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物化意识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21
/ 2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物化意识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田劼

武警警官学院政治工作系 四川成都 610213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劳动异化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分析,然而人们对异化最早了解和接受则是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开始的(《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阐述完整的异化理论)。在二十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卢卡奇敏锐的意识到,人们所面临的根本问题已不是马克思时代的由于具体劳动产品对人的异己统治而引发的经济和政治困境,而是越来越表现为技术、意识形态等普遍的文化力量而导致的文化历史困境。

一、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卢卡奇从《资本论》商品拜物教这一概念得出现代人的物化现象,他指出:“商品结构的本质常常被人们所指出。它的基础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物的性质,并从而获得一种‘虚幻的客观性’,一种看来是非常严格地合理的和包括一切的,以致掩盖了它的根本的性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每一痕迹的自主性。” 可以说做出这一结论时卢卡奇认为,这种商品拜物教现象和物化现象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是生存在现代社会的人们所面临的特有问题。卢卡奇从下面两个方面来展开研究:第一,他认为物化 现象是在人们社会生活中商品越来越丰富的条件下,商品结构已逐渐成为社会的主要结构时才出现的一种特有现象。就像人们所熟知的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样,商品的产生和交换的出现绝不是资本主义时代的特有物,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低级阶段,原始社会以及后来逐渐 发展起来的农业社会中,都有着零星的商品交换和简单的小农经济商品生产,而由于那时的商品生产还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商品的交换也只是人们为了获得更多自己生产的产品以外的生活必需品而进行的。第二,他认为,在资本主义时代,物化现象是一个逐渐生成的过程,它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经济不断发展而发展。也就是说当物的关系还没有完全掩盖人的关系时,物化现象对社会的支配作用还没有那么明显,而随着商品结构的不断完善,当物的关系替代了人的关系时,物化现象的加剧发展就是必然的了。

二、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意义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揭示了工业文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人从属于物、受制于物的现象,这对当前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的若干问题也具有警示和启迪作用。在劳动发展过程中,商品的发展、工具理性的扩展导致和促进了人的物化和主体性的沦丧。如果任由技术理性无限制地膨胀,加剧现代工业社会的物性化,那么,人的全面发展就完全成了空话,生产力的发展也必将因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主体性的丧失和社会的物化而走向增长的极限。在这种情况下,社会面临着如何解决绝大多数人的发展与“物的依赖”关系在市场条件下居主导的矛盾,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就是防止人对物依赖关系的过度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全面和谐的发展,实现生产力发展和人的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前进。

三、卢卡奇的物化意识

卢卡奇认为物化不只是作为统治人、支配人的异化力量影响着人的活动方式,而且逐渐沉淀到人们的思想领域中,使人们自觉认同外在的物化现象和物化结构,并把它当成是外在的规律加以遵循和服从,这使得人们缺乏超越性、批判性。他指出“物化在人的整个意识中打上了自己的印记,人性和人的能力不再成为自己人格的组成部分,他们成为一种像外部世界的各种事务一样能‘占有’和‘处理’的东西。”正是在这里,隐藏了人与人之间的本质关系的虚假的客观性,变成了真正的客观性;而商品关系背后的客观本质,却成了虚无缥缈的东西。

卢卡奇认为意识的物化表现为一个自觉完成的东西。一方面,对于资产阶级而言,物化的现实只有成为人们意识并不在追究以后,才能将物化的现状维持和发展下去,因此,资产阶级思想家努力造成这样一种情况:“资本主义社会相对于一个由人自己(作为阶级)制造的现实,在人们看来似乎这是一个与人在本质上异己的自然现象,即使当人仍在‘行动’时,根据事情的性质,人也仍然是事物的客体,而不是主体。”也就是说,资产阶级要把这种物化的现实沉淀到人们心里,使人们把它当成是客观的规律加以遵循。而对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而言,“只有当工人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商品时,他才意识到他在社会中的存在,工人的直接存在把自己作为纯粹的、赤裸裸的客体纳入生产过程。”意识物化起着把掩饰和麻痹变成似乎是反映现实的既定事实,使其丧失真正的阶级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功能与作用。另一方面,“当在商品中,工人认识到他自己和他本身同资本的关系时,商品体系的拜物教形式就形成了。”对于意识物化的克服乃是一个意识否定自身的物化而向自我复归的自觉完成的过程。这样,通过一个自觉的物化意识的生成,使人们从心里自觉认同现存制度并把他当作规律加以遵循和服从,使得他们从认识上完全失落了自我,变成了僵硬的、呆板的机器附属物。

四、卢卡奇物化意识和物化理论的当代意义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致力于批判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从而恢复人的自由自觉和创造性的实践本质。卢卡奇从人的活动方式本身,从文化层面来展示物化理论和物化意识。同时,他创造性的把物化同近现代社会的理性化过程结合起来,通过对工具理性等异己的文化力量的批判,揭示了技术理性对人的主体性发展的负面影响,揭示了工业文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人从属于物、受制于物的现象。

这对于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出现的问题具有警示和启迪作用。在劳动发展过程中,商品的发展、工具理性的扩展,导致和促进人的物化和主体性的沦丧,如果任由技术理性无限制地膨胀,加剧现代工业社会的物性化,人的全面发展就完全成了空话,而且生产力的发展也必将因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主体性的丧失和社会的物化而走向增长的极限。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这就是要解决绝大多数人的发展与“物的依赖”关系在市场条件下仍居主导的矛盾,从这个意义上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防止人对物的依赖关系过度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全面和谐的发展。另外,我们在弘扬科学发展技术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科学技术的人道主义方面的意义,尽量避免科学技术理性的过度膨胀带来的负面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