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专题纪录片同期声的运用及功效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10
/ 3

电视专题纪录片同期声的运用及功效初探

皮秋生

湖南省怀化市广播电视台, 418000

摘要:摘要:在电视主题纪录片摄制的过程之中,因为各种原有,会使得一些镜头拍不到,画面出现欠缺,而通过同期声的应用则可以有效第弥补这种空缺。文中,主要就电视专题纪录片同期声的运用及功效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电视专题纪录片;同期声;功效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0218804

在摄制电视专题纪录片时,由于受相关条件和时空变化等限制,导致一些镜头拍不到,画面欠缺,解说表达不完善,此时此刻,同期声就可发挥作用。所谓同期声,就是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及其真相,由目击者、当事人、知情者或者专业人士讲述解读,以弥补画面和解说的不足。同期声的采用,改变了画面和解说一统天下的局面,它与各电视元素对应互动,从而丰富了电视节目内容,拓展了电视的表现形式。同期声,是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的组合体,在电视作品中占有特殊地位。作者作为地市电视台的记者,多年从事电视专题纪录节目的采编工作,现结合自已采编实践,就同期声在电视专题纪录片中的运用及功效谈谈粗浅的体会,望大家批评指正。

一、同期声解释丰富画面内容

电视专题纪录片中的同期声是人声语言,是被采访者用来交流信息、述说故事事件、抒发思想感情等的声音。它主要由主持人采访被采访者对话获取。一般对话分为静态对话和动态对话。静态对话是指在采访中,被采访者没有形体的移动,在相对固定形体中述说抒发,是一种静态采访;动态对话也称随意对话,被采访者形体伴随着述说抒发和外在环境变化而位移运动,是一种动态采访。但不管是静态采访的同期声,还是动态采访的同期声,其主要功用是交代环境、传达信息、揭示人物个性、抒发思想感情等。中原文化艺术学院曹华强教授主编的《电视专题片创作》认为:“同期声相当于没有了主创人员的转述过程,而是将一些具有报道价值的信息原原本本地传递给观众,能带来更强烈的现场气氛,更强烈的真实性。”同期声在发挥展现作用时,大多不是独立存在,独自为政, 而是多与其它电视元素相配合。当同期声与前后画面配合时,主要是深化丰富画面,阐释画面所要表达的意义。

我采拍的专题片《光辉岁月》,主要讲述湖南省鹤城区红色故事。其中一故事讲的是:1936 年 1 月 5 日至 6 日,红军长征时,途经鹤城的便水时,与尾随的国民党军展开激战,毙伤敌军近千人。本来战斗埸面非常激烈壮观, 但现没有当时的视屏和相片资料,我只好拍摄了一组这一战争发生地点的空镜头,组接起来。但组接的镜头画面, 就象一幅农村山水长卷,无法表现当时的惨烈战斗。对此, 我采访了一位当地近 90 岁的老人,他比较了解这次战斗情况。我用动态采访的方式,记录他讲述的这次战斗情况。他说:“那对面的山上,埋伏了好多敌人,他们疯狂向下打枪,扔手榴弹。红军从山下这条小路,这一片田的田坎, 边向山上打枪,边向前奔跑。还有一对红军,在那片林子里,向对面山上的敌军打炮打枪。死了好多敌人,也死了好多红军。我家的猪都被炸死了。”我将前面空镜头画面, 接上这段同期声,互相一对应,空镜头画面马上生动起来: 枪声、炮声、冲杀声、呻呤声,震天动地,红军英勇矫健的身影,敌人凶神恶煞的嘴脸,似乎一一呈现在观众的眼前。同期声不但诠释了空镜头内涵,也让平淡沉静的画面变得鲜活丰富起来。

