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第三空间”的大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路径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23
/ 3

基于网络“第三空间”的大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路径探析

曹莎1

杭州市夏衍幼儿园,浙江 杭州 310016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下,幼儿的主要游戏场所转换为了家庭,其主要陪伴者也变成了家人。如何在空间场域转变的情况下保障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成了当下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因此,笔者尝试将网络“第三空间”与大班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相结合,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出了“三角稳定循环”型的路径,通过同伴提名法、“一封友书”和“晚安小电台”三种方法的循环推进实施,有效保障大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网络“第三空间” ;三角稳定循环路径 ;同伴交往能力

  1. 问题的提出

新冠病毒疫情的蔓延致使幼儿长期封闭在家里,其陪伴对象相对单一,以幼儿父母和祖辈为主。同时,长时间不能外出,活动空间受到限制,幼儿偶尔会出现些许焦虑和烦躁。

  1. 交往面突然缩小,幼儿烦闷较难排解

从春节前夕开始,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幼儿为了科学防范而选择了居家不外出。居家时段内,幼儿的主要陪伴者是自己的家人,其交往对象由同伴为主转变为了家人为主、交往年龄段由同龄幼儿为主转变为了成人为主。以家人和成人陪伴为主的交往范围使得幼儿的交往面突然缩小,幼儿长时间无法和同伴交往的烦闷较难排解。

  1. 有同伴交往需求,无深度互动机会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是指幼儿与其同伴一起学习、游戏、生活的过程中建立融洽人际关系的能力。大班幼儿具有和同伴一起游戏、与同伴协商解决问题、与同伴合作完成任务等社会交往能力,同时,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其同伴交往的互动性需求逐步提升。然而,疫情期间大班幼儿防护在家,缺乏同伴互动的机会。

心理学研究表明,同伴对幼儿的影响大于成人对幼儿的影响。目前,幼儿与同伴的交流多以借助网络“第三空间”实现,其同伴交往空间发生了变化。因此,如何针对幼儿活动空间受限、交往面突然缩小和同伴交往需求增强的现状,科学地利用网络“第三空间”提升大班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呢?

  1. 三角稳定循环圈的架构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哈杜普(Hartup)论述了社会关系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指出社会化基本发生在关系中,若儿童不与他人接触则无法习得社交技能。2同伴关系的建立是同伴交往的前提条件,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儿童具有保护和发展功能,即保护儿童少受或免受成人世界的侵害,发展其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和社会技能,促进儿童的社会化。

我国研究者通过大量的研究问卷表明,主动性、亲社会性和语言与非语言能力是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主要内部结构。3因此,幼儿具备良好的同伴交往能力的表现是能够主动发起社交活动、在社交中能够用语言或非言语大胆准确表述、生发关注、理解和关心他人的亲社会行为。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技术正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第三空间”的使用在观念层面冲击着成人和幼儿。“三角稳定循环圈”结合网络“第三空间”的空间开放性、时间灵活性、形式和内容多样性等特点,通过同伴提名法激发社交主动性、一封友书信提升语言正表达和晚安小电台促成行为亲社会三个有序推进并循环进行的方法助力大班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逐步发展。

  1. 实践探索

通过电访访谈,我们了解到,幼儿对线上与同伴聊天、游戏、视频等活动十分感兴趣。“同伴提名法”、“一封友书”和“晚安小电台””分别从幼儿渴望与同伴一起活动、幼儿渴望表达自己的情感情绪和幼儿愿意大胆表示对不快乐幼儿的关心三个实际问题展开并形成了基于网络的大班幼儿同伴交往路径。

(一)巧用“同伴提名法”,激发社交主动性

  1. 操作方法和原则

同伴提名法是一种社会测量法。社会测量法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心理学家莫雷诺(M or e n 。) 提出的, 它有许多种不同的形式,同伴提名法是其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一种。同伴提名法的基本实施方法是: 让被试根据某种心理品质或行为特征的描述, 从同伴团体中找出最符合这些描述特征的人来。4本文中的同伴提名法是指幼儿在一对一预约交流前可以根据班级的照片提出自己想要交流幼儿名字,在群式交流时可以提出自己想要交流的幼儿的名字并主动和其讨论互动。在实际应用中,幼儿根据自己的需求提出名字即可。鉴于幼儿不能长时间独自操作电子设备,家长需要协助幼儿找到幼儿交流的对象和交流的“第三空间”中的平台,指导幼儿进行同伴间的交流与游戏,并对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做出及时地反馈。

