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输血安全与成分输血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16
/ 2

浅谈输血安全与成分输血

张蓓

泸州市中心血站 四川 泸州 646000

输血是现代医疗抢救和治疗疾病的重要医疗方式,及时的血液补充可纠正患者的休克、输血过多等情况,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虽然临床上输血所采用的血液已经严格按照相关程序进行检测和筛查,但是仍然存在较多的输血不良反应,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现阶段医学治疗中对血液的要求逐渐增加,血液量增多,如何保证输血安全是治疗重点。本文对临床上输血安全与成分输血进行阐述。

1.输血治疗可导致多种疾病传播

1.1可经过输血治疗传播的病原体

现阶段发现,一些病毒、细菌、梅毒和疟疾等均可通过血液传播,同时还有一种仅由蛋白质组成的朊病毒。当前临床上已经证实可通过输血治疗传播的病毒有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HIV、微小病毒B19、EB病毒和CMV等。我国是乙型感染病毒的高发国家,存在大量的肝炎病毒感染者和病毒携带者,因此肝炎病毒是当前威胁输血安全的首要病原体。

1.2标志物检测存在窗口期

窗口期指的是被病毒感染后至可以经过检测检查出病毒标志物前的这段时期。部分献血者在未知的情况下已经被感染,但是处于窗口期时难以被检测出,病毒标志物的检测结果仍然提示为阴性,但血液中已经存在病毒。当前临床上针对HCV、HIV的检测仅能够保证常规检测抗体,因此通过单纯的常规筛查难以保证处于窗口期的病毒携带者能够被及时发现。除此之外,检测试剂的灵敏性也影响着检测结果,易出现漏检情况,导致抗原、抗体阳性的标本检测率不足100%。当前卫生组织对试剂灵敏度的要求在95%以上,大大提升了检测准确性。

2.输全血存在的问题

临床输血治疗的基本要求是安全、有效。传统输血采用的输全血,即患者无论需要何种血液成分的血液均输注全血。但大量治疗发现,输全血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

2.1加重患者自身循环符合

在一个单位的全血中,血浆所占的容量大,有效成分相对较低,如果满足有效成分的输注量进行输全血可导致输血量大大增加。对于儿童、老年患者或身体素质较差的患者在短时间内大量输注全血可导致循环负荷极大增加,导致疾病加重,甚至诱发心力衰竭、急性肺水肿等危险情况,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2.2引发输血反应

全血中含有血小板、白细胞和血浆等成分,使全血内含有的免疫原较多。对患者进行输全血后,血液中的抗原会随之进入患者体内,增加输血同种免疫风险,引发急性溶血反应、发热反应等不良输血反应。

2.3血液资源浪费

输全血无法保证一血多用,在当前血液资源紧缺的情况下,输全血属于血液资源的浪费。全血的保存液仅针对血液中的红细胞,而血液中其他重要成分如凝血因子、血小板和颗粒白细胞等会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导致活性下降,甚至是全部丧失。例如Ⅷ因子在4℃的温度下保存24h,可导致活性降低超过50%,血小板则在4℃的温度下保存24h后活性全部丧失。

2.4增加血液病传播风险

不同种类病毒在全血中各个成分的含量存在较大差异,例如有些病毒在血浆中含量较多,在红细胞内存在较少或不存在,当患者仅需要红细胞的情况下输注全血时会增加病毒感染的风险,常见有巨细胞病毒、肝炎病毒感染等。

2.5增加经济负担

为了保证有效成分的输注量,全血血液量的输注量会增加,由此加重患者的输血治疗经济负担。

2.6稳定性差

全血的稳定性差,在任何环境下保存都无法保证有效成分的全部活性。例如全血在适宜的条件下保持一周时,存在有效功能的成分仅有血浆蛋白和红细胞,而血小板等成分会全部丧失活性。

3.成分输血的优势

随着临床医疗水平的提升,现代输液事业得到迅速的发展,临床输血的观念和方式已经发生变化,输血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医学学科,开展成分输血治疗。成分输血指的是通过科学的方式将血液中的多种有效成分分离,根据患者病情需求进行针对性的输注。成分输血有效避免输全血浪费多、输血风险高、费用高等缺点,使输血治疗更加的科学化,提升输血质量。

3.1实现一血多用

成分输血将血液中的多种有效成分分离,输注更加有选择性,实现了一些多用,避免血液资源的浪费。例如将采集的一袋全血制备成血浆和悬浮红细胞两种,在输注时可满足仅输注血浆和仅输注红细胞的两名患者治疗,这样可大大提升血液的利用率。

3.2降低输血风险

在输血治疗中,若输注患者不需要的血液成分不仅是浪费,还会增加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单一成分输血可降低输血风险,提升输血治疗的安全性。

3.3降低血液疾病传播风险

将血液被病毒污染时,病毒是不均匀的分布在血液的各个有效成分中。如血浆和白细胞中存在的病毒较多时,其他成分的感染风险性相对降低。从研究上看,病毒通过白细胞传播的风险最大,其次是血浆。血小板和红细胞携带的病毒量相对少很多。针对贫血患者的治疗,仅需要输注红细胞。此时进行成分输血可避免大量血浆输注,降低患者感染病毒的风险。

3.4提升保存和使用的便利性

根据血液中有效成分的不同,其保存的方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例如新鲜冰冻血浆在-20℃的环境下保存时间在1年以上,血小板在特质血袋中,在22℃振荡的条件下可保存5d左右。

3.5容量小,浓度高

血液中的有效成分在制备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提纯和浓缩,在保证较小容量的情况下提升其有效成分的浓度和纯度,提升临床疗效。

3.6有效成分活性高

成分血的制备需要在血液采集后6h内完成,此时血液中的各种有效成分活性依然存在,及时分离并保存在各自适宜的条件下,可有效提升的存活率。

3.7经济性好

成分血的输注不需要全血的量,因此输血治疗的费用低,不会给患者和家庭造成很大负担,更容易被患者接受。

4.总结

成分输血是当前临床上重要的输血治疗方式。输血安全是每名输血工作和医护人员的共同责任。在血液采集前,需对献血者严格做好各项检查,增加无偿献血的倡导,提升血液质量和储备量。在患者输血的治疗中,需要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对患者进行检查,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针对性的选择血液成分,尽量保证在最小单位体积内保证最佳的治疗效果,既能够减轻输血对患者造成的心脏负荷,还能降低输血反应的发生风险。患者输血期间需密切关注,一旦发生输血不良反应需立即停止,分析导致原因,及时干预。医疗机构需重视输血环境,严格遵守无菌操作与消毒隔离,采取多种有效措施阻断血液疾病的传播,切实保证输血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