同期声与画面相对应,补充丰富画面的手法,在我国优秀专题纪录片《毛泽东》、《邓小平》、《辉煌六十年》、

《辉煌中国》、《我们一起走过》、《我们走在大路上》等中随处可见。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电视台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周恩来》,其中有这么一个情节。当述说我国第一个原子弹爆炸时,画面是一组精彩的原子弹起爆场面,解说是“远在北京坐镇指挥的周恩来也焦急地等待着基地的准确报告。”但周总理如何坐镇指挥等待,听到消息后,总理的反应如何等等一系列问题,没有资料画面镜头来映照。这一遗憾被紧接着的同期声给予了很好的解决。时任周恩来的军事秘书周家鼎在同期声中说:“总理还有个直接热线电话。那时我在办公室,接到电话去报告总理。总理当时不放心,总理马上打电话给爱萍,能不能断定这是核爆炸,也告诉刘杰叫他也反馈回去。反馈回去以后呢,张爱萍根据当时的情况,说现在蘑菇状烟云已经升空了,而且还把好多现象也很详细地报告给总理。总理这才如释重负,就马上拿起电话向毛泽东报告,第一颗原子弹实验成功。”这一同期声与前面的画面一对应,反映了丰富的内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远在北京坐镇指挥的周恩来期盼、焦急。他听到消息后,却把兴奋圧在心里,一再反复核查,展示了总理尊重科学,处事不惊,冷静应对的大国领导人风采。画面没有总理的身影,但画面与同期声这一互动融合,又处处活跃着总理的音容笑貌, 同期声延伸丰富了画面内容。

二、同期声弥补充实解说的不足

电视是视听艺术,电视语言是视听语言,它包括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视觉语言主要由画面、字幕构成,听觉语言主要包括解说、音乐、音响等。同期声既有“视”的画面,又有“听”的声音,是视与听的复合体。同期声在电视专题纪录片中,既与前后可“视”的画面对应互动, 深化画面的意义和效果,又与可“听”的解说相辅相成, 弥补解说的不足,增强电视片的现场感和真实性。

在摄制专题纪录片的实践中,当解说难尽人意,不能很好表达理念时,我经常采用同期声破难解困。我摄制的专题片《红色沃土》,主要讲述发生在湖南怀化大地上一系列的革命故事,其中有一片段讲述红军长征经过怀化的故事。1935 年 11 月,任弼时、贺龙等率领的红二、六军团长征途经怀化时,老百姓送粮送物,支援红军。现位于怀化市中方县境内有一片树林叫“红军林”,其命名与红军长征渊源直接相关。我在片中的解说词是;“位于中方县桐木镇的这片树林,被当地老百姓称为‘红军林’,说起它的来历,还有一段与红军有关的故事。”什么故事, 叫我这位不是历史经历者直接述说,显然没有分量,也不适当。但当时这一历史见证人已经去世多年,经我反复查询,终于找到了这一历史见证者的孙子唐昌富,他爷爷经常向他讲述“红军林”的故事。唐昌富说;“当时红军路过这里的时候,天刚好黑,又下着雨,红军为了不影响当地的老百姓,就在这杨梅树下躲雨休息。当时我爷爷知道这个情况后,就从家里扛了一床晒垫,往这个杨梅树上铺着,红军就在这个下面避风遮雨。红军在这树下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走的时候,为了感谢我爷爷,肖克将军亲自送了他一个本子,一支笔,作为纪念,并且还有他亲自签名。”这段同期声紧接前面的解说,不但讲清了“红军林” 的来历,而且还形象展示了当地老百姓对红军的拥护及红

军对老百姓的情谊,解说与同期声一简略一详尽,互相配合,使“红军林”的故事,既生动感人,又真实可信。

电视专题纪录片的生命就是真实。美国纪录片专家瑞毕芝在其著作《纪录片制作》中认为:“纪录片的精髓在于,深切敬重真实,并反映出真实的迷人之处,与逃避主义式的娱乐决然相对,它信守的是真实生活原貌中的暧昧与丰富性。”在采用同期声时,为了增强真实性,许多专题纪录片往往加大专家学者等权威人士同期声的分量,甚至引入领袖人物的同期声,与解说配合。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献研究室等单位联合摄制的庆祝新中国成立 60 周年大型文献专题片《辉煌六十年》,其中在讲述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建立时,解说道:“1949 年 9 月 30 日,毛泽东率领全体政协代表一起来到天安门广场,为人民英雄纪念碑举行隆重的奠基仪式。毛泽东亲自撰写了碑文:”下面的碑文内容,本来可以由配音员解说而成,但编导却出人意外,用毛主席的同期声来宣读碑文内容:“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如果由配音解说这庄严的碑文,显然力度不够,难免留下遗憾。而毛主席自撰碑文,亲自宣读碑文,一方面表现了人民领袖对人民英雄的敬重,同时主席乡音浓浓、宏亮浑厚的声音,与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这一庄严而神圣的事项十分吻合协调,既延伸了前面解说的内容,又增加了解说的力度和现场真实感,同期声和解说互动,十分完美。