2.操作实践

  1. 一对一自主预约

幼儿自主预约的同伴之间会有共同语言,在相互喜欢的前提下,幼儿之间开展的话题和活动更有利于推进他们的发展。在上述案例中,彤彤和冰冰在晚饭时间视频连线,用“吃播”的方式,和冰冰一起比赛吃饭。有了比赛的情境,彤彤大口大口地吃饭,妈妈也找到了引导孩子吃饭的小窍门。

  1. 群式交流

“一起聊聊吧”在家长的支持和孩子们的欢笑中开始了。这个开在线上的小“家”,为幼儿搭建了一座与同伴沟通的桥梁,实现了家家之间的有效互动。同伴的线上陪伴,有效缓解了这个特殊时期儿童的情绪压力,丰富了儿童生活,满足了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促进了同伴关系的和谐发展。

线上游戏突破了幼儿线下不便接触的限制,幼儿可以在网络“第三空间”中通过声音、画面、指令和操作步骤等完成互动游戏。游戏的形式能够能快地将幼儿融合在一起,对提高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有很大程度的帮助作用。   (二)妙用幼儿前书写,提升语言正表述

“在古代,离得远的小朋友和大人也经常见不到面的,和我们现在一样见不到面,他们都是写信的。”在一次“一起聊聊吧”的谈话中,葭葭无意识说起了这句话。所谓听者有心,可可反问道:“那我们现在可以写信吗?我可以写给我见不到面的人吗?”“就算写了,你的信怎么寄出去啊?我们都不能出门的。”康康紧接着提出了质疑。

我们想给见不到的同伴写信,表达我们的思念——但是我们不能出去寄信——他们怎么才能收到我们的信和思念呢?遵循着这样的问题脉络,我们以问题为导向,发起了基于网络“第三空间”的“妙用幼儿前书写,思念凝成一封信”活动。

  1. 同伴提名法,明确收件人

你想写信给哪个小朋友呢?家长一方面可以直接询问幼儿,另一方面可以为幼儿提供其班级照片或者小朋友的个人照片,让幼儿运用同伴提名法说出自己信件的1个到3个收件人。幼儿可以选择每次给同一名幼儿写信,也可以选择一次给多个幼儿写信,也可以选择每次给不同的幼儿写信。具体的收件人个数和书信数量追随幼儿的兴趣和情感表达表现需求。

  1. 构思书信体,调动前书写

书信是书面化的语言表达形式,而利用前书写的形式撰写书信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精细动作和书写能力发展的具体情况。大班幼儿已有一定的握笔经验,对符号绘画感兴趣,喜欢写自己的名字。同时,他们能将文字符号与图画结合在一起绘画,已形成一定的文字符号概念,具有一定的前书写书写书信的基础。因而,在选定收件人后,家长在于教师明确前书写的要求后,指导幼儿如何通过一字一形的形式撰写收件人的名字、书信内容和幼儿自己的名字。

  1. 活用电子邮箱,点击立即送达

幼儿可以采取两种方式将写好的书信寄给收信的同伴。一是利用爸爸妈妈的电子邮箱,将书信进行拍照,并将照片上传到邮箱,点击发送即可送到收件同伴的爸爸妈妈的邮箱。通过网络“第三空间”的方式,实现在线阅读书信。家长也可以协助幼儿将书信打印出来,让幼儿体验收到信的真实感。二是幼儿将写好的书信装进信封,等到开学后投到班级的信箱中,由我们的送信员将每一封信送到收件人的手中,实现线下的书信交往。

各种类型的书信中不仅体现着幼儿的情感体验和技能收获,同时也呈现家长了在活动中的巧妙设计之处。例如,绘画日记式——绘画日记类似工作日记,是孩子们用绘画的方式把一次或者几次生活活动中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项目图标式——孩子们分析和归纳活动中的各项要素,并把它们罗列在一张表格中。孩子们在活动中不同阶段收获都可以被有效记录。孩子们在偶尔观察植物生长的过程中,记录了每天照顾的方式、植物的长势,以及当天的天气。这样项目图表式的植物观察记录,不仅清晰地记录了孩子每天观察的点滴,同时便于同伴实时了解自己活动中的提升与收获。

