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活动丰富班级文化——以学币超市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28
/ 2

特色活动丰富班级文化——以学币超市为例

王雨晴

深圳市光明区马山头学校

摘要:班级特色活动的开展不仅利于学生的学习,还有助于养成学生的优良品德,打造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开展特色班级活动需要符合学生的年龄性格特点,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学币超市活动的开展强化了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使班级形成了优良的学风,打造了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

关键词:班级文化;特色活动;学币

  1. 案例背景

班级文化建设是班主任建设班集体的重要环节,通过班级文化建设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热爱生活、关心集体的风气,使班集体充满生机和活力,增长学生的知识,开拓视野。

但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普遍存在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创造性和自主性,学生参与度较低等问题。而建设优秀班集体的有效形式和途径之一就是举办丰富有趣的班级活动。班主任需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开展特色班级活动,寓教于乐,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

  1. 案例描述

  1. 活动理论支持和目的

学币超市是以代币制为理论基础的班级活动。代币制是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下的方法之一。斯金纳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几乎都是操作性强化的结果,人的任何习惯都可以通过及时强化习得。

笔者作为一名小学低年级班主任,结合学生生性活泼好奇的特点,制定了适合本班级的学币发放规则,举办了学币超市活动,通过该特色活动丰富了班级文化,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均表现积极良好以换取学币,累积获得的学币可以在学币超市中购买自己想要的物品,因此学币超市活动强化了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使班级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

  1. 实施过程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班主任和学生共同制定奖励和扣分细则,各科教师也统一通过发放学币作为学生的奖励。学生作业优秀、课堂表现良好、成绩进步、助人为乐等等都可以得到学币。在发放学币过程中,各科教师也会结合自己的学科特点制定适合各学科学币的发放细则。例如本班级语文和数学教师会借助班级优化大师(以下简称班优)作为辅助加分工具,学生课堂举手回答问题、课堂认真听讲、作业优秀等可直接在班优上加分,每节课学生均能获得加分机会,每累计十分可找班主任兑换一枚学币。本班英语教师习惯采取盖小印章的方式,因此英语教师规定每获得三个小印章可以去英语老师那里兑换一枚学币。

学期中或者学期末举办学币超市时,由家委会统计每个学生的学币数,并根据实际情况换算成人民币后去超市采购,再对教室进行布置,教室化身小小学币超市,学生可以拿着自己的学币兑换自己需要的物品。

在发放学币的过程中有如下创新可取之处:

  1. 分时间段强化学生行为

发放学币的好处就是更容易通过操作性行为强化学生行为习惯。班级图书角刚开始建立起来时,每个小朋友都爱看书,可是每天放学后书架上却是乱糟糟的。班主任在班级示范了一次整理书架之后,特意在全班面前表扬了第一个默默整理书架的学生,并发放了学币。其他同学纷纷效仿,而后每天都有学生积极主动的整理书架。通过持续几天的表扬和发放学币后,学生们养成了自主整理的好习惯。

  1. 辅助其他活动顺利开展

每当学校举行大型活动时,学币能很好的帮助学生维持活动会场的秩序,提高他们对活动的参与度。例如在学校举办数理文化节时,每个班分时间段分会场进行参观和体验。每个学生都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但是在学币的“诱惑”下,孩子们秩序井然。在每日的广播操大课间时间,利用口头表扬加学币奖励,学生们做操动作更加规范标准,绝不敷衍了事。其实在广播体操比赛和运动会入场式训练的时候,利用班优加分也是同样的道理,学生们只要认真努力就可以加分,形成良性循环。在学生的日常常规管理中,班主任要善于用表扬奖励来鼓舞孩子,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更信赖老师,尤其注重老师的表扬。

  1. 养成学生保管物品的好习惯

发放学币之后,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自主保管好,一旦丢失一概不补,捡到学币的学生不可以占为己有,需要上交给老师。明确这一规则后,每个学生都小心翼翼的保管着自己的学币。学币几乎每天都会统计更新,所以学币数在学生面前透明公开,成为激励积极向上他们的一种方式。刚发放学币不久,常有学生伤心的和我哭诉丢失了学币。后期次数减少,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很好的管理自己的学币了。记得临近举办学币超市的前几天,一位家长下班后打电话和我说孩子的十几个学币放在家里,但是由于父母的疏忽找不到了,问我能不能补给孩子。我坚决说不,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东西就应该自己认真管理好。这名学生伤心了一晚上,所幸后来她的学币找到了。

