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考尔电影理论在阿巴斯影片中的投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10
/ 2

克拉考尔电影理论在阿巴斯影片中的投射

周灵

云南艺术学院, 650000

摘要:克拉考尔对什么是真正的电影提出了一系列近乎武断的要求。伊朗电影代表人物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创作的一系列现实主义题材影片关注伊朗普通人民生活,影片风格朴实无华。克拉考尔的理论多有偏激之处,阿巴斯的影片也不是十全十美,但克拉考尔的电影理论在阿巴斯的电影实践中实现了精确投射,此二人在电影上的观念和态度对后世颇有借鉴之处。

关键词:克拉考尔,阿巴斯,理论投射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0218807

德国电影理论家克拉考尔主张纪实主义电影理论,他认为电影是照相的外延,与我们周围的世界具有天然的近亲性,只有记录和揭示物质现实的影片才成为真正的影片。克拉考尔对于真正电影化的影片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并从具体方法延伸到一般性意义,将电影放置到对待世界的态度、人类存在的方式等更大的背景质问电影的意义,其理论已经远超美学思考范畴。阿巴斯是伊朗电影的代表人物,其影片具有鲜明的纪录特色,平淡又意味深长。本文就以阿巴斯的影片为例,使理论和实践相照应,分析克拉考尔的电影理论在阿巴斯影片中的投射。

一、方法层面的对应

(一)题材的限制

在克拉考尔看来,每当一个导演把他的注意中心转移到一个历史题材或试图踏入幻想的王国时,他便有违反电影手段的基本特性的危险。[1 阿巴斯从 1970 年开始拍摄处女作短片《面包与小巷》以来,共拍摄了 39 部影片。短片中《面包与小巷》讲述了小男孩在小巷中被狗抢走面包的故事,充满童趣;《合唱》《课间休息》等短片都是温馨有趣的青少年教育片。《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特写》《生生长流》等长片也都是呈现简单的生活事件。在题材选择上,克拉考尔的理论在阿巴斯的影片中得到了验证, 不表现宏大的历史和吸引观众的幻想世界,而是专注于平常人的平常生活,在阿巴斯的影片中,观者总能找到真实生活的延续。

(二)演员的选择

克拉考尔认为电影演员应该“本色第一”,电影演员必须表演得仿佛他根本没有表演,只是一个真实生活中的人在行动过程中被摄影机抓拍下来了而已,演员的表演应该体现出随意性,更倾向于无意识的表现。

如何让演员无意识地表演是现实主义派导演们必须思考的 问题,许多导演都会启用非职业演员,例如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片。阿巴斯对于在影片中运用非职业演员相当执着,不惜为此投入更多的成本。《何处是我朋友的家》(1987)是阿巴斯首部长片代表作,主角是 8 岁的小男孩,阿巴斯说:“拍小孩的戏时, 只有看时机,别无其他选择,启用非职业演员也是同样的道

理......我强调每件事都必须是真的,我没有办法忍受人工化的情绪反映。”[2]

(三)对话和声音

有声电影出现之后的一段时期,电影创作者们从不屑于声音的使用到对声音使用过度而影响了电影视觉和听觉的平衡。在克拉考尔看来,有几点方法可以使声音在电影中的运用变得电影 化:使语言处于次要地位、含糊其辞、把重点从语言的含义移到它的物质特性上。

阿巴斯的影片中对话不多,简练安静却不觉沉闷。《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中有多段小主角在路上奔跑、在村落里寻找的镜头, 这些段落鲜有对话只有环境声。有对话的情境下语言也并不抢占风头:阿默普讲话总是声音很小且常常被片中的成年人忽略他的发声,观者看到的是阿默普对于归还作业本的执着和小孩子的稚嫩。《生生长流》中小主角静静凝望墙上的画,《樱桃的滋味》中男主在结尾时躺在了樱桃树下,这些片段都是久久的静默,然而却是无声胜有声。

