骷髅幻戏之谜——浅析李嵩《骷髅幻戏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21
/ 3

骷髅幻戏之谜——浅析李嵩《骷髅幻戏图》

李晓阳

陕西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 陕西省西安市   710119

摘要:本文从传统文本角度出发,试图从画家生平、时代风貌和历代诗文中寻找与《骷髅幻戏图》相关的文化线索,学习并梳理历代学者的研究,从而尽可能去探寻人物身份以及骷髅、傀儡等意象的真实含义,探索《骷髅幻戏图》背后可能存在的多重含义。

关键词:李嵩;骷髅;傀儡戏

一、李嵩和《骷髅幻戏图》

1、李嵩

李嵩,南宋中期院体画家,所生活的时代政治腐败、军事孱弱但经济文化繁荣。《图绘宝鉴》中记载:“李嵩,钱塘人,少为木工,颇远神墨,后为李从训养子。工画人物道释,得从训遗意,尤长于界画。光、宁、理三朝画院待诏。”0

李嵩虽然作为宫廷画家,但出身底层,他对农民生活疾苦抱有强烈同情心,都自然流露在其以表现农民生活为主题的绘画作品中。李嵩绘画作品数量众多,题材广泛。整体以人物画为主,代表画作有《货郎图》《骷髅幻戏图》《春社图》《春溪渡牛图》《四迷图》《服田图》《花篮图》《钱塘观潮图》等。从其人物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李嵩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关注,对劳动者的关心和同情,表现出李嵩对封建社会的各种现实和百姓生活状况有自己的情感态度和思想见解。

李嵩在人物、山水、花鸟、亭台楼阁等各个方面都有很高造诣,风格独特且思想深刻。

  1. 骷髅幻戏之谜

南宋时期,政治环境相对平稳和安乐。交通也相对便利,商品经济繁荣,这些因素都促使绘画作品商业化。产生了描绘世俗社会和人文生活景象的风俗画。在众多描绘风俗题材的绘画作品中,有一副极为特殊的作品,那就是李嵩的《骷髅幻戏图》,风俗画都以描绘普通民众生活景象为主,展现出一幅生机繁荣、乐趣盎然、欣欣向荣之景,为什么画作将骷髅绘于画中?这不禁引发人们的思考和探究。画家将如此之景表达到自己的创作是何用意?这副作品到底给观者展现了什么?

二、李嵩《骷髅幻戏图》含义探究

《骷髅幻戏图》为绢本设色,作团扇形式,横26.3厘米,纵27.1厘米,现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图中描绘一大骷髅穿着纱衣戴幞帽,左手置于左腿上,左腿向内盘坐于地,右腿弓起支撑右手。右手提数丝悬吊一个小骷髅。大骷髅身后妇人盘腿而坐,外着对襟袖衫、内着抹裙,正在哺乳怀中婴孩,面目祥和地望向前方,视线似与大骷髅一样皆落在右侧略大的孩童身上。小骷髅与孩童相对而立,孩童因被提线小骷髅所吸引,面带欢喜好奇之色,连跑带爬地向前伸手想去触摸小骷髅,小骷髅身后又有一身形娇小的妇人,一脸喜悦疼爱之情,双手有向前呵护之状。左侧人物后上方有一砖砌墩台,上立一牌,书有“五里”二字。前方摆有一行李担,有长柄雨伞、瓶子、水葫芦、席子等生活用具。

《骷髅幻戏图》采用边角构图,画面的重心在于左下角,这也是南宋偏安一隅的真实写照。在绘画技巧上,运用不同形式的线条刻画物象,生动精准地表现物象的不同质感、量感,把骨骼的状态、衣纹的走势刻画得生动逼真。大小骷髅的骨骼用线干脆有力、顿挫分明;妇女、婴童脸部及身体裸露的部分线条柔和流畅,转折处含蓄。行李担与杂物用线松紧有度,疏密有致;墩台线条粗直工整与中墨渲染结合,体现出厚实稳重的体量感。纵观画面所有事物的刻画,可见李嵩对生活观察的细致入微,绘画技艺的高超,其线条笔墨变化丰富,提按顿挫挥洒自如,沉稳中又不失轻快,设色典雅、古朴、严谨,在写实的基础上带有写意的味道。

