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20
/ 2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韦宏朵

广西贵港市覃塘区蒙公乡新岭小学 537126

随着农村父母的外出务工,农村的留守儿童逐年增长。在农村留守儿童中,身体疾病容易被老师和监护人关注,但他们的心理障碍却常常被忽视,如何让这些祖国的花朵在缺少父母的呵护下健康茁壮成长,已成为现在亟待解决的教育问题。在我们学校,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65%以上,有人曾说过:解决好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就解决了农村的教育问题。而要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培养农村留守儿童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尤为重要。几年来,我校从常规教学、心理教育活动课、个别心理辅导等渠道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我浅谈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点滴体会。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现状

有关资料表明,几年来,我国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大约有10%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从小学到大学呈增长趋势,其中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忧郁症、焦虑症、恐惧症比例居高不下。农村留守儿童常出现妒忌、自卑、孤僻等不健康心理行为,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存在心理偏差,是由于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问题和困难时,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对此不能漠视不理,不能只注重分数而不管学生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我们必须形成共识:要下足功夫,更多地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正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安放在学校教育的适当位置,促使他们健康发展,健全他们的人格,为21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综合表现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的发展日新月异,中国人民已解决了温饱问题,正日益与国际水平拉近距离。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又恰逢生理、心理变化阶段,而这一阶段正是各种心理矛盾、冲突的多发期。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激烈的考试竞争,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多重压力,他们的心理与行为问题越来越突出,构成了对学习、成长、身心健康的严重影响。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着严重的自私、自卑、自负心理问题。一是“自私心理”,孩子出现自私的心理和行为,同孩子从小生活的家庭环境是有很大关系的,没有兄弟姐妹集父母、爷爷奶奶、外婆外公的全部宠爱于一身。但更重要的是缘于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当,对孩子的过度关心、过度照顾、过度迁就,使孩子自觉不自觉地养成了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只顾自己,不考虑他人,自私冷漠,甚至做损害他人的事。这样长期下去,对孩子是很不利的。因为,孩子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无形中就会变得狭隘。一个狭隘的人,缺少理解别人的能力,也缺少接纳别人的习惯,所以,他们的愉快指数也会随之降低。二是“自卑心理”,存在这种心理的,一般都是后进生。在家庭中有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压力;在学校中有学习成绩竞争的压力,从而使他们不敢面对家长、同学、老师,对自己悲观失望,自暴自弃,逐渐形成了自卑心理。三是“自负心理”,在农村留守儿童中,有一部分学生是学习的佼佼者,身边听到的都是来自家长、同学、老师的一片赞许之声,久而久之,使他们形成了某种特殊的优越感,处处高人一等,从而形成了自负心理。

三、当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江泽民同志指出:“整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当前的实际情况,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加强教师培养,使之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辅导员

蒙台梭利说:“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不难理解,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很大的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成长,因此,学校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不断地加强心理保健,提高心理素质,以自己的言行、健康的人格给学生以积极的感染。同时还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在给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心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使知识传授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学生才能在和谐的氛围中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教师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形成奋力向上、积极进取的个性品质,有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培养和学习潜能的发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1. 运用集体的正气,塑造农村留守儿童良好的性格

良好的校风、班风能为学校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在良好的校风、班风这个心理环境中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既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也会受到自身性格的影响。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一定要注意塑造学生良好的性格。教师要善于利用学校、班级这个集体空间的正气,塑造学生良好的性格。在学生良好性格的发展中,集体舆论与集体影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集体对学生道德行为的严格公正的评价,具有不可估量的教育力量,但我们在运用集体力量进一步深化学生的良好性格的同时,要注意千万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学生只有感受到自尊,才能确立做正派人的志气,因此,尊重学生,保护学生自尊心,是塑造农村留守儿童良好性格的前提。

(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将心理学的基本常识引入课堂,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最直接的一种手段。它为所有学生能直接接受基本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保证。心理教育课程包括人格辅导、学习辅导和生存辅导三个方面,以个体成长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帮助他们解决一系列成长问题:如何认识自我,如何认识他人和社会,与学习、生活相关的问题,包括学业、交往、情绪调适、学校生活的适应等。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学低年级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中年级可以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在做好心理品质教育的同时,突出品格修养的教育;高年级以体验和调适为主,侧重改变学习态度与方法的心理辅导。

(四)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学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对各门学科的渗透作用是不可言喻的。将心理学知识以课堂为主渠道,以学科教育为载体,充分发挥各各学科教学的心理教育功能。在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渗透是指在常规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在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形成良好习惯的同时,注重引入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教育、教学活动中各种认知技能、情意和人格特质。如:通过语文教学不仅可以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及抽象思维,还可以促进情感、意志、个性等各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通过数学教学既可以训练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也可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通过音乐、美术教学可以陶冶学生情感、丰富其想象力,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良好的审美心理;通过体育教学在增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协助精神、意志品质和竞争意识等。总而言之,学科教育要适合学生心理教育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考虑学生心理发展阶段、水平特点,利用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使学生能积极接受学科教学的影响,从而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五)个别咨询与辅导

     开设心理咨询室进行个别辅导是与学生通过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心理困扰,并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的有效途径。学校个别心理咨询工作,首先要做好宣传心理咨询的意义,改变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咨询就意味着存在毛病的错误认识,鼓励需要的学生进行个别咨询。

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这需要各学科老师结合本学科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法充分运用到教学中,我们才能培养具有丰富的知识、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承受各种挫折和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