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实证素养下的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14
/ 2

史料实证素养下的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探索

济杰

福建省连江县第五中学 350500

摘要:历史学科是基于对史料的考证和探索,不断揭露、理解真实的过去,进而发现历史的发展规律,为当下的发展提供借鉴。高中历史教师教学中可以从认识历史材料、区分史料真伪、提取有效信息以及树立实证精神四方面入手,将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实证;素养;收集方法

在新修订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当中,最为突出的变化是培养目标的变化,从传统的三维目标转向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一培养目标的提出使得高中历史的课堂目标更加清晰,促进课堂结构的多样性改革,赋予教师一个崭新的课堂教学方向。历史学科是基于对史料的考证和探索,不断揭露、理解真实的过去,进而发现历史的发展规律,为当下的发展提供借鉴。其中史料实证能力是学生认识历史、理解历史的关键所在,同时能够促进学生其他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史料”顾名思义是指研究历史所用的材料,又被叫做历史的信息,而“史料实证”指的是运用史料重现历史的方法,实证所用到的史料必须是经过辨析且正确的史料,这是学好历史所必备的核心素养。史料实证是发现历史、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是高中历史学习的核心所在,是其他学习素养难以替代的。

  1. 认识历史材料,掌握收集方法

学生接触历史的主要渠道是教材,教材中的历史基本上都是经过史料研究,专家整合得到的知识,大部分的学生所了解的史料都不丰富,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首先要让学生收获更大容量的史料知识。在高一这个衔接阶段,教师首先要明确史料对于高中历史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刚进入高中历史学习阶段就对史料有详细的了解。例如史料可以分为实物文献、文字和图像等;也可以分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等。通过引导学生观看史书、图片和文学作品等,让他们对史料的区分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可以例举各种类型的史料,和学生们一起判断史料的类别和其蕴含的价值。比如《项羽本纪》是《史记》当中最为精彩、最为重要的篇章之一,其记载了楚汉相争这段雄伟壮阔的历史;李秀英是1937年南京大屠杀幸存的为数不多的女性,几十年来她一直用自己的伤痕控诉日军的暴行,他的事迹已经被编入江苏省的小学教材;良渚遗址于1936年被发现,距今约5300~4000年,是中华民族的圣地。中华文明在这里冉冉升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史记》能不能作为了解楚汉之争的一手史料?李秀英的事迹能不能作为研究南京大屠杀的原始史料?良渚遗址可不可以作为研究中华文明的原始资料?通过类似的练习让学生对各种类型的史料产生深刻的认识。

在对史料类型有明确的区分之后,教师应当教会学生收集史料的方法与途径。例如在学习《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时,由于这段历史距今并不久远,很多家长都能够切身感受到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变化。因此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文字史料、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三个小组,让他们自发地收集相关的资料。学生通过上网搜索、采访亲友和实地考察等方式搜集材料,他们的收集成果要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得到了交流,并且会产生激烈的讨论,大大拓展了课堂容量,学生的素养也能得以提升。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自由展示的环节,结合最近具有正能量的话题,给学生5~8分钟的时间结合话题以及事先准备的材料进行展示,借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

  1. 增强实证意识,区分史料真伪

追求真实是最为基本的实证精神,史料的数量浩如烟海,因此学生应当具备判断史料真伪的能力,建立起对历史的正确认知,从而增强实证意识。对材料的鉴别是史料实证的基础阶段,材料不足自然是实证的一大问题,但是如果没有在分清材料真伪的情况下将其应用,可能会导致错误的认识,那样会比缺乏材料更加危险。要想提高学生的实证意识,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钻研史料、关注最新的史料成果之外,还要对教学所用到的史料进行慎重筛选,传递给学生正确的史学观点

例如对于辛亥革命有非常多的评述,很多评述的内容与教材有些出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选取以下观点给学生分析和评判:辛亥革命的开端是新军中士兵的爆发,革命本质是一个上流社会的革命;旧制度崩溃了,共和派革命党并没有做出什么贡献,他们的支持力量无足轻重;辛亥革命并不是资产阶级革命,它仅仅是中国政权解体的一小段插曲;清朝的崩溃是因为内部不断积弱,并不是因为被革命的力量打倒……对于一个问题不同角度的不同观点,教师应当尽可能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对史料进行辨析,让他们站在史料作者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进而分析判断史料的真伪,从而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产生正确的认识。

  1. 提取有效信息,形成正确认知

学会从材料当中提取有效信息。在此基础上对提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加工,形成对历史的认识,这是对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更高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史料提供给学生,引导学生从中提取信息,再结合课文内容形成对历史的认识。

例如在讲解自然经济解体时,教师可以选取材料“待到洋纱、煤油和颜料等商品不断地流入乡下市场之后,这些物美价廉的洋货成为了传统手工业发展的极大阻碍”,学生从这段文本可以产生对自然经济走向解体的认识。又比如讲解诸子百家的时候,教师选取材料“‘礼治’和‘法治’是儒法法两家所提出的对立思想,但是荀子认为儒家思想是根本原则,法家思想是必要措施,二者相辅相成,并不冲突。”借此引导学生分析、认识荀子的思想实质,通过讨论学生能够认识到他这是为新兴地主阶级站稳脚跟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非常有必要引导学生对与教材相关的史料进行解读,从中提取有效的信息。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但能够拓展教材的知识,还能借助这部分信息推动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对历史的认识。

  1. 树立实证精神,认识历史现实

新课标提出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都一定要以实证精神对待。要想学生对历史产生客观的认识,就必须让他们经历史料的收集和提取的过程,尽可能的让他们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这样才能够总结历史、发现规律,为当下发展提供借鉴。近年来的高考试题就淋漓尽致的突出了这类核心素养的重要性,频繁出现以现实的问题情境考察学生对民主政治、经济发展等一系列现实问题的理解。亦或是结合社会热点,考察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2018年的全国Ⅰ卷第41题就聚焦了基层民主自治问题;Ⅱ的第45题则是重点提到了科技改革的问题。这是高中历史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学生一定要在实证的过程中认清历史现实。

除了高考题之外,课堂教学才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阵地,教师应当精心挑选材料和习题,对学生进行训练和考察,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这方面的素养。例如教学《美国1787年宪法》这课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材料引导学生认识英美两国的政体,发现二者的异同,让学生思考“如何看待英美两国的体制,你更向往哪种体制的国度”这个问题;在讲解《卓而不群的雅典》时,通过材料引导学生认识近现代民主和雅典城邦民主的区别和联系,帮助学生区分二者,了解二者各自的特点,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

总而言之,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更新观念,重视史证教育,将其融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在教学中可以从认识历史材料、区分史料真伪、提取有效信息以及树立实证精神四方面入手,将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张涵. 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

  2. 周云. 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途径探究[J]. 教育观察(下旬), 2019, 008(005):56.

  3. 孔江. 探究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路径[J]. 北方文学, 201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