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输变电工程建设的水土保持方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26
/ 2

基于输变电工程建设的水土保持方案分析

李晓峰 徐文琪

海东天润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玉树分公司 青海 815000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绿水青山的向往,对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视,认真做好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督促建设单位落实水土保持措施,在治理上补短板,严格监督管理,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危害,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输变电;工程建设;水土保持;方案分析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用电需求日益增长,为适应高速增长的电力需求,不同电压等级的输变电工程正投入建设之中1]。输变电工程为典型的点线结合工程,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场地平整、基坑开挖、机组建设、道路修建、施工场地占压等活动将破坏原有地表,扩大区域内裸露面积,降低土壤的抗蚀性,造成新的水土流失1]

1输变电工程建设的水土保持方案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输变电建设过程中,工程建设与生产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太多,既包括项目区建设前地质、地形地貌、土壤、植被和降水等特征,也包括变电站场平、站区构筑物、进站道路路基、线路工程塔基基糟(坑)开挖、回填,弃土的处理及施工场地的布置等施工活动,还包括输变电建成后的水土流失变化的动态监测等问题。只有在较全面地了解输变电建设前后水土流失变化情况的基础上,才可能客观地认识输变电建设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12研究方法

该研究主要通过对输变电项目不同建设阶段、不同分区的水土流失量进行比较,分析输变电建设在不同分区、不同建设阶段的水土流失特点1]。输变电工程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施工期,因此重点分析比较变电站新建区、线路工程的塔基及塔基施工临时占地区、人抬道路的水土流失等。而输变电类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量主要来自于线路工程。同时通过对比不同输变电建设之间相关水土流失特征,揭示不同地貌类型区输变电建设与运行中水土流失过程的区域差异。

13施工工艺

1.3.1变电站

变电站土建工程包括:场地平整,以及挡土墙基础、室外变电构架及其支架基础的开挖、回填、碾压处理等。为确保场地平整工作顺利进行,除建(构)筑物基础以外,其他工程需同时进行。场地平整顺序:将表层耕植土剥离至指定的临时堆土场,并设置临时防护措施,将整个场地的挖方区和填方区分别按设计标高进行土方开挖和填方平整,其中开挖应从上到下分层分段依次进行,填土应分层夯实填平,并在施工场地内设置一定的坡度以利泄水。

1.3.2供排水管线

供排水管道采用埋地式敷设,管道敷设包括管沟开挖、置管、回填等环节。综合考虑管道所经地段的地形和地质条件、农田耕作深度、地下水深度、地面车辆所施加的载荷及管道稳定性的要求等因素,管道设计埋设深度一般为管顶覆土1.0~1.2m。管沟采用倒梯形断面,管沟边坡根据土质、挖深等确定,一般为1∶0.5,沟底宽度根据土质、管径、施工方法等确定。管沟开挖及回填以机械施工为主,首先用挖掘机挖至距设计高程0.3~0.5m处,再以人工开挖的方式挖至设计高程,并清理槽底,开挖土方堆放于管沟一侧,同时对堆土做好临时防护措施,以免降雨冲刷侵蚀。

1.3.3输电线路工程

输电线路工程通常由施工运输工程、塔基工程、杆塔工程、架线工程及附件工程等几大部分组成。施工道路应就近利用现有道路,建筑材料的运输应采用小型机械运输,尽可能减少对地表的扰动。

5f6ef00155c9d_html_fbcd53d716c50e6f.png

1 塔基基础施工流程

塔基基坑开挖应在确保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减小开挖范围并保持坑壁成型完好,施工中保持边坡稳定,基坑开挖完成后应尽快浇筑混凝土,尽量缩短基坑暴露时间,避免对周围地表和植被过多的占压和破坏。施工中应做好临时堆土的防护措施和塔基四周的截排水工程,防止雨水对已开挖坡面和基面的冲刷。

高海拔地区生态极其脆弱,一旦保护不力造成破坏,需要数年才能部分恢复,甚至永久无法恢复原状。因此,高海拔地区需要在施工开挖应该实施植被保护性开挖措施。即:施工期间对开挖范围内植被定期浇水、定期养护;施工完毕将原有植被、水土等尽量恢复原貌。如果无法恢复则采取人工补种,补种的种类需和适应当地的气候,最好是同类植物,补种后需采取保温,浇水等养护措施,确保植被成活。

2.输变电工程建设的水土保持方案监测的范围、内容与点位

2.1监测范围

输变电工程水土流失的监测范围要依据主体工程建设特点,水土流失类型,项目相关数据资料及图件,对工程建设过程中造成水土流失的重点部位和环节进行重点监测。输变电工程监测范围为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一般包括开挖填筑面比较大的变电站防治区、送电线路施工区、施工生产生活区、取土、弃渣场及临时堆土场和施工道路。

2.2监测内容

输变电工程的监测内容根据相关文件规定,水土保持监测主要围绕表土保护率、水土流失治理度、渣土防护率、土壤流失控制比、林草植被恢复率和林草覆盖度等6项防治目标进行。水土保持监测内容包括:主体工程的建设进度、工程建设过程中扰动的土地面积、水土流失的灾害及隐患、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设情况、水土流失的防治效果,以及水土保持工程设计和监督落实等方面的情况。具体内容总结了以下五个方面。

2.2.1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状况的监测

主要是大风、降雨量的特征值;项目占地及扰动地表面积;地貌、地形水系的变化;临时堆土拦挡效果;项目挖、填方数量及面积,弃方量和堆放面积。

2.2.2水土流失动态变化监测

主要从水土流失量、水土流失程度、水土流失面积的变化情况和邻近区域受到的危害和趋势等四个方面监测。

2.2.3水土保持措施防治效果监测

主要从防治措施类型、开工日期、位置、规格、尺寸、数量和质量;林草措施成活率、保存率、生长状况及林草覆盖度(郁闭度);拦挡、排水等工程的稳定性、完好程度和运行情况;各项防治措施的防治效果等四个方面监测。

2.2.4项目区水土流失背景值的监测

在未扰动区域,设立土壤侵蚀背景值监测小区,定期监测、统计数据,获得项目区土壤侵蚀模数背景值。

2.2.5重大水土流失事件的监测

主要是调查因项目建设是否造成项目区及周边地区发生重大的水土流失,如滑坡、洪涝灾害等。

2.3监测点位

监测站点布设的要求:要有较强的代表性;监测点要适应工程施工的特性和项目的构成;监测点要满足长期监测的要求,应相对稳定。对项目区进行气象因子监测;对原地貌进行背景值监测;对变电站区、送电线路施工区、施工生产生活区及临时堆土场和施工道路区等重点部位进行扰动面积变化、水土流失危害面积、弃土弃渣占地面积变化、土壤流失量、水土保持措施数量及防治效果等的监[2]

3.结语

综上所述,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是全面落实水土保持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有效防治开发建设项目建设和生产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的重要手段,在分析研究输变电工程的特征及其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基础上,总结出此类工程的水土流失特点,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落实水土保持方案可以有效防治工程建设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改善项目区环境,最终收到较好的保土保水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作者简介:李晓峰,男,汉族,海东天润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玉树分公司1979-12陕西西安市人,大学本科学历,中级工程师

参考文献:

[1]尹武君,王健.川东北山地丘陵区输变电工程水土保持措施布设浅析[J].四川环境,2017,32(3):137-144.

[2]肖金强,张录欣.河北南网输变电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编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水土保持,2018(6):66-69.

[3]孙中峰,蔡建勤,王愿昌,等.山西省输电线路工程水土保持方案

相关问题探讨[J].水土保持通报,2018,28(5):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