(三)活用晚安小电台,促成行为亲社会

幼儿在家中本无法每日及时和同伴联络,但是网络“第三空间”给予幼儿信息及时收到性。在这个特殊的宅家时期,一名幼儿爸爸去武汉支援的事情引发了小朋友的热忱,,他们纷纷联系这个被需要的小朋友,用晚安小电台和她展开了温馨地互动。

1.晚安小电台的由来

在电访中,我们知晓了班级里有位爸爸是第一批驰援武汉的医护人员。小朋友YY也因此好久没有见过爸爸了,她的心情有些担心和难过。为了排解YY的情绪,我们决定通过喜马拉雅APP这一“第三空间”进行点对点关怀,用老师和同伴的关心让关爱“温暖在线”。晚安小电台的第一故事就这样诞生了。

2.晚安小电台的操作

我们将录制好的音频分享到了没有YY的一个“惊喜群”中,并呼吁群中的小朋友通过“第三空间”传递对YY的关心、想念和帮助。我们按照晚安小电台“传情”路径图,和家长一起引导幼儿聆听电台故事——说说“我”的听后感——想想我可以为YY做什么——我要这样做——电台“传情”。通过这样的方式,幼儿能够认真倾听不能相见的同伴发生的真实故事;同样的疫情大环境和不同的家庭小环境引发幼儿深切的共情体悟;点对点的关怀有效促生了幼儿“关心不快乐或受到伤害的小朋友,对别人的不利处境能产生同情”的亲社会行为。

四、初步成效

(一)交往意识有所增强

微信群在每天固定时间开设群聊“说说吧”。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分组互动,讨论一个有意思的话题、玩一个有趣的线上游戏等,为幼儿搭建与小伙伴交流的平台,体验与老师、同伴在一起的快乐。情绪情感作为幼儿互动的有效性刺激,驱使幼儿在互动的过程中将内隐的情绪情感转化成外显的、积极的表达,从而稳固幼儿同伴之间的情感联结,促使幼儿形成持续不断的交流欲望。

(二)交往能力显著提升

基于网络“第三空间”的“三角稳定循环”型交往方式让幼儿同伴间的线上陪伴有“率”更有“效”。首先,幼儿的主动性提高了。幼儿敢于通过网络“第三空间”表达自己的情绪,能够主动预约同伴,发起聊天和游戏。其次,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和非语言交往能力显著提升。幼儿能够结合自己的特点撰写“一封友书”,在书信中表达自己对同伴的想念。最后,幼儿的情感共鸣感更强了,特殊的环境和背景使得幼儿更能深刻地感受和理解同伴的感受和需求,并为满足同伴的需求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交往新平台初步形成

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和疫情的特殊背景催生了幼儿线上交往的诞生,基于网络“第三空间”的幼儿交往实践使得幼儿尝试了换一种方式陪伴同伴。经过实践,幼儿更加懂得了技术应用的必要性和便利性,愿意通过网络“第三空间”与同伴、家人、社区等更广泛的人群产生联系,也初步尝试利用网络“第三空间”开展游戏和生活活动,交往新平台初步形成。

参考文献:

[1]庞丽娟.幼儿同伴交往类型、成因与培养的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1

[2]李艳菊,姜勇.3—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结构与发展特点[J].幼儿教育(教科版),2008,(7—8):70-74.

[3]庞丽娟.同伴提名法与幼儿同伴交往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1):18—21.

作者信息:

作者简介:曹莎(1989),女,汉,河北辛集人,杭州市夏衍幼儿园教师,浙江师范大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学前教育学

项目资助:本文系浙江省“疫情与教育”专项课题提高家长亲子陪伴质量的指导策略研究——基于新冠肺炎疫情背景(课题编号:2020YQJY227)阶段性成果。

1 作者简介:曹莎(1989),女,汉,河北辛集人,杭州市夏衍幼儿园教师,浙江师范大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学前教育学

项目资助:本文系浙江省“疫情与教育”专项课题提高家长亲子陪伴质量的指导策略研究——基于新冠肺炎疫情背景(课题编号:2020YQJY227)阶段性成果。

2 庞丽娟.幼儿同伴交往类型、成因与培养的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1

3 李艳菊,姜勇.3—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结构与发展特点[J].幼儿教育(教科版),2008,(7—8):70-74.

4 庞丽娟.同伴提名法与幼儿同伴交往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1):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