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自然生态修复的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22
/ 2

深化自然生态修复的路径研究

潘用梅

中共重庆市梁平区委党校

摘要:我国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但是,我国在近几年的发展中,面临着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壤退化等现状,因此,我国关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修复工作已经迫在眉睫。本文研究是关于陈述自然生态修复的概念,对自然生态修复的必要性作出了陈述,提出了自然生态修复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关于生态修复的研究对策,来促进生态自然环境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生态修复;自然环境;生态建设

我们国家在早些年的发展中一直提倡“先发展,后治理”的发展理念,结果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发展模式暴露出了很大的弊端,造成了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土壤退化、生态破坏等严重现象,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影响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国家面对这种现状,也逐渐改变发展模式,提出了“同发展,同治理”“先保护,后治理,后发展”等绿色生态理念,目标是促进经济健康、绿色、可持续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1. 自然生态修复的概念

自然生态修复是指运用人为操作的一种方法,借用自然界生态因素或者生态系统研究技术将生态系统中的一些不稳定性、有害因素进行剔除或者改变,阻止其对内部的其他物质产生危害。让他们通过科学技术创新,向生态环境外界传递有利的能量、信息,促进生态环境外界系统之间良性运转,促进生态资源的优化配置,[1]从而进一步实现自然生态环境健康发展,提高生态水平。自然生态修关键是需要自我修复,国家在运用外界力量改善的过程中尽量还原自然的原始性,减少人为修复,尊重生态循环发展的规律,让自然界通过自我调节达到修复的结果。

  1. 自然生态修复的必要性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基数日益增多,已经超过了最大承载量,难免就会适得其反,对自然环境造成危害和破坏,我国自然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都是因为人为因素,我国面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湿地减少、土壤破坏、资源枯竭等现象,而且这些破坏面积都在日益加剧。虽然国家想要通过人为力量改变,但是在人为改变的过程中更会造成破坏加剧。相关治理专家研究分析,对于当前生态修复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循环运转的内力量进行自然修复,另外,在科学生态环境研究工作进行中,人们可以进一步了解自然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可以加深对内部进化的深入了解。[2]另外,研究得知,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性的复杂系统,生态系统之间的物种关系错综复杂,之间相互连接、相互影响,形成了生态系统内部构造多样性,所以人为改造就有很大的困难,自然力量是难以控制的,操作不当也会加剧破坏程度。国家在后期进行了人为治理,自然生态修复取得了一定量的效果,例如在西北某地的安塞生态修复站,在生态修复站建立后,很多自然物种也增多,生态环境面积修复已经扩大,人为修复只要付出努力,克服困难还是有回报的。

  1. 自然生态修复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困难

(一)人们的保护意识淡薄,治理过程中专业能力不足

当前,自然生态环境极具恶化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人们的保护意识不强,生态环境恶化不仅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影响,也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阻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运行。俗话说,思想是行动的第一步,所以国家要首先要在各个部门、民众或者环保局加深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思想宣传,让环保思想不断深入,从而带动生态建设的全面进行。国家各部门也要注重对自然生态环境修复工作的大力宣传,完善法律法规的制定,加强执法力度,对于专业环保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增强他们的专业能力,及时更新关于生态修复工作的知识理念,要做到知识指导实践。

(二)自然生态修复难度高,研究技术低下

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增多,植被退化覆盖面广,土壤退化也逐渐加剧,这三种生态破坏现象主要发生在长江流域的农业灌溉区、黄河流域的草原生态区、人类生产生活区等。这些都给修复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更加剧了自然环境的恶劣程度,导致自然修复工作难度升级,所需要的技术水准也高,对我们国家来说也是一种考验。且自然生态修复工作是一项有难度、且复杂,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的长期的一个工程,虽然前人研究专家已经有很多研究成果可供借鉴,但是在具体的修复治理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困难,但是全面、完成、科学、高效的修复治理体系还有待建立,另外,在真正的治理过程中,只能从部分入手,导致生态治理效益不显著。再者,生态修复工作人员,专业能力不足,技术水平低,所以需要不断提高和改进。

  1. 生态修复立法保护工作不足,缺乏统筹管理

我国的自然生态修复工作起步晚,借鉴经验较多,国家对于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制定还不到位,也缺乏全面监管落实,法律制度不仅零散不完整,还缺乏针对性和可实施性,整个体系亟待完善。国家也没有制定一些统筹管理方案,不仅使得流域内自然修复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也对整个试点治理工作不利,目前国家对于长三角经济区流域区和珠三角经济流域区缺乏统一部署和规划,只是对某个局部破坏区进行了修复。另外,在后期具体的修复工作实践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也没有真正监管,自然生态修复工作依然处于前期,后期的环境工程维护和绿色发展没有进展,这对国家整个治理工作的长期持续、健康发展非常不利。

  1. 生态修复的研究对策

  1. 自然修复和人工治理相结合

在真正的治理工作中,自然生态修复工作需要将自然修复和人工治理结合在一起,将自然修复作为主要手段,人工修复为辅助手段,这样才能让治理工作出现实效,改善环境。很多人,社会群体对这种治理观念还不了解,没有看到修复工作后面的深刻意义,人与自然是需要和谐相处的,自然生态环境有自己的运行规律,人们要尊重科学规律。所以,国家应该积极引导群众加深对这种治理模式的认识,加深对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观念的认知,这样才能看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经济发展的重要性,[3] 人们在熟知这种工作模式后,才能真正推动修复工作的持续进行,才能有利于后期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平稳发展。

(二)加大对自然生态修复的技术的研究和创新

虽然我国目前技术手段飞速发展,但在自然生态修复技术上还有不足,急需创新和改进,要提高修复工作的经济性、科学性、实效性,创新自然生态修复知识理念,不断钻研新技术方法,推动修复工作有效进行,在保证修复工作速度的同时也提升质量。

(三)制定并完善自然和社会修复制度

国家应该制定并完善土地复垦、水土修复、植被修复、自然修复制度,并且提高制度的可操作性和实际性,首先需要规划修复建设工程制度,对生态修复区域进行考量和规划,其次是在在规划生态环境红线过程中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风沙治理、流域治理、退耕还林等工程建设进行法律监督,要严格要求治理主体,建立治理工作责任机制,最后是要完善自然生态修复工作的评估体系,市场准入法则,最终建立成一个完善的自然生态修复工程制度体系。[4]另外,国家要完善环境污染治理、生态系统平衡、社会经济转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社会修复制度。要积极解决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下,民生问题、社会发展问题,国家要加大对修复工程的资金投入,加大对自然修复工程的技术支持,促进修复工程建设中的新型产业链的兴起。一方面给修复工程提供经济支持,另一方面也能改变环境效益。最后要统筹生态资源使用主体利益,引导他们共同促进生态环境发展平衡。

  1. 结语

自然生态修复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修复工作者克服恶劣的工作环境,努力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需要人民群众齐心协力,不断探索研究出新的修复路径。通过最终治理促进生态地区重生,让生态区重新发展,最终造福人类社会。

参考文献

[1] 赵忠.川中丘陵区资阳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研究[J].中国水 利,2014,02:42-45.

[2] 王凤娇,上官周平.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与生态文明建设[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3,06:119-124.

[3] 李可,尚薇,卢斌,付强.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J].水利规划与设计, 2012,04:50-53.

[4]王灿发.论生态文明建设法律保障体系的构建[J].中国法学,2014(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