三、同期声承前启后的转接功效

声画合一的同期声,增强了电视专题纪录片的真实性和亲和力,它与解说、画面等其它电视元素一起,立体性地展现了故事情节、个性情感、主题思想等。同期声不但与画面、解说相互配合生发出良好的电视表现效果,而且在故事与故事、情节与情节、段落与段落的承前启后、转换衔接中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电视专题纪录片各部分上下转换衔接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用画面的、解说的,也有用音乐音响的、淡出淡入的。而使用同期声承前启后、转接场景是众多手法之一。在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中,同期声转场的事例随处可见。其第九集中讲述列宁逝世、斯大林接班的转场,用的就是俄罗斯高尔基文学院院长谢.叶辛同期声来衔接。其同期声:“列宁给了人类一种鲜明的典范,即人类还可以有另外一种生活方式。有可能在他去世之后,俄罗斯走上另外一条繁荣的生活道路。很遗憾,列宁所实施的这种实践活动最后还是没有继续进行下去。我认为,整个世界失去了一个面向未来的机会。”这一同斯声既“承前”照应了列宁光辉的人生历程,又“启后”自然而然转接上斯大

林接班后,实施与列宁不同的政策所走的国家崛起之路。在《大国崛起》第六集中,当德国政治家李斯特采用和平发展、邦国协商的方式统一德国失败后,德国统一的出路在哪?如果后面马上接俾斯麦的铁血统一政策,显得唐突而生硬,这时同期声发挥了作用。原中国驻德国大使梅兆荣同斯声说:“1848 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失败,造成了两个严重的后果,第一个后果就是德国的统一没有可能实现;第二个后果,专制制度依然保留着,所以说,德国失去了通过和平、民主的方式来实现德国统一的机会。”这段同期声,在照应了前面述说和平民主统一德国失败的基础上,又过渡引出了后面的话题。既然和平民主的方式无法统一德国,那么新的统一措施是什么?下面就自然而然衔接引入了俾斯麦统一德国的方式——铁血政策,同期声的转场非常巧妙而紧凑。

同期声承前启后转接要自然流畅,切禁生搬硬套,与前后叙述的主题风格相悖。在大型纪录片《再说长江》第二十集“江湖武汉”中,有一段专门讲述武汉与水的关系。前面的解说是:“一年一度长江汛期的来临,显然没有对武汉人产生多少紧迫感。在武汉人的眼里,长江汛期的水位,不过是专业人员特定的术语。要断定江水的涨落,他们还是习惯去数那江边的台阶。”紧接着是著名作家方方的同期声:“你长期生活在水边,每年到这个时候你就会关心水位。最早的时候,武汉年年都有报警钟,水一来就报警,这个大概是 20 世纪 50 年代以前的事情。老一辈的人他们也不怕水,这种心态是延续的,年轻人也没有谁怕水。我说,(长江)大洪水的时候,全国人都害怕,就是武汉人不害怕。”下面接解说:“因此,在老人们心中, 如果没有了水,也就无从谈起武汉。因为在他们的记忆里, 这个城市天然就是和水相伴而生......”接下来顺其自然谈起武汉与水的历史渊源关系。同期声承前启后的衔接, 就象长江之水顺流而下,非常生动流畅,和谐自然。

电视专题纪录片的同期声,必须语音清楚,内容简洁, 自然生动,真实可信。要多用朴实的口头语,甚至用方言, 少用书面语,避免用文言、生僻的词语。切不可拖拉散漫, 生拼硬凑,言不由衷,长而空洞,故弄玄虚,愚弄观众。使用同期声,应根据电视专题纪录片情节发展、风格气氛、内容主题等的需要而相机而为。同期声只有与画面、解说等各电视元素协调配合、融为一体,才能发挥出真正的功能效果。

个人简介:皮秋生(1964.08-),男,籍贯:湖南怀 化,学历:本科,职称:编辑(中级),研究方向:广播 电视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