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甲状腺癌,有何区别?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15
/ 2

都是甲状腺癌,有何区别?

杨理丹

中铁二局集团中心医院 四川 成都 610031

甲状腺癌是一种常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在所有的恶性肿瘤中,占比约为1%左右。甲状腺癌发病率与性别、种族、地区等有一定相关性,任何年龄均可能发病,而青壮年相对较多,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甲状腺癌常见的病理类型包括乳头状癌、滤泡状癌、未分化癌、髓样癌等。其中最常见的是乳头状癌,但恶性程度较低,预后也较理想。在这几种类型中,除了髓样癌之外,大多数甲状腺癌都是从滤泡上皮细胞中起源。不同病理类型虽然都属于甲状腺癌,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临床上要注意鉴别。

一、甲状腺乳头状癌

甲状腺乳头状癌是甲状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在所有甲状腺癌中占比可达到80%以上。近年来,这种类型的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对患者心理和生活造成了较大的影响。虽然发病率升高,但其恶性程度并不高,所以在临床工作中,即便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癌,也不需要太过恐慌。该类型在所有年龄均可发生,其中儿童、年轻女性比较多见。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主要与环境、遗传、激素等因素相关,例如碘缺乏、致甲状腺肿物质、放射性因素等,另外,桥本甲状腺炎,也可能引发此类癌症。此类肿瘤生长速度较慢,在甲状腺中可能局限数年。病灶可以通过腺内淋巴管,向腺体其它位置或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发病时可能出现颈部无痛肿块,随着吞咽动作移动,部分患者有压迫感、吞咽困难、声嘶的表现。有些患者是先发现颈部转移淋巴结,然后发现甲状腺内原发病灶。也有很多患者是在健康体检时,发现存在甲状腺癌。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超声检查、CT或MRI检查、细胞学检查、PET-CT检查、甲状腺扫描等方法诊断。超声表现方面,甲状腺肿物通常表现为边界不清、纵横比大于1、内部回声不均匀、细沙粒样强回声、血流丰富等。如果超声检查发现同时存在颈部淋巴结肿大,同时伴有钙化、囊性变等情况,提示甲状腺癌的可能性更大。在治疗方面,主要有手术治疗、甲状腺激素治疗、同位素治疗、放化疗治疗等。对于此类癌症,应当注意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及时发现甲状腺癌复发病灶,并尽快采取治疗措施,能够实现完全治愈。

二、甲状腺滤泡状癌

甲状腺滤泡状癌,主要是在甲状腺滤泡细胞上起源,也是甲状腺癌中的一种常见类型,占比约为5%-20%左右。该类型患者中通常年龄比较大,在50-60岁左右。滤泡状癌肿瘤生长速度比较慢,恶性程度较低,容易发生血行转移。此类癌症的具体病因并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雌激素分泌增加、放射线接触史、饮食因素等相关。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甲状腺腺瘤、甲亢、结节性甲状腺肿等一些甲状腺良性疾病,也有可能逐渐发展演变成滤泡状癌。此类癌症的临床表现特点,一般是生长缓慢,病程较长,也有一部分患者近期生长速度快,但没有明显的局部恶性表现。超声显示,肿块直径可达到几厘米,以单发性为主,部分也可能表现为多发性或双侧性发病,特点是边界不清、肿瘤周边晕环厚薄不一,或出现周边晕环消失。癌肿通常比较柔软,有一定弹性或呈现出橡皮样,具有分叶结节形、椭圆形、圆形等。切面以红褐色为主,可见坏死灶、出血、钙化、纤维化等。如果滤泡状癌分化良好,通过镜检可发现类似于正常甲状腺的结构,但存在淋巴管侵袭、血管侵袭、包膜侵袭等情况。如果滤泡状癌分化较差,可见不规则结构,细胞呈现出条索状或密集成团状,形成滤泡较少。该病以血液转移至肝、骨、肺居多,经淋巴转移较少。在治疗方面主要采取手术切除的方法,合并远处转移可在术后行放射性碘治疗。

三、甲状腺未分化癌

在甲状腺癌当中,未分化癌具有最高的恶性程度,在所有甲状腺癌中占比可达到10%-15%左右。此种类型在老年人群中比较常见,发病较为迅速,早期即可出现全身性转移的情况。通常认为以低恶性肿瘤或白良性肿瘤为主。此类癌症也称为肉瘤样癌、间变性癌,在临床上并不多见,一般在40岁以上女性中容易发生,生长速度较快,可能早期发生转移或浸润,具有较高的恶性程度,预后一般不理想。此类患者通常由长期甲状腺肿大病史,近期内迅速增大,肿瘤对喉返神经、颈静脉、食管、气管造成压迫引起声音嘶哑、颈静脉怒张、吞咽困难、呼吸困难及明显的颈部疼痛等症状。触诊发现肿块边界不清、固定、坚硬。超声显示体积较大的单发低回声肿物,缺乏规则性,边界不清楚,回声不均匀,无包膜,具有广泛的破坏和浸润,常见异常的肿大淋巴结。肿瘤切面呈灰白色,容易出现坏死、出血。镜检显示癌细胞的染色深浅、形态大小有所差异,存在较多核分裂像。组织学分析可分为混合细胞型、巨细胞型、梭形细胞型、小细胞型等。治疗方法可采用中药治疗、化疗治疗、放疗治疗、手术治疗等方法。从红参当中分离出20(S)-人参皂苷-Rh2,通过临床研究发现能够在诱导癌细胞凋亡分化、细胞周期调控方面发挥作用,具有较好的抗癌活性,能提高免疫力,有效抑制癌细胞。

四、甲状腺髓样癌

甲状腺髓样癌一般是由于RET原癌基因突变而引起的,可能发生单侧、双侧甲状腺肿块,进而引起类癌综合征、手足抽搐、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呼吸不畅等表现。此类癌症的多发年龄在30-60岁,以女性患者居多,有肾上腺肿瘤家族史、甲状腺甲状旁腺肿瘤家族史的患者,是该癌症的多发群体。该病的主要发病原因是RET原癌基因突变,造成甲状腺C细胞内外区蛋白构象改变,从而诱导细胞增生过度,导致癌变发生。此类癌症在诊断中需要注意和乳头状癌、淋巴瘤、滤泡性甲状腺癌、甲状腺未分化癌等甲状腺恶性肿瘤,以及甲状腺腺瘤等非癌性甲状腺肿瘤进行区分。在具体诊断中,可采用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降钙素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方法确诊。超声上多表现为单侧单个肿瘤,边界清楚,形态规则,有粗钙化。颈部淋巴结转移较早,有时淋巴结肿大是首发症状。在治疗方法的选择上,主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甲状腺结节大小、转移及扩散情况等合理安排。该病首选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也可采取介入治疗和放化疗治疗等方法,不过一般放化疗都是在无效控制下作为姑息治疗方法应用。对于晚期甲状腺髓样癌的成年患者,可采取新型分子靶向治疗药物。近年来接种疫苗治疗、放射免疫治疗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在未来可能会得到进一步推广和普及,为疾病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结论:甲状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很多不同的病理类型,虽然都是甲状腺癌,但不同类型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乳头状甲状腺癌预后最好,其次为滤泡状癌,然后是髓样癌,最差的是未分化癌。在临床诊断与治疗中,要准确把握这些区别,进而提高癌症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针对性,使患者预后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