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保健门诊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影响因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12
/ 2

儿童保健门诊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影响因素分析

周云香 耿娜娜

聊城市妇幼保健院 252000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保健门诊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发生的相关性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共106例,均选自我院儿童保健门诊接受血常规检查的婴幼儿,时间为2018年10月-2020年6月,对所选婴幼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重点筛选出存在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婴幼儿,并对该病症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所选婴幼儿发生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病症对应人数为42例,概率值为39.62%,通过对所有婴幼儿的年龄、性别、喂养方式等基本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可知,该疾病的出现与婴幼儿的性别无关,与辅食喂养方式添加的及时性、喂养方式及年龄有着较大的联系,其中,年龄在6个月-1岁之间、辅食喂养方式及时添加和奶粉喂养的婴幼儿,在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疾病的发生上,占据较高的比重。结论: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病症的出现,对婴幼儿的身体健康有着较大的伤害,针对婴幼儿年龄、喂养方式等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儿童保健门诊人员应提高重视,给出家长正确的指导,做好防范,将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发生概率降至最低。

关键词:儿童保健门诊;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相关性因素;措施

前言:在婴幼儿疾病治疗中,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比较常见,患儿贫血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体内铁元素含量不足所致,若未及时医治,婴幼儿的体格与智力发育便成为两大影响要素。此外,婴幼儿年龄尚小,身体各项机能还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疾病的出现,对婴幼儿自身免疫力系统有着较大的破坏性,有可能会引发其他并发症,对婴幼儿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伤害。为了防止疾病的出现,在医学研究中,重点对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寻求更有效的防范措施,并由儿童保健门诊工作者向家长提出相关性建议,引起家长的重视,共同做好疾病的防范工作,为婴幼儿的身体健康提供保障,使其健康成长。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共106例,均选自我院儿童保健门诊接受血常规检查的婴幼儿,共55例男婴,其余51例为女童,最小年龄为出生后6个月,最大年龄为2岁,年龄上的平均值为(1.05±0.23)岁。

1.2方法

按照规定,采用规范性操作,来完成婴幼儿左手无名指末梢血的采集与检测,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器的应用下,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正确判断婴幼儿营养性缺血性贫血病症的有无。一般情况下,若检测结果中血红蛋白含量水平在110g/L以下,平均红细胞容积与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分别在80fl以下、26.0pg以下,加上小于31%的平均血红蛋白浓度,若2岁以下儿童的血常规检查指标符合以上标准,可判断为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此外,医护人员还需对婴幼儿的喂养方式辅食添加情况进行了解,仔细询问家属,以便了解更多的重要信息[1]

1.3观察指标

对所选婴幼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包括婴幼儿的喂养方式、年龄、性别等内容,从中找出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病症出现的相关性因素,为后续疾病的防治提供更多有效的参考依据。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数据的整理依靠SPSS20.0统计学软件来完成,(x±s)表示计量单位,使用t进行检验,%表示计数单位,使用x2进行检验,组间差异符合P<0.05作为统计学意义的评判标准。

  1. 结果

2.1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男婴与女婴的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检出率分别为19.05%、2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婴幼儿年龄差异的分析中,6个月-1岁之间的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发生率明显高于1-2岁年龄段的婴幼儿,此外,奶粉喂养、及时添加辅食的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检出率也要高于母乳喂养、未及时添加辅食的婴幼儿,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请见表1.

1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影响因素分析(n%

影响因素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检出率(%)

X2

P

性别(男=55)

8(19.05)

0.896

>0.05

(女=51)

9(21.43)

年龄(6个月-1岁n=68)

11(26.19)

6.982

<0.05

1-2岁n=38

6(14.29)

喂养方式(奶粉喂养n48)

11(26.19)

6.937

<0.05

母乳喂养(n=58)

6(14.29)

辅助添加情况(未及时添加n=35)

14(33.33)

7.826

<0.05

及时添加n=71

4(9.30)

    1. 讨论

    在小儿四大营养症疾病治疗中,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具有较高的发生概率。通过对该疾病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可能与胎儿早产、先天储铁不足等因素有关,因患儿体内未摄取到所需的铁元素,持续较长时间后,患儿的骨骼系统、神经系统的发育均有可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因患儿机体免疫功能尚未健全,对外界病菌的抵御能力相对较差,在这种情况下,感染、血液等相关性疾病的发生概率也会随之升高,对患儿今后的成长与身体的发育造成阻碍。为此,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疾病不容小觑,相关临床医学者应提高重视,对该疾病产生的危险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针对性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与婴幼儿家长一同做好预防保健工作,为婴幼儿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2]

    从本次研究中结果中的相关描述可知,在婴幼儿发生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中,与年龄段处于1-2岁之间的婴幼儿相比较,出生后6个月-1岁的婴幼儿发病概率较高,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分析,婴幼儿不同年龄段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发生概率上所呈现出的差异性,与婴幼儿咀嚼、消化功能完善与否有着较大的关联。针对不足1周岁的婴幼儿,以上两项功能还尚未完善,从摄入饮食的种类上来看,具有一定的单一性,在这种饮食结构下,婴幼儿很容易会出现铁原料摄入不足的情况。为此,在婴幼儿出生后4-6个月,家属需重视铁元素的摄取,在食物类别的选择上,应以易消化、含铁丰富类食物。另外,从调查结果显示发现,在奶粉与母乳两种婴幼儿喂养方式下,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疾病的发生概率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婴幼儿来说,最理想的食物便是母乳,具有易消化、免疫物质、营养物质丰富等优势,同时在铁元素的流失上,也会变得缓慢。由此可见,母乳是婴幼儿成长发育过程中最好的食物,儿童保健人员应加大这方面的提倡力度。若存在母乳不足,在婴幼儿食用奶粉期间,需要在1-2个月补充铁剂。最后,是否及时添加辅食喂养婴幼儿与此病的发生也有关联。通常情况下,当婴幼儿出生后6个月后,身体各项机能逐渐发育,对铁元素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单凭借奶粉与母乳很难满足,需要家长及时添加辅食,来增加铁元素的摄入。

    参考文献:

    [1]刘淑芬.营养干预对婴幼儿缺铁性贫血发生率的影响研究[J].中华养生保健,2020,38(3):109-110.

    [2]王红梅.孕期营养保健对妊娠期缺铁性贫血及母婴结局的改善作用[J].饮食保健,2020,7(3):25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