画面离奇怪异,将阴阳两界的事物绘于一个情景之中,寓意神秘荒诞,不仅打破了人们的日常审美经验,也是令人迷惑探究。

1、人物身份之谜

历来的研究者多认为画中人物的身份是货郎或傀儡艺人及其妻儿,表现其携家眷游街卖货、卖艺的无奈生活。笔者观察画面,认为“货郎”及“傀儡艺人”的说法皆不准确。

首先,以李嵩《货郎图》与《骷髅幻戏图》对比,前者货担分五六层,杂陈零碎而齐全百货,具有着明显商业特色。后者的货担盛放三个包袱,长柄雨伞、水葫芦、瓶子等以及三层隔箱,更像是行李。因此主要人物身份不会是货郎。另外,《货郎图》中人物朴实气质浓厚且粗衣布裤。而此图中女性人物的纱衣裙带及珠宝饰品略带贵气,小儿和骷髅人的衣质亦佳,主体人物也不像是生活贫贱的傀儡艺人。笔者认为从人物大小比例及穿着看来,画中两女子更像是一主一仆,出自只是生活相对富裕的人家,介于贫民与宫廷贵族之间,描绘可能是一家人出门游玩的场景,亦可能是在迁居的途中休息的情景。

2、骷髅的涵义

《骷髅幻戏图》之所以如此诡异神秘主要是因为画中“大小骷髅”元素的匪夷所思。有观点认为在这幅《骷髅幻戏图》中大小骷髅涵义是纪念死者灵魂恒在。 “大骷髅”是乳妇已死的丈夫,而画中展现的情景或是乳妇在思念丈夫的幻想,或是吊念亲友的方式。笔者不认同此说法,李嵩详尽地描绘可怖的骷髅震慑观者,画家否欲借死者来对生者启示什么?

首先,骷髅元素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早期,(宁夏中卫岩画和贺兰山岩画,通过线条来表现,圆形被视为人的头部,多个箭头符号贯穿一条直线之中,像人的骨骼结构的骷髅图像)多数学者研究认为骷髅在祖先死后被用作膜拜物,寓意灵魂永恒,亦可表示对死者的尊敬与怀念。

中国文献中出现有关骷髅哲理的阐释,最早见于《庄子·至乐》中的记载,关于“梦骷髅”“未尝生、未尝死” 等描述,后世东汉张衡的《骷髅赋》、三国曹植《骷髅说》、晋代吕安《骷髅赋》等文学作品一脉相承,与骷髅对话,感叹生死,既传承庄子的思想,也吸收了佛教的思想。“骷髅”的寓意也逐渐从庄子“乐死悲生”的生命观转变为在政治命运中“叹死悲生”生命观的转变。永乐宫重阳殿西壁的《叹骷髅》等作品,《骷髅幻戏图》也有可能受到了全真教和佛道思想的影响。道教创始人王重阳在《画骷髅警马钰》一诗中以 “骷髅”教化弟子、警点世人,可知《骷髅幻戏图》存在道教视生死于自然的观念。

其次,宋代宋慈所著《洗冤录》验骨篇对人体骨骼进行了精细的描述,反映了我国南宋时对人体的认识和研究已达到很高的水准。由此我们也不难理解,画家李嵩能够精确表现人体骷髅骨架,他的绘画技巧也进一步证明了中国古代人物画家对人体内在结构的运用和重视。更重要的是,南宋朝局混乱,烽烟四起,天灾肆虐,百姓的生活困苦不堪,因此导致尸横遍野,人口急剧下降。李嵩出身底层,历经南宋三朝,遥想几千年来的朝代更迭,人们生死不过一瞬间。李嵩绘此图很有可能身处当时时局下的有感而发。

骷髅无皮无肉,空有赤裸嶙峋骨架,给观者强烈的视觉感官刺激,直指生命本质。引观者思考生命的本真。画面中一妇人哺乳婴儿,大骷髅直挺背而坐悬丝操控着小骷髅,小骷髅与孩童对立好似在玩耍,儿童好奇地趴跪在地上伸手想要触碰小骷髅,儿童身后有一妇人伸手作阻止呵护孩童状。大骷髅通过拉扯系在小骷髅上的线的高低来愉悦儿童。小骷髅一举一动都被限制,就像命运的绳索被大骷髅所掌握。儿童要去伸手触碰小骷髅,是否在象征着人终究会走向死亡?

