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手机控”,唤醒生命的自觉意识—浅析高中生产生“手机控”问题的心理因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22
/ 2

告别“手机控”,唤醒生命的自觉意识—浅析高中生产生“手机控”问题的心理因素

李倩

安徽省阜南县实验中学

摘要: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手机控逐渐成为高中生的一个普遍现象。高中生拥有手机几乎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由于过度或者不恰当的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已造成高中课堂教学质量的严重下降,对班级和学校管理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已引起多方面的关注。 文章将对高中生成为“手机控”进行心理学分析,并从高中生本人,家长,教师及学校个四层面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

关键词:手机控;心理分析;对策

“手机控”意为对手机爱不释手,特别依赖的群体。虽然手机已经不是新鲜事物,但是随着近两年智能手机的更新换代,手机的更能越来月强大,业越来越侵入我们的生活,包括高中生的生活。作为一名高中教师,不管在课堂教学还是课下和学生的交流,也都存在因为手机的使用带来教育教学的变化。

某天,收到一封带署名的“信件”:亲爱的历史老师:我是xxx,很冒昧的给你发信息,我很焦虑,因为我最近两个月以来,不管是上课还是做作业都出现注意力非常不集中,无法深度学习,专注力和视力也下降……成绩虽然没有下降那么明显,可是我已经感到自己在退步,进入到了高三,看到同学们都在拼搏,我自己却沉迷于手机,每天都把手机带在身上,每隔几分钟就忍不住翻看,经常不知不觉玩手机到很晚。而这一切并没有让我感到满足和愉悦,反而觉得自己成为了手机的“奴隶”,恨这样的自己……

我收到这样带署名的信息后,我想这个学生应该是在向我寻求帮组,我给了他回复,告诉他我已经收到信息,会找时间和他聊聊。

其实,这样出现“手机控”的情况在我所带的班级中还是很常见的,通过此后和该生的交流和此次课题的逐步展开。我总结下来,出现“手机控”问题的学生心理大概会有以下几种:

家庭中缺乏爱和交流,特别是缺乏和父母之间的交流。这些学生大多数父母在外地务工,学生要么是自己单独住要么就是寄住在亲戚家。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学生本身有爱与归属感的需要,这些需求如果得不到满足,学生可能就会通过其他的方式去满足,比如向虚拟的网络世界寻求“爱”。

第一、学生希望通过网络获得社会对自己的认同感。高中生处于青春期的后期,自我意识已经觉醒,很多方面希望由自己决定而不是由家长来或者老师来决定,自认为自己已经长大。其实,该时期的学生仍然是不成熟的个体,他们心理上正处于过渡时期,容易出现逆反情绪,当他从真实的生活无法获得满足时,会倾向于网络去满足自己某些需求。

第二、学生兴趣单一。每一个生命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都在不停的探索世界,进而发现更完整的自己。学生日复一日的学习,生活中只有学习,生活单一,会限制学生的视野,会限制学生对自我的认知。更甚者有很多学生不喜欢学习,或者成绩不理想,而他们又无法从其他方面来增加对自我的认知,沉迷手机就变得自然而然了。

该生能够正视自己存在的问题,但是自己无法克服。还需要老师,家长和学校一起帮组他,学生毕竟还是心理发育和思想不成熟的孩子,老师和家长如果能积极的提供帮助,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并以此为契机让他更进一步的认识自己,学会对待新事物,学会如何克服遇到的困难。这不仅会对他的高中学习产生影响,也会影响到他对人生的态度。

1、高中生应加强自我调控,提高自我约束能力

手机控的出现是因为高中生缺乏自我约束和管制能力。如今越来越多的高中生选择了虚拟的手机世界,忽略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高中生应该认识到真实沟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首先,上课时应当专心致志,摒弃一切与上课学习无关的事情。其次,与相关亲朋好友提前说好除非紧急事情,上课 时我是不用手机的,也不要干扰我。最后,积极参与课堂交流、讨论,有问题问同学和老师,而不是百度或其他搜索工具,在真实交流中碰撞出知识的火花,加深了解。通过自觉学习,增加内在学习动力。

2、家长应该多关心学生

阜南县,是一个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县城,也是安徽省的老屋输出大省。每年由很多的外出务工人员,这些务工人员的子女就成为了留守儿童。为了与孩子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动向,家长基本上都会给孩子购买手机,以方便联系。但是,家长毕竟工作较忙,又无法做到经常在孩子身边,所以父母与子女严重的缺乏交流。学生在现实的家庭中得不到爱的满足,会倾向向虚拟的世界寻找慰藉。家长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多关心孩子。

3、教师应主动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强课堂学习的趣味性

教师要意识到上课学生“手机控”的危害,可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要增强课堂学习的吸引力,必须有意识地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减少学生“手机控”现象。要用心关爱每个学生,对不爱学习的,有“手机控”现象的学生多加关注,引导学生注意力从手机转到课堂上来,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主动发现学习的乐趣,增强接受学习的意愿。

  1. 学校应通过校园文化加强对手机文化引导

学校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让由不同兴趣的学生在学校都能找到自己的舞台。应在校园文化中融入丰富多彩的手机文化,引导学生不要过度攀比、不要过度依赖、要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正确使用手机,健全校规,加强管理,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加 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 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校园活动中融入与手机文化相关的元素,引导学生发现手机文化的魅力的同时成为手机的主人,而不是奴隶。也可以引导学生成立一定的自管组织,学生干部或党员带头上课不使用手机,形成一定的风气,从而带动整个班级、学校学生在学校不使用收的氛围。

学生的一生要面临林林总总的新事物,手机不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新事物,一定也不是最后一个,一味的教育学生排斥新事物绝不是真正的教育。只有能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新事物,从而正确对待新事物。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并以此为契机,唤醒生命的自觉意识,成为积极接纳利用的手机的主体,而不是成为手机的“奴隶”。

参考文献:

[1]高申春 . 人性辉煌之路 :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M]. 湖 北教育出版社 ,2000.

[2]胡启先主编.心理学原理与应用.长沙:中南工业大学 出版社,1992.3.

[3]严晓澜等.心理警钟.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9.

[4]益西卓玛 难以自律的手机控 高中生之友 2018.01.08

[5]郝敬宏 告别“手机控”,做自我的主人 班主任之友(中学版) 2014.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