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如何攻玉—浅谈借鉴国外家庭教育经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31
/ 2

他山之石如何攻玉—浅谈借鉴国外家庭教育经验

袁瑶

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 江苏省 苏州市 215000

众所周知,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成才的必要条件,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有创新、有实效,借鉴到国外优秀的家庭教育经验,促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孩子将来的发展,一定会越来越好。

目前,国外发达国家的家庭教育观念和中国家庭教育二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先搞清楚这两种不同的教育观念,再思考我们能否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开创出一种更合理、更趋于完美的教育模式,是我们需要积极探讨的问题。

(一)国外家庭教育观念扫描

1、美国

美国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让其认识劳动的价值,比如让孩子自己动手做简易木工,粉刷房间,到外边参加义务劳动等。即使是富有的父母,也十分注意对孩子进行自谋生路能力的教育。不管家庭经济状况如何,孩子在12岁以后就得给父母庭院割草、给别人送报,以换取些零用钱。一些家长还要求孩子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秋天帮人扫落叶,冬天帮人扫积雪等。

2、日本

“除了空气和阳光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余的一切都要通过劳动才能获得。”这是日本教育孩子的一句名言。父母教育孩子在学好功课的同时,必须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到外面打工挣钱。在日本大学生中,勤工俭学非常普遍。孩子很小时,父母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要给别人添麻烦。”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上一个小背包。父母说:“这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背。”

3、其他发达国家

瑞士:十六七岁姑娘,初中毕业就到人家去当一年佣人。那些长期依赖父母过寄生生活的人,被认为是没有出息和可耻的。

德国:法律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替全家人擦皮鞋等。

可见,从幼儿教育、少年教育到青春教育,国外发达国家的家庭教育非常注重独立、自主、自理、自立的成人教育。对孩子来讲,成人要比成才更重要。

(二)中式家庭教育观念剖析

中国式的传统教育是手把手的,用极其精确的装备和耐心来指导孩子并且有着精确的目的性。中式教育让孩子们学到更多的是技术,而不是由孩子们自己内心发出的情感而成的艺术。这也就是在中国随处可见神童式的优秀儿童艺术家——小画家,钢琴小天才,小作家等。

可是,不足的方面也很明显。

1.生活上的包办代替。中国家长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长,在生活上对孩子的衣食住行包办代替,不让孩子沾家务活的边。这种包办横向涉及孩子的方方面面,纵向延伸到孩子长大成人。于是出现了大学生还要家长洗衣服,大学新生入学还要家长护送,很多孩子成了生活中的“弱者”。

2.社交上的过度保护。不少家长怕孩子吃亏或学坏,于是限制孩子与外界的接触,一旦孩子与小朋友或同学之间发生争执或不愉快的事情,多数家长采取袒护自己孩子而指责其他孩子的办法。家长出面解决,孩子反而回避问题。甚至有的孩子在家长面前表现良好,一离开家长的视线,就变得自私而疯狂。这其实都是家长一味保护,不让孩子自己处理问题造成的后遗症。

3.经济上的放任。家长们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有求必应,连经济拮据的家庭,也要勒紧裤带省下钱来满足孩子的需求。不少小学生都拥有手机等高档消费品,生日聚会去饭店、ktv,平时穿名牌,旅游去国外等,这无形中助长了他们奢华浪费、相互攀比的习惯。

4.学习上的过于严厉。与生活、经济、社交上的纵容相比,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却要求很高,甚至达到一种苛刻的程度。当孩子出生后,家长们就以天才的标准来要求、教育孩子。平时,孩子在做完老师布置的作业后又让孩子再做一套同步练习题,以求巩固,弄得孩子精疲力尽。殊不知,人群都是呈正态分布,两头尖,中间多,很多孩子是不可能达到父母的期望的。

综上所述,当正确认识和了解两种家庭教育观念之间的差异之后,对于促进我国当代家庭教育的良性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我们非常需要借鉴发达国家家庭教育的宝贵经验,来改善、提高我国的家庭教育。

(三)用他山之石攻我们之玉

这些国外的优秀教育理念如何在苏州本土得到借鉴呢?我也在苦苦思索,只能谈一点感悟,谈不上好的做法。

1、放手但不放任

家长从锻炼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角度出发,对孩子的教养采取放手而不放任的方法进行。所谓放手,就是从孩子生下来,父母设法给他们自我锻炼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在各种环境中得到充分锻炼。父母除了照管孩子的安全,其他生活上的事,如生活中的自理、学习问题都让孩子自主选择。如让他们从小就有存放个人衣服、玩具和学习用品的地方,自己收拾整理房间,布置属于他们自己的小天地,父母决不替孩子包办,顶多在一旁提醒参谋。学习上的起伏,不一味批评,以鼓励为主,让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

2、不加太多压力

孩子对感兴趣的知识自然会努力去学,不要强制他们去做本不愿做的事情。强拗着去做,反而会伤害孩子的感情与个性。人的兴趣、爱好和才能本来就各不相同,孩子适合做什么就做什么,人生道路要让孩子自己去走。成功的家庭教育,应该是家长拿出时间跟孩子以平等的态度进行沟通、交流,对孩子正确的想法和行为给予充分肯定,让孩子在尊重和鼓励中成长。

苏州很多家庭经济基础都比较好,大多会让孩子从小学乐器等很多兴趣班,学着学着,孩子兴趣全无,成为了苦差,而家长则成了驯兽师一般的存在。其实选择学什么乐器或其它兴趣技能,家长可以给予支持、鼓励和指导,而不是强制性执行,因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3、改变亲子关系

中国父母有时认为子女是私有财产,可以任意处置,包括打骂等。外国父母认为子女是国家的公民。打骂孩子是侵犯孩子的人权。父母拥有什么权利,子女其实也可以拥有什么权利。学会尊重,从小开始。家长和孩子的交流中也要学会对孩子说:“谢谢”“对不起”“请原谅”“这样好吗”等等,用商量的口吻对话。居高临下的态度,自以为是的教育,都会让孩子慢慢地产生叛逆的心理。等到青春期后,父母一下子觉得很无奈。父母子女之间朋友式的交流更能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影响孩子。

4、改变评价标准

中国父母评价孩子的首要标准是“听不听话”、“顺从不顺从”。 目标是培养孩子取得高学历,获得高文凭。外国父母评价孩子的标准是独立意识和能力强不强,努力把子女培养成社会的一员,成为“社会人”,努力引导孩子学会人际交往,生活能力、兴趣爱好、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评价标准是教育孩子的“指挥棒”,也是父母教育子女的方向。苏州的孩子特别是女孩,大部分从小都是“乖乖女”。从小听家长话,上学听老师话,工作听领导话,乖巧顺从的人固然让父母、老师和领导省心,但习惯于听别人的话,仿佛温水煮青蛙般,孩子会慢慢地丧失独立思考,缺乏个人主见,没有创新精神。

家长可以尽可能给孩子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平等地对待孩子,让孩子多表达自己的意见,鼓励孩子敢于说“不”。同时引导孩子认识到,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说的话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大人们也会经常犯错。如果大人做得不对、提出的要求不合理,孩子完全可以向大人提出来,但要注意方式方法。

以上这些点滴想法,可能还是比较流于表面,具体可操作层面的涉及还不多,只是希望能让家长朋友们改变一点点。我们培养的不仅仅是孩子的学习能力,考试能力,上大学的能力,更要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生活本领和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能力,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这才是真正地爱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