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束化治疗策略在救治热射病患者的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02
/ 3

集束化治疗策略在救治热射病患者的临床观察

闫波 康玉川 吕攀峰 巩玉刚 李桂香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960医院 淄博市周村区 255300

通讯作者:刘少峰

摘要 目的:探讨集束化治疗策略在救治热射病患者的临床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对自2016年6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50例热射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所有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早期实行集束化治疗策略,比较两组治疗后1d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以及机械通气时间、30d生存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1dPT、APTT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机械通气时间及30d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集束化治疗策略能显著改善热射病患者预后,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热射病 集束化治疗策略 死亡率

热射病(heat stroke, HS)是指机体暴露在高温、高湿、无风环境下导致机体核心温度迅速升高超过40℃,伴有意识障碍等多器官系统损伤的临床综合征,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极大的威胁患者生命,我科急诊监护病房EICU近两年来采用集束化治疗策略救治热射病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对自2016年6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40例符合热射病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25-65岁,发病3-5小时入院,两组患者早期即出现实验室指标明显异常,或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评分≥12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均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医学伦理学标准,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取得患者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患者年<25岁或>65岁,不愿意配合治疗者②伴有本研究监测指标有影响的疾病③有代谢性疾病、恶性肿瘤等或遗传性疾病④入院治疗未超过24小时或自动出院。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 例数(例) 男性 女性 年龄(x±S)

治疗组 25 13 12 44.08±5.36

对照组 25 14 11 46.56±7.25

1.2研究方法:

1.2.1 常规治疗:降温治疗包括药物降温、一般物理降温、冰帽冰毯等特殊物理降温。器官功能支持治疗:机械通气、营养支持、循环支持等。

1.2.2 观察组:所有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即行集束化治疗策略,1小时目标:体温<39℃,晶体液扩容30ml/kg,尿量>1ml/kg/h,苯巴比妥钠镇静,氧疗,必要时机械通气。2小时目标:体温<38.5℃,开放中心静脉,补充晶体液1500ml,尿量>300ml/h, 机械通气,血液净化。3小时目标:体温<37℃,晶体液1000-1500ml,机械通气,补充凝血因子,抗炎。24小时目标:核心体温为34-36℃,补液5-15L,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补充血浆400ml,冷沉淀10u,血小板1u。所以目标均按照时间节点完成。

1.3观察指标

1.3.1两组治疗后血PT、APTT测定:治疗后1d取血化验血PT、APTT水平

1.3.2 两组治疗后机械通气时间观察:统计两组机械通气时间

1.3.3 两组治疗后30d生存率的差异:比较两组患者30d生存率的差异

1.4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1d的PT、APTT水平比较(表2) :观察组1dPT、APTT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表2 两组治疗后1d的PT、APTT水平比较

组别 例数(例) 治疗后1dPT 治疗后1dAPTT

治疗组 25 15.08±2.27 35.32±2.19

对照组 25 23.08±2.51 40.92±3.58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两组机械通气时间及30d病死率比较(表3)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及30d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表3 两组机械通气时间及30d病死率比较

组别 例数(例) 机械通气时间 30d病死率(x±S)

治疗组 25 4.96 12.00

对照组 25 10.08 36.00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热射病是中暑最为严重的一种类型[1],具有发病急、进展快的特点,临床上分为非劳力性热射病(CHS)和劳力性热射病(EHS)两种,在全球气候变暖、高温环境下工作、人口老龄化等多因素的影响下,热射病患者的发病率上升,病死率高达50%以上。根据热射病规范化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草案)[2],有效治疗的关键一是迅速降低核心温度,而是血液净化,三是防治DIC,主要遵循“九早一禁”的治疗策略,即早降温、早扩容、早血液净化、早镇静、早气管插管、早纠正凝血功能紊乱、早抗感染、早肠内营养、早免疫调理,在凝血功能紊乱期禁止手术。临床研究表明,迅速降温和器官支持对热射病患者有很好疗效,但即便如此,仍有许多患者会留有永久的损伤甚至死亡[3],因此如何更好利用黄金抢救时间,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患者病死率,这是临床一线工作者共同的目标。我科结合专家共识,制定了热射病来院24小时的集束化治疗策略,对照组行降温和器官支持治疗,观察组在1小时、2小时、3小时、24小时均达到了上述治疗目标。

