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双师双能型教师转型的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11
/ 2

新时代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双师双能型教师转型的探究

池丹丹 李彬 张晓慧 陈会莲 高振华 刘婧 苑葵 张娜

唐山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唐山 063000

摘要:新时代高职院校的教育水平获得了高速发展,对于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校企合作是提高教师“双师双能型”能力的必经之路。以校企合作提高“双师双能型”教师能力为切入点,搭建发展平台,提高师资水平,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 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 双师双能型

一、引言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教育水平也获得了高速发展,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通过相关数据统计显示,该范畴属于教育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针对高职院校的“双师双能型”教师研究及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还有所欠缺。

二、校企合作有效机制探究

“校企合作”,即院校与企业合作,为广大学生提供实践的资源平台,企业也能在其中受益的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提出,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实践经验的累积搭建桥梁,实现学习过程与产出过程的协调统一。因此当前研究中,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企业资源,实现两种不同学习环境的对接,最大化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结合“双师双能型”师资团队的建设实际,加快高职院校实现应用型的转型,探究校企合作有效机制。

1、健全校企合作相关制度

在调研中发现,本地高职院校根据“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实际,制定教师赴企业单位实践锻炼的相关机制。但在实际过程中,因各种原因,出现企业实践锻炼存在形式化,因此校企合作相关制度不够完善。如根据各个教师的专业,有计划、有目的地分配教师到企业岗位挂职锻炼和工程实践,让教师在工程实践中,足够的感受到自身专业素质能力有所获益,从而提高教师参与实践的主动性、积极性;把企业实践锻炼归入师德及职称评聘的考核中,并制定对应的奖惩制度,完善校企合作的相关制度,使校企合作能够顺利进行。

2、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或教材

高职院校教师在教学一线,考虑到教学及科研的压力,大多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轨,对培养人才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教师经过工程实践,不仅能填补自己的综合实践能力,在教学的课堂上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践进行案例分析,创新理论,而且能了解企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也对毕业生的需求条件有了充分的认识。为使毕业生能有可持续的发展,高校应注重与企业专家的互动及交流,在课程的制定上,邀请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校企合作应共同开发课程或者教材,改革课程设置、整合教学内容,使高校对人才培养更有针对性与适应性,以便毕业生能够更快地进行角色转换,确保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有工程实务能力,受到广大企业的青睐。

3、双向岗位互动,企业实践锻炼真实有效

学校、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牵线搭桥,给高校教师争取更多的实践机会。学院各个专业也应主动对接企业一线,充分利用校外实践基地,除了供学生实习,更应让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工程进行实践,真正参与企业的整个过程,提升工程实践能力,为成为“双师型”教师打好基础。并在工程实践中发现自身的问题,创新改革教学内容,与企业专家组成教研团队,共同进行课题研究。企业可选派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到高校进行兼职,根据专业能力,共同上课,充分发挥相关领域的专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共建校企合作委员会

扩展校企合作力度,成立校企合作咨询委员会,定期开展专题讨论会议,制定和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并进行教育实习等经验交流总结。

三、双师双能型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分析

应用型高校进行新时代教育的探索是工业4.0时代的必然要求。如何构建一支有效支撑新时代教育的教师队伍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话题。完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的激励机制可从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与探索。

1、更新管理理念,树立能力本位思想

政府应转变高校管理理念,出台针对“双师双能型”教师引进培养的扶持政策。高职教育重点发展应用型本和实用型专业,能更好地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能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应用型高职建设要求广大教师必须向“双师双能型”转变,但教师专业发展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必须有政府科学的宏观政策引导和具体细致的工作机制。通过出台相应的配套扶持政策和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采取由政府牵头,积极协调高校、行业管理部门及企业三方之间的关系,明确三方的各自责任,不断强化教师与企业之间的直接沟通与互动。

2、完善“双师双能型”教师培训体系

建立教师发展服务中心,制定并实施“双师双能型”教师专项发展计划,建立包括知识更新、能力提高、专业培训、交流研修的专职教师培训体系,以满足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从新教师的岗前培训、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到专业技能、以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再到教师的课程培训、交流进修、与学历提升等,都需要高职院校政策制度支持与实现,为教师学习交流提供机会和平台。此外,还需借鉴国内外好的经验和方法,不断完善和健全“双师双能型”教师培训体系,促进教师拓宽视野、丰富经历、更新知识,增强实践技能,提升整体素质。

3、优化“双师双能型”教师评价制度

当前,存留很多认定方式,如将“双师双能型”理解为“双证书”或“双职称”,又为具备企业实践经验即认定为“双师双能型”这些认定方式,或者对“双师双能型”的内涵把握不准确,或重证书,轻能力,认定标准不完善、不细化。作者认为,高职院校“双师双能型”教师评价制度中需包含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二是个人基本素养,三是教学能力,四是专业技能及社会服务能力。其中,必须突出“双师双能型”素质,即在实践技能和实践指导应用能力上有比较高的要求。此外,针对一些应用型特色优势专业,“双师双能型”教师在职称评聘、教学能力评优、评先等方面可给予适当扶持或政策倾斜,引导和激励教师向“双师双能型”转变。

4、构建“双师双能型”教师激励机制

构建完整的教师激励制度,助力“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是内外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内部激励因素主要包括与教师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要素,如工作成果、个人发展前途、职称与职务晋升;外部激励因素主要包括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管理机制与制度等。二是奖惩结合的激励机制。对于存在违背师德师风、教学经验不足、弄虚作假等问题的教师应予以批评、减少津补贴或取消“双师双能型”教师资格;对于表现出色、工资突出的“双师双能型”教师公开表彰。三是专兼结合的激励机制。鼓励行业企业专家、一线工程师来校兼任,柔性引进“名师名匠”从政策和制度上保证其合法收益;允许教师依法依规适度兼职,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企业实践和服务活动。

五、结束语

在新时代独特的视角下校企合作能够使高职院校和企业资源共享,促进各自的发展,“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优质高职院校建设的必要条件之一,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高职院校要不断创新培养路径,完善“双师双能型”型专业教师的引进、培养、评价和激励机制,为教师发展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促进“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协调发展,以更好地服务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课题项目:2020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课题“新时代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双师双能型教师转型的探究”(立项编号:JRS-2020-316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