二、特征层面的对应

(一)记录和揭示

任何一段影像——无论是否符合电影化,都是具有记录性质的,纪录片记录了镜头前发生的事件,剧情片记录了演员的表演, 然而不是任何影片都具有揭示功能。

阿巴斯喜爱用长镜头,影片中许多场景长度契合真实生活情景,例如《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第一个镜头:一扇破旧的铁门, 门里有小孩哄闹的声音,这个毫无趣味的铁门的镜头足有 1 分 25

秒,整个第一场老师检查学生作业的场景时长约 8 分钟,几乎达

8

到了真实生活中类似场景的所需用时。长镜头给了观众自由解读和体会影片的权力,事情自然发展,看似平淡却已在观众心中激起涟漪,自然达到“风吹树叶,自成波浪”的效果。

(二)生活流中蕴含的人生之无涯

阿巴斯的电影是极简的,影片的内容可以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但是影片传达的生活韵味和哲学思考延伸得很远。《樱桃的滋味》讲述了主角寻求自杀的故事,他开车四处转悠寻找一名陌生人在他死后帮他掩埋遗体,当他终于遇到一位愿意接受他委托的老人时,老人滔滔不绝讲述自己的故事,他似乎重燃对生命的留恋,最终主角有没有自杀成功不得而知。生活中永远存在令人绝望的因素,但是一颗“樱桃的滋味”也能唤起一个人生存的意志,观者带着自己的生活经历顺道一起思考了“生存还是毁灭” 的人生哲学。克拉考尔所说“电影要展示人生之无涯”难以用言语表述清楚,但在阿巴斯的电影中得到了超出语言能力的诠释。克拉考尔关于搬演的两条基本原则中第一条指出:如果搬演

能引起现实的幻觉,它在美学上便是合理的。[3] 阿巴斯不惜花费大量精力调教非职业演员、热衷即兴创作等都是为了制造真实的感觉,虽然再真实的镜头也始终与现实生活有距离,但他的影片足以引起现实的幻觉。

三、克拉考尔和阿巴斯的现实意义

克拉考尔一味强调电影的基本特性,排斥除此之外的其他类型影片。在某种程度上,克拉考尔的理论被认为是武断的,但这不影响克拉考尔和阿巴斯所推崇的此类电影具有举足轻重的意 义。我国电影在 2018 年就已电影屏幕超 6 万块、票房超 600 亿, 整个世界电影都在飞速前进,拼命抢夺市场,IMAX、4D、巨幕等争相吸引观众眼球。但是这个时代的电影创作却也是没有艺术底线的,科幻电影受欢迎便会引起科幻电影创作热潮、主旋律电影大热便会扎堆地拍摄主旋律影片,这种现象在这些年的电影流行趋势中可见一斑。影片产量不断攀升,影片质量却令人担忧,这对日益增长的观影人数来说不是个好现象,如果这个时代的观众日常观赏的影片都是复制的工业品,如此国民审美堪忧。机械复制时代的复制技术有可能无限制造幻觉空间,而在机械复制时代凋萎的东西正是艺术作品的光环。[5]

今天,文化与娱乐的结合不仅导致了文化的腐化,同时也不可避免会产生娱乐知识化的结果。复制现象的出现,就足以证明这种情形:电影院的图像就是一种复制;电台的录音也同样是一种复制。[6] 在文化工业社会,工业产品打着艺术的旗号进行机械复制,艺术沦落为娱乐产品,失去了艺术的自尊。因此,在这样的时代,阿巴斯的作品是一股警醒电影的清流,坚守电影的基本特性,警醒电影界艺术需要自我持存。

注释

[1]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德).电影的本性[M].邵牧君, 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5:107

[2]叶基固. 阿巴斯电影的风格和语言[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9(02):31-58.

[3]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德).电影的本性[M].邵牧君, 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5:84

[4]瓦尔特·本雅明(德).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王勇才,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5]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德).启蒙辩证法[M].渠敬东 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29

作者简介:周灵,1995 年 12 月 25 日,性别:女,民族:汉, 籍贯:四川省广元市, 学位:硕士,职位:学生,研究方向: 纪录片创作。论文名称,克拉考尔电影理论在阿巴斯影片中的投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