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分类学角度检视中考名句默写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20
/ 3

从分类学角度检视中考名句默写题

陈发捧

温州市第八中学 325000

古诗词名句默写为历年中考必考试题,占分比比较稳定。近几年古诗文默写题正在悄悄发生一些变化,对这些细微变化的把握,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古诗词教学。我们从测试的角度,以分类学的相关知识对近几年的中考古诗文默写题进行探讨。

在古诗词学习的认知过程中,积累的起点是理解基础上的记忆,终点是运用。因此,一般情况下古诗词的考查可以围绕记忆、理解、运用这三个认知维度进行设题。在实际的中考试题的设题中,考查了学生哪几个维度的认知?我们以2019年浙江省各地中考试题中的古诗文默写题为例进行分析。

第一类 记忆/回忆

这类设题在全省各地的中考试题中均大量出现,占比较大。比如杭州试题:千百年来,中华大地诞生了无数风流人物。有的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①_______”;有的坚守道义,“②_______,于我如浮云”;

温州试题:

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

(1)我醉欲眠卿且去,____。

你我皆随意。

欧阳修《醉翁亭记》

(2)山水之乐,____。

酒中有真趣。

宁波试题:古诗文中的声音丰富多彩。“晓雾将歇,①____________”赋予了山林无限生机,“万籁此都寂,②____________”营造了禅院清幽的氛围,陆游笔下“③___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描摹了热闹淳朴的乡俗,《醉翁亭记》中“觥筹交错,④____________,众宾欢也”再现了和乐融洽的场景。

台州试题:

(1)刑天舞干戚,。(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

(2),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3),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4)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孟子)二章》)

这类设题,共同特点是都出现了古诗词名句的上句或者下句,学生已经非常熟悉这些名句,有了上下句的提示,学生只需要从自己的记忆中提取相应的语句即可。这样的设题目的非常简单,即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讲,台州的设题对学生的答题干扰最少,节省了学生的读题时间,更有利于学生作答。无论是杭州设置具体语境,宁波的专题形式还是温州的整理形式,对这一认知维度的考查在实质上并没有作用,只是为了匹配试题整体形式设置的需求。

第二类 理解(释义、配对、分类、对比)

这类试题也是各地试题中一定会出现的古诗词默写类试题。设题方式如杭州:

更有舍生取义的英雄,如文天祥,他在经过零丁洋时,写下“③_______?④_______”的铮铮誓言。

温州:

郊游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____,____。

禽鸟赶春光。

鼓乐

王维《竹里馆》

(6)____,____。

自个儿乐。

宁波: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笛声寄托了将士的思乡之情: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定风波》中的声音表现了诗人面对风雨从容豁达的生活态度: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台州:

班级准备在教室里张贴励志标语。请参照右图,给三幅标语中的主题词各写两句连续的古诗文名句。

①【乐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②【奉献】。(龚自珍《已亥杂诗(其五)》)

③【抱负】。(范仲淹《岳阳楼记》)

这类设题考查的是学生释义和配对的认知能力,这两者都属于理解这一认知维度。首先,学生要对题设中的关键信息进行解释(释义),理解这个关键信息表达的意义,进而与已经存储在记忆中的古诗词的相关语句进行配对。比如,温州试题中“禽鸟赶春光”和“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出现的这两个信息,学生首先是对“禽鸟”“赶”这两个关键信息进行释义,得出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相对应的名句,即“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从而完成这一类试题的解答。这一类设题就是理解性默写。但是,理解性默写的类型不仅仅是这一类,比如宁波卷出现了这样的一种试题:

(2)按要求选择诗句。(填序号)

A.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B.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C.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D.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E.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F.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①作者相同的是( )( ) ②运用典故的是( )( )

这类试题也是基于理解的默写测试题,在理解这个认知维度上属于分类(归类)这一认知活动。但是从学生作答的角度来说,这类设题并没有真正出发学生的分类这一认知活动。因为在题设中已经给出了两种分类,学生在实际作答时只需要进行提取这一认知就可以完成这道题的解答。如果是想要真正触发学生的分类认知活动,是否可以再加上一个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写出另外一个分类项目的题目。比如改成这样:

