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结合烧山火手法治疗雷诺氏病 30例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21
/ 2

温针灸结合烧山火手法治疗雷诺氏病 30例临床观察

邢越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针灸科 黑龙江省哈尔滨 150036

雷诺氏病以发作性指趾缺血为特征,是一组因末梢动脉痉挛而引起的手足皮肤间歇苍白紫绀潮红正常的症候,本病病因目前未完全明了,多数认与寒冷刺激,情绪波动,精神紧张,内分泌功能紊乱等有关。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 - 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雷诺氏病患者 60 例,根据就诊编号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 例。治疗组男 7例,女 23 例; 年龄 20-40岁; 发病时间 1 个月-3 年。对照组男5 例,女25 例; 年龄21 -42岁; 发病时间1 个月 -3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治疗组:上肢取穴:三间、合谷、阳溪、液门、中渚、阳池、前谷、后溪、阳谷、曲池、外关;下肢取穴:大都、太白、行间、太冲、内庭、解溪、侠溪、太溪、三阴交、足三里;操作:患者取坐位,常规消毒,上下肢穴位取0.4×40mm毫针。外关、足三里穴施烧山火手法,视穴位的可刺深度,分作浅、中、深三层,即为天、人、地三部,进针后用搓针法,或提插法,或捻转法得气,并用押手在穴旁守气。取酸胀针感,医者重用指切押手,刺手拇食指紧握针柄,力贯针中,先进至天部,紧按慢提九次,次进至人部,紧按慢提九次,再进至地部,紧按慢提九次,然后从地部一次退至天部。这样分三部进针,一部退针(三进一退)称为度。反复操作直至局部有温热感并使热感分别传至手部、足部。其它诸穴针刺后提插捻转法得气即可。留针时将 3cm长的艾条插入针尾上,点燃下端,待艾条燃烧完之后将针取出。每次治疗留针30分钟。14次为一疗程,治疗两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

对照组:给予钙通道阻止剂硝苯地平片10mg,日三次口服治疗,14次为一疗程,治疗两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

1.3观察方法

各组治疗前后采用对主症轻重程度、激发试验阳性率进行测定评估。治疗前及疗程结束时对每例患者进行测定,对检测结果进行详细记录,对治疗结果作详细记录。

1.4观察指标

主症观察肢端皮色、冷感、肿胀感、麻木、疼痛。采用主症轻重程度计分法,于治疗前后各记录次。冷水试验与握拳试验均于治疗前后各检查一次并记录。

1.5疗效判定标准

总疗效判定标准:参照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雷诺氏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标准

①痊愈:症状及雷诺氏现象消失,对低温有良好的耐受力,主要理化检查指标正常,治疗后主症积分值较治疗前减少90%以上

②显效:主要症状及雷诺氏现象消失,对低温有较好的耐受力,主要理化检查指标基本正常,,疗后主症积分值较治疗前减少70%-90%。

③有效:主要症状及雷诺氏现象减轻,手指耐低温能力已有提高,但遇冷后或情绪激动时,仍有皮色变化现象,主要理化检查指标有所改善,治疗后主症积分值较治疗前减少35%-70%

④无效:与治疗前比较均无改善或反恶化,治疗后主症积分值减少不足35%

1.6统计学方法

所有计量采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统计,数据采用均值土标准差(5f680519884f8_html_112aa1ecc74dc148.gif ±s)表示,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

2.结果

治疗组显效14例,有效1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3 %;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12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66.66%。经X2检验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 论

雷诺氏病又称动脉痉挛症。临床上多见于20-30岁的年轻女性,当患者受到寒冷刺激或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时,可突然出现两侧对称的手指(足趾)苍白,然后青紫,继而潮红,持续时间由数分钟至1小时以上,以后逐渐恢复正常。 症状加重并可出现指(趾)端萎缩、变薄变硬、坏死等。雷诺氏病具体病因尚不明确,多数认为可能与遗传、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内分泌紊乱、免疫功能异常等因素相关。由于血管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所引起的阵发性肢端小动脉痉挛,出现局部微循环、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肢体末端小血管血流不通、闭塞。

雷诺氏病可归属中医“脉痹”“血痹”“寒痹”范畴。素体虚弱, 阳气不足,寒邪乘虚客于经脉,寒凝阻络,气血不荣于四肢,或由于情志不畅气血郁滞,日久留阻经络,脉络阻遏而致病。

烧山火手法是复式补法,用于治疗寒证、虚证。烧山火手法可引阳气入,使寒气出,有温阳逐寒的作用。温针灸是一种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方法。主要是利用艾绒燃烧时产生的热能,通过针体将热能传到人体经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经络经气运行, 具有温经散寒、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的作用。温针灸结合烧山火手法治疗雷诺氏病效果较为明显,主要是由于烧山火手法和温针灸结合应用,更大的增强了引阳入气,促进气血经脉的运行的治疗作用,使久郁四肢末端的寒气得以温通,经络循行通畅,瘀滞的气血消散,阳气达表,肢体末端得以濡养,各种寒凝血痹的症状迎刃而解,达到了比较理想临床疗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