧种,唱腔优美动听,语言生动风趣,表演朴实细腻。五音戏源于山东章丘、历城一带,传于济南、淄博、滨州、潍坊等城乡地区,由于所流传地域的方言、风俗等差异,划分为东、西、北三路,在经历了百年以上的发展后,现仍流行于鲁中山地丘陵和平原地区,深受民众的喜爱。

一、五音戏的传承现状

随着现代影视、动漫游戏、网络娱乐等新兴文化以及外来文化的流行传播,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娱乐活动和审美趣味也趋向多元化,受此影响,五音戏等民间小戏不再是人们的宠儿。现在的年轻人追求时尚,习惯于快节奏的生活,对五音戏缺乏足够兴趣。传统五音戏的形式单一、剧目内容相对陈旧已远远不能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观赏要求。传统戏剧其“活态”的文化表现形式不同于其他种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既传承着一定的历史文化传统,又期待着在时代精神的表现中实现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换。虽然政府在五音戏的介绍和推广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五音戏的活态传承现状依然堪忧。

二、高校参与五音戏活态传承的必要性

2017年,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联合发布《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指出:“加强戏曲通识普及教育,增进学生对戏曲艺术的了解和体验……2020年戏曲进校园实现常态化、机制化、普及化,基本实现全覆盖。” 五音戏蕴含着大量礼仪规范的内容,是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遗产,将其传播和发扬光大有助于社会和谐,尤其是对年轻一代有思想教育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属于活态的传承,在对五音戏进行传承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其整体性、活态性、永久性以及可展示性规律,使其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地方高校拥有区域内最高学术研究团体,是参与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研究的主要力量,同时也是教育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园地,充分调动高校力量,积极参与五音戏的活态传承刻不容缓。

三、高校参与五音戏活态传承的策略

(一)高校在与五音戏传承相关的创新式教学、科学研究以及校园文化活动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探索,将五音戏与音乐、舞蹈等艺术类专业学习相融合,开设五音戏相关课程,聘请五音戏传承人作为兼职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共同打造双师互动式教学,建立传承五音戏的“精品课程群”。同时,积极搭建五音戏在线课程,助力五音戏教育平台化、规模化。

(二)开设与五音戏相关的公共艺术课程或尔雅课程,把五音戏欣赏纳入相关的课程体系,尤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五音戏文化资源充分发掘、提炼,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公共艺术课程,供学生修读实践,提升对地域性文化的了解,进而让更多的学生学习、保护和传承五音戏。

(三)通过与政府共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营造校园多元戏曲传承环境。包括通过“五音戏进校园”的载体把五音戏引进高校,让更多的学生能欣赏和体会到五音戏所具有的独特内涵和魅力,同时也采用“走出去”的方式,组织学生走访观摩五音戏下乡演出;通过组建五音戏兴趣社团,邀请五音戏演出艺人担任指导老师,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要求,开展、创作一些与时代特点紧密相关的五音戏传承兴趣活动,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修养。

(四)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社会调研实践。在每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或者科学研究基金立项等相关项目中,高校要有意识地单列或重点推广对五音戏的实践调研,鼓励学生深入了解自己家乡或周边地区的五音戏传承状况,为五音戏的保护传承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可以说,调研实践为学生“开启了另外一种活态的历史观,培养具有田野实地工作的观念和体验式的研究意识,推动高校科研走出校门,重视非遗传承、发展、保护相结合的活态文化研究。”

想要实现五音戏的活态传承,首先要原汁原味继承,深刻了解内涵,再现原态。继而才能随着时代的进程去发展,赋予其新的元素及现代表达方式。要多平台、多渠道、多方式进行五音戏的教育普及。让五音戏鲜活起来,让五音戏在广大青年心中扎下根,发挥出承载历史、传承精神、鼓舞人心的教育作用,是高校应尽的职责和义务。开展“五音戏进校园”活动,就是让五音戏更接地气的一个尝试,通过进校园的活动,让广大青年学生聆听、体验、感知非遗,在唤醒民众历史文化记忆、培养非遗情感上取得较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黄海珍. “非遗”视角下的布袋戏保护与传承[J]. 大众文艺,2017.

[2] 陈建清,陈浩哲,吴桂花. 论地方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J]. 教育观察,2018.

[3] 이명진. 광주권번을 통해 본 광주지역 판소리의 전승양상[J]. 공연문화연구 제36집,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