  1. 学会积极沟通,乐于交流

在每日统计学币时,一些学生会沮丧的说自己因为丢失少了几个学币,而因表扬而得到学币的学生在统计学币时会开心而自信地告诉我因为表现好被哪位哪位老师表扬了。其实每日统计学币的时候就是我和学生的每日聊天小结的时刻,孩子们或愉快或略带失望的向我描述着他们一天的表现。回到家后,每个孩子会把关于学币关于校园生活和父母再次分享,据家长描述,放学爸妈一接到孩子时,分享了便开始了。因为学币超市的活动,每个孩子都更愿意表达自己,这也是学币超市活动带来的隐形效果。

  1. 学会为自己的行为买单

值日生课间会例行检查学生的日常表现,并有权对班级进行扣分,这与每周的红旗班息息相关。平时班主任会向孩子们灌输班集体的概念和班级荣誉感,每一次的活动和比赛都逐步巩固班集体的凝聚力,因此孩子们知道每周的流动红旗意味着优秀班级。因此笔者规定如果因为个人行为被值日生扣分影响班级荣誉要被没收一个学币。第一次一位学生忘记佩戴红领巾被值日生扣分,其他学生纷纷告诉我,但是这个孩子在我的课上主动交还与我一个学币,批评她被扣分的同时我也表扬了她敢作敢当勇于承认错误。此后,但凡我们班的学生被扣分,他们都会主动上交学币作为惩罚。每个孩子被教育成自己的事情要自己负责,不管是对学币的保管,还是不小心被扣分都要承担后果。

  1. 案例思考

一开始我们班用班级优化大师进行奖惩机制,可是学生只能通过班级电脑或者家长手机上的APP进行查看自己的得分,略显得虚拟,无实物感。笔者通过思考决定将班级优化大师与学币结合使用,沿袭原有班级里较成熟的班优的加减分制度,10分换取一学币到学生手里,学生感受到学币的来之不易,更加珍视学币,也促使学生更加谨慎不犯错而失去学币。尹梓瑜是班级里第一个满20个绿色的1元学币兑换成一枚20元的橙色学币的学生,她在兑换时全班孩子都非常激动,其他学生的眼神里透露着羡慕和像她看齐的决心。

一年级学生刚好学习了100以内的加减法,即将步入二年级的他们就要接触到元、角、分了。而在《元、角、分》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普遍反应较难,因为现在微信、支付宝付款较多,学生很少用现金买东西,缺乏生活经验。三年级数学学习中其中一授课内容是《小小商店》,所以学币超市活动一直开展下去,对他们今后的数学学习也是极为有益的。学币超市活动的开展不仅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也符合他们所学习的知识内容。其实小学班主任可以多举行一些诸如此类的活动,例如跳蚤市场、飞花令、辩论会等等。

在采购学币超市的物品时,孩子们成了一个个小吃货,提议老师多买一些吃的,家委提议买一些文具、蔬菜、水果,还有盐之类的,这让学币超市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小超市。超市开业时,学生们依次候场选购,学币超市中还设置了一些限购的商品,为活动增添了趣味。整个活动中会有家长义工帮忙维持秩序,并充当小小售货员。学生选购商品时,需要自己对想购买的物品进行预算,而后选购,付款时也需要自己先算价格。学生在活动中模拟真实生活场景,还锻炼了学生的口算能力。

班主任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应当好好利用家长资源,多和家长沟通。开展班级活动时也可以邀请家长参与,让家长配合班级文化建设。其实家委会就是班主任的一个智囊团,有时他们能给我们提供非常好的建议。

整场活动下来,学生、参与的家长和我感触颇多。家委当时采购了3套毛笔,售价定为20元,4袋盐售价为1元。本来我们都会以为这两样东西会最后销售出去甚至滞销,可事实是这些都是最畅销的。田恩羽同学总共只有23个学币,但是她毅然决然抢先买了一套毛笔;梁宇锋同学买了一袋盐,说妈妈做饭要用到,这也让他妈妈十分感动;胡明威同学作为小男生买了两根头绳,说要送给妈妈。小小活动还可以看出孩子们的一片孝心。活动后家委提议下个学期还要在学币超市中添置菜和肉类,让孩子们知道粮食之贵,从而不挑食不浪费粮食。

以学币超市特色活动为载体,该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的习惯和品德,打造了特色班级文化和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尤其是我们小学班主任更应当举办特色的多元活动,提升班级文化建设质量和学生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1]苏银欢.小谈班级文化建设[J].课程教育研究,2020(05):213-214.

[2]梁沛宜.文化活动让班级管理充满内涵[J].小学教学参考,2020(03):90-91.

[3]文智军.论小学班主任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J].才智,2020(03):136.

附:作者简介

王雨晴,女,1996年生,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学历,现任深圳市光明区马山头学校小学数学教师,二级教师。

联系手机:18516268796 邮政编码:518106

通讯地址: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振兴路马山头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