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主体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11
/ 2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主体性

代恩慧

九江市濂溪区浔南小学 江西九江 332005

摘要: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需要教师能够传授给学生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要以学生的主体性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接下来本文将对小学数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主体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一直是以教师为主体,课堂的设计、内容等都是由教师一手策划,学生只能被动的听讲,没有选择和发挥个性的机会。小学数学阶段是数学教学体系的基础,学生在这个阶段中的学习方式和思维习惯将影响着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新课改中明确的要求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但是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却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这对学生的学习水平以及以后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需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主体这个原则开展教学活动。

  1.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1. 满足新课改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

新课改中明确的指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清楚的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式,以引导、启发的方式来取代硬性灌输的教学方式,从而使学生能够充分的发挥自身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及思维能力。

  1. 符合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

小学阶段的学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好动、好奇心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这些特点,并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设计教学方案。这就要求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能够对学生的心理、年龄、性格等进行系统的分析,然后根据不同特点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1. 符合数学学科的教学特点

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推行下,数学教学不再以教会学生的数学知识为目的,更多的是要让学生能够掌握数学的实际应用能力,进而能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有效的发挥。使学生能够学完数学知识后,能够在理论的支持上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1. 小学数学教学发挥学生主体性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师方面

几十年的应试教育体制下,教师的教学模式已经固定,虽然通过对新课改的学习已经认识到了发挥学生自主性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应试教学的惯性作用仍然存在所以教师难以马上转变教学观念,为了提升升学率仍会采用传统的硬性灌输方式教学,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学生的主体性将难以得到发挥。

  1. 学生方面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必然要求学生要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小学生的自控能力有限,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被其他的事情分散注意力,所以会影响学习效率。特别是在发挥学生主体性教学中比较常用的教学方式——小组合作教学中,在有了其他组员掩护的情况下,一些学生抱着偷懒的心理,坐等其他同学的成果,使自身的思维得不到有效的锻炼,从而使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成为空谈。

  1. 教学互动方面

现代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师生间教学互动不足仍然是普遍现象,教师为了追赶教学进度,整堂课都在滔滔不绝的讲,而由于师生间缺乏互动,教师在学生的眼中具有绝对的权威性,所以学生在遇到难题时往往不敢或者羞于提问,从而使问题不断的积压,最终使数学学困生越来越多。

  1. 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策略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一直存在很多的问题,从而使教学的有效开展受到限制,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等都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导致小学数学教育发展停滞不前。基于此,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性,积极转变教学观念,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从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出发,不断的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1. 利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法也是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被提出来的,情境教学法的应用能够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正如德国学者所言,如果只给你15g盐,你很难将其咽下,但是如果把这15g盐放在一碗香气四溢的汤水中,那么你在享受这碗美味的汤水时,就会不知不觉间将这15g盐全部吸收。这个比喻中情境喻之汤水,知识喻之15g盐。只有将盐融入汤水中才能够使人更愿意去吸收,也更容易被吸收;而知识也必须要融入情境中,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够体现出知识的活力。数学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自身已有的知识进行自主建构的过程。在教学中如果要想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那么我们必须要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而情境的创设并不是盲目的,而是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从而使学生能够将新旧知识进行结合,提升对新知识的吸收速度。

小学数学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小学生是一群7-12岁的儿童,他们本身就具有活泼好动的天性,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而要想他们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讲授的内容上,必须要用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方式来吸引他们。这就使得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具备更高的课堂驾驭能力,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将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形象、具体的知识,同时还要保障这些知识的趣味性,而情境的创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情景的创设需要具有一定的原则性,首先要保证情境具有指向性,也就是情境的设置要以教学的目标和重点内容为核心;其次,情境的创设要具有探索性,换言之,教师创设的情境需要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最后,情境的创设要能够与学生的经验相符,其中经验中包括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的融入到情境中。

  1. 利用认知冲突,引发学生思考

有效的数学教学需要能够引发学生的自主思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也需要通过设置一些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其中利用认知冲突来设置问题是引发学生思考是比较有效的方式。在向学生提出问题时,同样需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首先,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有针对性,使学生能够有明确的思考、解答思路,并能够积极的参与到问题的互动中,其次,问题要够新颖和具有趣味性,这样才能够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能够对数学的相关知识产生兴趣;最后,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层次性,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从易到难的层次性,通过循序渐进,层层推进来呈现问题的梯度性。

  1. 合作学习,引导学生间的互动

课堂中的师生互动以及生生互动交流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先对自己的数学思维进行理顺,再倾听他人的想法,从而开展良性的讨论。这样既能够从其他同学身上吸取到优秀的观点,同时也能够学会用批判的思维去思考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挑选几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合作探讨。在探究性问题提出时,教师需要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要保证问题是教学中的核心内容,并符合学生的认知,同时问题要具有开放性,这样学生才能够顺利的进入到探究阶段;其次不要给学生限定过于严格的时间和空间,防止学生为了准时、规范的完成任务,而存在应付的现象;最后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从而帮助学生探究的层次更深,范围更广,并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予以帮助。

综上所述,创新型人才和实践型人才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阶段,小学教育也要以发挥学生主体性为基本原则。特别是复杂、抽象的小学数学学科,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式,灵活的应用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想象力,使学生能够得到综合发展。

作者简介:代恩慧(1987年),性别:女,籍贯:江西九江,单位:九江市濂溪区浔南小学,小学二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