①作者相同的是( )( ) 按照示例,将所给诗句再分出一类:

这样设题,才有可能真正触发学生分类的认知活动,考查的认知维度也丰富起来。

对理解的另外一种考查形式类似杭州的试题:

5.下列各句中,所引古诗文名句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

A.贾爷爷真可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七十岁了还不想着颐养天年,而是去山区兴办企业,带动当地人民脱贫致富。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自从富春江两岸实施了“亮灯工程”,火树银花的夜景总是给游客带来惊喜。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祝愿远行求学的你,克服成长路上的困难,学业进步,早日实现心中的梦想。

D.在中秋佳节这个特殊日子,归国探亲的旅法华侨用杜甫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来表达心情,是最恰当不过了。

这类对古诗词名句的考查理解中的解释和配对这两个认知活动,也是丰富了理解的考查形式。这种类似的设题方式在嘉兴卷中也有体现:

(2)小禾整理出了四组诗句,你觉得情感最相近的一项是( )(2分)

A.处处清溪处处桑,绿云低护古时塘。——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B.苏州估客布帆轻,买醉枫桥趁晓晴。——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C.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个题目考查的是释义与对比这两个认知维度。从这些题目可以看出,理解性默写试题按照理解的亚类还有非常丰富的设题空间,不囿于目前所出现的这几种形式。

第三类:应用

古诗词的积累,除了通过传统文化陶冶情操,应用也是一个目标。要运用考查古诗词的应用,创设接近真实的情景是必备前提。

衢州卷的古诗词考查上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1.阅读下面文字,在横线上填写正确答案。

妈妈和文文在江边散步。

5f8e78df41b5c_html_32fe4b7d6b4171c0.png

文文 瞧,我们的城市多美呀!

妈妈 (笑)那你就背两句应景的诗吧。

文文 我想到了白居易的“ (1) (2) 。”

妈妈 要是站在那叶小舟上,眼前的景象会让你想起什么诗句呢?

文文 王湾的“ (3) (4) 。”

妈妈 看来诗歌没有白背哦!

该题考查两首古诗中的名句,从答案的编制来看,相当开放。应用是建立在记忆和理解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对这个题目作答,记忆和理解的认知活动是必备的,这毋庸置疑。但是这样设题,是不是考查了学生应用这一认知能力呢?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道题可能触发的学生几个维度的认知活动:首先学生需要将图画信息转化成文字信息(脑海中,图画上有什么,是什么季节,大致一副怎样的景象等),然后提取给定古诗词作者的相关诗句与之配对。这道题的作答就算完成了。在这个过程中涉及记忆与理解两个维度的认知活动。在布鲁姆目标分类中,对应用的阐释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词“程序”,也就是必须要使用程序性知识解决问题。古诗词应用的考题如何体现程序性知识,这有可能是判断是否真正考查应用的关键。

古诗词应用中包含一个怎样的程序性知识呢?我们粗浅地认为在恰当的场合(时间、地点、对象、事件)选择切合需求的古诗词表达情感诉求是古诗词应用的程序性知识。而且没有一个“完全适合”的程序性知识可以统括所有场合应该用怎样的古诗词,学生需要进行决策,遴选出最恰当的古诗词名句加以配对。所以,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应用应该考查古诗词名句在怎样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上使用,衢州卷提供了固定的图画,让学生进行配对,这可能还没有达到真正考查应用这一认知维度。

第四类 元认知知识的考查

古诗词属于概念性知识,本身并没有涉及到元认知知识,但是将元认知知识与古诗词考查融合,温州卷做了这样的尝试:

反思:通过这次活动,我回顾了已学内容,也感受到了运用有效的方法去整理古诗文的快乐,正如《论语》中所说“(7)____,____”。

这道题,巧妙地将古诗词名句考查与反思古诗词整理这一活动相结合,在命制上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整理活动进行反思,将元认知知识与古诗词考查结合的一种尝试。

从以上分析可知,古诗词名句考查,从记忆到应用,从概念性知识到元认知知识,涉及的范围可以很广阔,特别是在理解和应用这两个认知维度上有许多的亚类可以进行试题类型的再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