李嵩并未写众多题跋,只是通过形象的描绘让观者进行自我思考和悟道,观者也会因生活阅历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对此产生不同的见解。元代画家黄公望在观此画后,题跋散曲《醉中天》: “没半点皮和肉,有一担苦和愁。傀儡儿还将丝线抽,弄一个小样儿把冤家逗。识破个羞哪不羞?呆兀自五里已单堠。”

而大骷髅操纵小骷髅的表演情景,也引发了研究者联想到另一个主题关键词“傀儡”。

3、与“傀儡戏”的关系

在中国历史上,傀儡戏起初是一种具有浓厚的宗教意味的宗教仪式,承载敬神除煞、消灾祈福的社会功能。 廖奔认为《骷髅幻戏图》表现的就是“悬丝傀儡演出场景的模拟”,在《〈骷髅幻戏图〉与傀儡戏》一文对宋代民间文化进行了探讨,利用史料、文献、图像说明宋代傀儡戏普及程度之深,指出这是宋代傀儡艺人四处卖艺并携家带口的场景。康保成的《补说〈骷髅幻戏图〉——兼说“骷髅”、“傀儡”及其与佛教的关系》承接廖奔的研究,更详尽地进行了文献考据,将此画的解读从傀儡戏风俗的研究转向了傀儡戏与宗教的关系,从而串联起《骷髅幻戏图》与宗教的联系。

除去《骷髅幻戏图》,众多古籍证明宋代傀儡戏十分普及,宋代刘松年的《傀儡婴戏图》也可以看出,傀儡道具不仅仅是傀儡艺人的道具,而且已普及到百姓家庭中作为孩童的玩具。《骷髅幻戏图》中“大骷髅”手提“小骷髅”不仅仅是李嵩用以记录宋朝时期悬丝傀儡戏表现,亦蕴含着消灾祈福的寓意。并且在傀儡剧中,再逼真的人偶依旧是一具没有意识和思想,不能自由活动的傀儡。傀儡可谓是将人生中的大喜大悲都集于一身,在节庆时的滑稽凑趣,在葬礼祭祀中的悲戚哀伤,然傀儡道具根本上表达的是提线人的悲欢情怀,无关傀儡。

因此,笔者认为《骷髅幻戏图》展现的重点不是简单描绘傀儡戏演出本身,而是具有深层次的人生哲理,借“大骷髅”表演“小骷髅”傀儡来感叹命运身不由己,无法自控。人生的倏忽幻灭,被无形的命运之手掌控,借傀儡戏寓意人生无助无奈之感。

三、结语

李嵩对社会现象观察细致,感受颇深且擅于通过创作构想来表达自己对世事的思想和见解。《骷髅幻戏图》是现实与宗教的交错,是画者感受与当时时代的结合,通过具体的形象、故事、内容来传达人生的无常、生死轮回、幻化戏梦等深奥难解的题目,亦真亦幻,真幻相融。一方面,李嵩通过高超的写实手法描摹现实,为后人研究南宋的风俗人情提供了重要且真实图像材料;另一方面,画作中两个重要而特殊的意象“骷髅”和“傀儡”又使其比一般的风俗画增加了更耐人寻味的哲学深义。《骷髅幻戏图》传达的思想寓意深厚,与道家、佛家等诸多思想相契合,体现了自然生死观,让观者观必有所悟,达到“成教化、助人伦”传道授法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 宋慈.高随界 祝林森 译注.《洗冤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2.

厉鹗.《南宋院画录》[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8.

[3] 李福顺.李嵩和他的《骷髅幻戏图》[A].朵云[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1.

[4] 施莉亚.李嵩《骷髅幻戏图》研究[D].江苏:南京师范大学,2012.

[5] 汤雯雯.“未尝死 未尝生”——李嵩《骷髅幻戏图》探析[D].浙江:中国美术学院,2015.

[6] 廖奔.《骷髅幻戏图》与傀儡戏[J].文物天地.2002(12).

[7] 康保成.佛教与中国傀儡戏的发展[J].艺术探索.2003(3).

[8] 康保成.〈韶髅格〉的真伪与渊源新探[J].文学遗产.2003(2).

[9] 康保成.补说〈骷髅幻戏图〉——兼说“點髅”、“傀儡”及其佛教的关系[J].学术研究.2003(11).

[10]耿纪朋.南宋李嵩《骷髅幻戏图》解析[J].荣宝斋,2013(9).

作者简介:

  李晓阳(1996.5.4),女,汉族,籍贯:河南南阳人,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研究方向:中国画

0 (元)夏文彦.图绘宝鉴[M].文渊阁影印版《四库全书》第 814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 60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