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积极发言策略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14
/ 2

农村小学生积极发言策略探究

付开初

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土坪镇中心小学 563402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口语交际教学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 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口语能力是培育新时代人才的迫切需要。在教学中,学生发言成为参与课堂的重要体现,学生课堂发言 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在课堂中乐于发言、善于发言,从而培养发言的兴趣,提高发言的积极性。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 积极发言 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观念有了根本性的改变,课堂教学也由封闭式走向开放式。新课程改革给基础教育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也给农村学校带来了诸多挑战。

一、农村孩子发言存在的问题。

通过近几年,对学生发言情况的调查,我发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以后,只有极少一部分的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绝大部分的同学无动于衷。本人工作这30余年来,我觉得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回答问题积极,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断下降,而且课堂上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几乎成了班里的学优生的专利,问题的回答都由这些学生包了似的。这些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学习能力强,思维快速敏捷,在课堂中显得学习十分活跃。而班里的部分学困生,能在课堂上发言的机会就很少了。

  1. 存在问题的原因。

我觉得学生发言存在问题的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农村留守儿童多,我班54名学生,就有28个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整天呆在农村,见的世面少,而且性格孤僻,不善于交流。

二是学困生较多,心理压力大,有自卑感,根本不知怎么回答问题或者怕回答错误,在学生、老师面前丢面子,所以只等着听别人答。这部分学困生由于长期得不到锻炼,学习积极性下降,对课堂发言失去了信心,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能力的正常发展。

三是教师的问题设计缺乏艺术。问题设计似是而非,没有明确的指向性,或者问题的设计没有意义。造成学生根本不知道怎么回答,或者根本没有兴趣回答,或者只是学优生应付式的回答。

由于以上原因,造成整个课堂冷冷清清,课堂没有了活跃的气氛,教学效果不佳。这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很难进步,而且严重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阻碍学生学习质量、心理健康等到方面的整体提高。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呢?通过我近几年的经验总结,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引导。

1、把发言情况纳入语文综合成绩考核,促进学生积极发言。

为了引导学生积极发言,我把学生发言情况纳入语文成绩考核,让学生明白要取得优秀的语文成绩,发言是一定要积极的。我对学生的语文综合成绩考核,从语文学习过程(重点是发言讨论情况,以学习委员的发言讨论记录为依据),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兴趣,语文测试成绩等多个方面着手。只是测试分数高的孩子综合考核不一定是最优秀的,这样学生为了取得好的成绩,就不得不去积极发言,表现自我,通过近两年的实践,我班学生课堂氛围活跃,发言积极,得到了学校老师的一致好评。

2、建立以鼓励为主的发言考核方案,增强学生积极发言的信心。

我经常利用课堂上的时间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提一些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师生共同畅所欲言。这样师生关系融洽和谐,学生感觉到在课堂上发言就像课外跟朋友说话一样亲切自然,消除了思想障碍和心理障碍。多表扬鼓励,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他们在练中有所得,感到欢乐愉快。我在班里设立了“学生举手发言记录卡”,由学习委员付奥迪负责详细记录,每周五评出一批发言积极分子,发一张奖状或者学习用品。根据发言记录情况,对曾经不愿意发言,现在主动发言的孩子也进行表扬,这样培养学生发言的兴趣,这是帮助学生克服不愿说、不敢说的心理障碍的好方法。就这样形成常态化,时间长了,学生把发言当成平时和伙伴玩一样,老师问题的话音刚落,大家争先恐后,抢个没完没了。 3、分层设计问题,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发言的机会。

在课堂教学中我采取分层次设计问题的方法,把课堂提问分为三类,一类是可以从课文中直接找出答案的最简单问题;二类是略加思考、整理即可得出答案的问题;三类是需要前后联系,分析归纳,方可悟出答案的问题。课堂上我有意识地将一、二类问题留给学困生。比如我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我设计了以下问题:分别是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全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课文分别写了桂林什么和什么?桂林的山和水各有什么特点?分别可以用那几个字概括?作者运行什么修辞手法来写桂林的山和水?你是怎样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作者是怎样安排课文结构的?以上问题由浅入深,分别由学困生,中等生,学优生回答,让所有的在课堂上都有发言的机会,消除学困生怕发言的心理负担,同时对他们的正确回答和参与精神给予充分的肯定,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调整,学生参与课堂发言的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敢于举手,敢于站起来发言的同学多了。我班陈亚、邓小宇等几名同学就是典型的代表。

4、对学生的发言及时果断评价,培养学生发言的兴趣。

教师对学生有效、及时、得体的评价语言,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自信心的一针“强心剂”。无论是简单的问题还是较难的问题,只要学生答对了或者积极回答了,就应该及时表扬,当学生答不上来的,尤其要注意引导、提示、鼓励其回答,千万不能带有批评或对其伤害自尊的话语。当然教师的问题设计必须有指向性,必须有意义。比如是不是?好不好?能不能?这样的问题教师最好不要问,因为这些问题没有意义。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不要模糊不清,如“好”“很好”“非常不错”。其次,教师也要善于倾听,要用期待和欣赏的眼光对待学生的回答。只有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受到了老师的重视和鼓励,才有大胆发言、乐于发言的动力。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体验到回答问题的乐趣,于是乐于回答问题。

总之,课堂是师生们共同的舞台,让学生争当主角,教师当好有特色的配角,共同参与,多让学生在这样的舞台上充分地表现自己,展示自己。让农村的孩子们也具有哲学家的深沉,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和演说家“铁嘴”。让更具生气和魅力的教学课堂遍地开花吧!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2、奚明爽《培养学生大胆发言的几点做法》2016.4

3、刘济元《小学语文教学策略》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