高热可加速细胞凋亡并导致细胞死亡,当细胞处于极高内环境下,其结构和功能均发生破坏,其损失的程度与其强度和持续时间相关,早期迅速降温,机体急性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速度减慢,释放炎性细胞因子和氧自由基减少,减轻热射病患者的器官功能损害,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4]。集束化治疗策略的降温1小时目标为体温<39℃,2小时目标为体温<38.5℃,3小时目标:体温<37℃,24小时目标:核心体温为34-36℃。我们采用了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相结合的方式,包括通风、冰袋、冰毯、冰帽、冰盐水洗胃、灌肠、氯丙嗪50mg静滴等,取得了较好疗效。

研究发现,在热射病患者发病当天既可出现凝血功能障碍,表现为纤维蛋白原降低,PT和APTT延长,且延长越明显,患者预后越差[5],严重者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致命性颅内出血,一旦DIC发生,患者死亡率显著增加。潘志国、邵玉[6]等对热射病患者入院24小时内的血标本检测发现,死亡组PT、APTT较生存组明显延长,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期并不符合DIC诊断标准,该阶段可能为“DIC代偿期”,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但无微血栓形成。本文中观察组1dPT、APTT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早期的集束化治疗策略可能阻止了“DIC代偿期”向DIC的进展,从而降低了患者的病死率。

急性肺损伤是热射病患者较为早期的并发症,高热引起的肺血管内皮损伤、全身炎症反应等常常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甚至呼吸衰竭,大多数患者需要机械通气治疗,专家共识里提到机械通气的指正包括意识障碍、气道分泌物多且不能主动排痰、误吸、深镇静状态、呼吸衰竭、氧合状态有进行性恶化趋势、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等。动物实验研究发现,热打击后大鼠肺组织出现肺泡和肺间质的充血及水肿[7],其他器官损害可导致呼吸功能进一步损害,形成恶性循环,本文中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氧合改善,机械通气时间缩短。

热射病是一种多器官系统损伤的严重临床综合征,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极大的威胁患者生命,本文中观察组30d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改善了患者预后,降低了病死率。对于热射病对各器官、系统损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至关重要,临床一线工作者如果更好的理解热射病的发病机制,在急诊抢救过程中才能更加得心应手。

  1. 总结

热射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它应当被看作是一个时间依赖性的急诊事件,尽可能在患者诊断完成后立即开始治疗,院内治疗标准缺乏相关资料支持,目前尚未有针对热射病大规模的、公认的临床试验验证的评分系统,探讨热射病的治疗策略意义重大,文章就临床常用的反应患者凝血功能指标PT、APTT以及患者机械通气时间、30d生存率作为热射病患者预后参考[8],发现集束化治疗策略确能改善患者预后、降低病死率,但判断患者预后的价值仍有欠缺,今后应注重综合多层面指标的研究,更好的反应集束化治疗策略的临床效果。

5.参考文献

[1]沈洪,于学忠,刘忠民,等,急诊医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94.

[2]全军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热射病规范化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草案)[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5,40(1):1-7.DOI:10.11855/j.issn.0577-7402.2015.0.101.

[3]Argaud L,Ferry T,Le QH,et al. Short and long term outcomes of heatstroke following the 2003 heat wave in lyon,France [J].Arch Intern Med,2007,167(20):2177-2183.DOI:10.1001/archinte.167.20.ioi70147.

[4]Adams T,Stacey E,Stacey S,et al.Exertional heat stroke [J].Br J Hosp Med(Lond),2015,73(2):72-78.

[5]胡蒙燕.热射病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实验室检测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16,28(2):218-219,253.DOI:10.3969/j.issn.1671-0800.2016.02.041.

[6]潘志国,邵玉,刘亚楠等.重症中暑患者入院早期凝血功能指标与预后的关系[J].中华危重病医学,2013,25(12):725-728.DOI:10.3760/cma.j.issn.2095-4352.2013.12.007

[7]Chang CH,Kao,CH,Chio,CC,et,al.Attenuating heatstroke-iduced acute lung inflammation, edema, and indury in rats by exercise preconditioning[J].J Traurma Acute Care Surg,2013,74(4):1052-1059.DOI:10.3969/j.issn.2095-5227.2015.02.016.

[8]叶君,莫伟明,陈燕,等.热射病患者各器官功能指标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5,27(8):658-661.DOI:10.3760/cma.j.jssn.2095-4352.2015.08.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