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智慧火花,提升德性素养——《学会看包装》教后反思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27
/ 2

点燃智慧火花,提升德性素养——《学会看包装》教后反思

原玫

山东省莱州市莱州中心小学 山东莱州 261400

《学会看包装》一课是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0第1课时内容,主要引导学生学会看包装上的信息,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观察对比,找出保证商品质量的信息,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学问,从而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动脑、勇于探究的良好习惯,做一个聪明的消费者。为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在课的设计上我重点关注了“如何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智慧,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达到德性的提升”。主要做到了以下三点:

一、关注教情学情,确定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出发点是让学生在初步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阶段,具备一定的消费常识和技巧。通过让学生搜集一些商品的包装,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观察对比,找出保证商品质量的信息,引导学生了解购买商品过程中的一些基本常识,培养学生的消费技巧,做一个聪明的消费者。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辨别是非、真假的能力,也有了一些初步的生活经验。他们在以往的日常生活中,已经跟随父母或自己独立进行过消费行为了。经过课前调查,我发现96%的学生有过独自购物的经历,58%的学生知道买东西要货比三家,要看生产日期等一些购物小知识,但81%的学生对商品的包装袋上必须要标明哪些事项,什么样的商品是“三无商品”“假冒伪劣商品”不是很清楚,不知道带有什么样标志的商品更让人放心。也就是说他们对商品的质量以及如何做一个聪明的消费者还缺乏深刻的认识。

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搜集包装袋、展示、对比、交流、归纳和总结等学习活动,学习如何从商品的包装袋上发现有用的信息,辨别商品是不是合格产品,结合自己经历的购物体验来获取生活经验,做一个聪明的消费者。

、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实践智慧

本课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整节课的课前、课中、课后,我始终让学生在生活的情境中搜集资料、观察发现、实践应用,因此,学生对于手中的各种各样的包装袋,有熟悉感和生活感,探究起来更有切实的感受,这为实现教学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导入新课后,首先我引导学生分组将食品包装袋上的信息进行了重点研究,找到并学会看食品包装上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会计算商品是否过期是本节课要教给学生的基本技能,在这一点上,有些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于是我便让他们交流自己是怎样判断商品有没有过期,让学生学会计算商品的到期日,然后再出示一件商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让学生算出它的到期日,以此观察学生的掌握情况。

在学生掌握了这一基本技能后,考虑到在实际购买中,还会出现各种情况,需要学生依靠自己的智慧灵活面对,于是我精心设计了两道生活情境题。题一的两件商品的生产日期一样,但保质期一个长,一个短。目前看都没过期,但要考虑到题目中是要提前买好准备着,两天后才能用到。而其中一件商品只有二天的保质期,所以不能选这一件商品。题二的两件商品保质期是一样,但一件商品的生产日期早一些,一件晚一些。虽然两件商品都没过期,但要选其一,当然要选生产日期晚一点的、较新鲜的。这两道题的设计初衷就是要考验学生会不会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食品,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运用自己的生活智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会聪明购物。

、落实实践育人,提升德性素养

在学生学会了“一看二算三比较”的基本技能,掌握了如何鉴别一件商品是不是有问题的知识之后,需要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进而将能力转化成智慧。孩子们也渴望能学以致用、实践一番,于是我顺势设计了一个闯关活动,层层深入,引导孩子去发现其他包装上的重要信息,用学到的方法判断手中的商品是否有问题。因为这些商品在生活中学生经常看到,有生活基础,并且学生能够充分运用所学来进行观察和判断,所以说,这个活动既检验了孩子们的学习掌握情况,培养了学生学会看包装辨优劣的能力,又为今后的生活实践打下了基础。

开始研究课时,我设计到以上环节再加个总结就结束了。当我做了深入研究,听了团队研究的意见后,感觉包装袋上的学问远不止于此,它除了能帮我们鉴别商品的真假伪劣外,还有一种艺术一种文化蕴藏在里面,因此我搜集了一些有特色的精美包装袋让孩子们欣赏,感受包装的艺术;再以茅台1915纪念酒的故事为例,引领学生感受其包装的独特的纪念意义;用“古诗配包装”这样的一个小活动,挖掘包装上的传统文化,引领学生感受我国独特的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样一来,既顺理成章对学生渗透了爱国爱传统文化的教育,又使整节课的内涵厚实了许多。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看到一个小故事,对我启发很大。一位中国的历史老师到美国去讲学,他只带了一个盾牌和一把水枪。课堂上,美国学生问了他许多有关中国的问题。他根据学生的提问,分别给他们打了分数。然后告诉大家:如果前排学生交上10美元,就可以把低分改成高分。这下激起了同学们的愤怒,尤其是坐在后排的同学,纷纷用粉笔头砸他。他就用盾牌抵挡,并以水枪还击。一阵喧闹之后,这位老师才切入正题,原来他要介绍的是一位为争取权利而斗争的著名黑人领袖。在这里,我不禁想为这位老师的大胆而又灵活的设计喝彩,也许这样的“课堂设计”有些“过火”,但实际教学效果却极好。这位老师在设计本节课时,确实动了脑筋,花了心思,他巧妙地让学生对本课教学内容有了切身的体验,真正感受到了争取权利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这个故事让我感触颇深:只有我们成为智慧教师,用智慧建构课堂,才能更好地开启学生的学习智慧,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要我们每一位道德与法治老师肯动脑思考,定能创建闪烁着德性、闪烁着智慧、闪烁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同时充满着生机和活力的小学思政幸福魅力课堂!

回想本节课,从一开始我的教学设计仅仅侧重于智慧,教学生聪明购物,到最后将德育、传统文化、法制教育都能有机融入到本节课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原来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可以承载这么多的东西而不觉得累赘,一堂课我们可以渗透传统文化,浸润孩子的心灵;可以渗透法制教育,教学生以法行事;可以培养道德智慧,引领学生健康成长。这些在我们老师的智慧设计下,都能合理存在。这也对我们思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具备智、德、文、法等综合素养,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学好本门课,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德性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