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风貌控制规划研究——以桓台县起凤镇风貌控制规划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17
/ 2

小城镇风貌控制规划研究——以桓台县起凤镇风貌控制规划为例

陈文学

淄博成远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山东淄博 255000

摘要:小城镇风貌是小城镇特色的重要体现,是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的综合产物,使小城镇更具特色和辨识度。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小城镇风貌在发生剧变的同时,也正在面临地方性与传统特征逐渐弱化的危机,小城镇的自然环境破坏、形态结构失衡、风貌特征趋同、历史文化特色丧失等问题层出不穷。如何使拥有优质自然环境、丰富人文环境和特色人工环境的小城镇风貌在城镇化进程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得以保护和发展成为各界关注的重点。小城镇风貌的塑造正是通过整合山水格局、延续地域文脉、提炼特色要素、控制空间形态等方式,形成生态环境良好、文化内涵丰富、生活空间融洽的小城镇风貌形象,展现小城镇个性特征。

关键词:小城镇风貌规划;城镇空间格局;起凤镇;

引言

城市特色营建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城镇建设虽初见成效,但往往忽视城市历史文化、风貌环境和地域特色,“千城一面”“文脉断裂”“追大求洋”等现象依然严峻。在城市风貌特色塑造得到国家层面更大关注的背景下,“保护青山绿水、延续历史文脉、塑造城市特色”成为城市空间建设的主要原则之一,在规划改革探索的过程中,如何彰显城市风貌特色显得尤为必要。

1城镇风貌建设理论和技术支撑

《城市意象》为小城镇风貌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而《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技术导则》有着明确技术指导。其中《导则》对风貌建设的要求包括:人文特色——体现历史人文特征、地域建筑特征、非物质文化保留;功能分区——满足居住、商贸、文化等基本需求;城镇结构——以点线面结合为主要设计手法。凯文·林奇将城市意向分为道路、路径、边界、区域、标志物五种要素,归纳了认知城镇的感知元素。

2小城镇风貌控制规划策略

2.1传承城镇文化

①保护好城镇内部的历史文化资源。起凤镇历史文化资源主要体现在渔文化、河运文化、名人隐居文化、诗词文化、苇编文化、水乡民俗文化、湿地特色美食文化等方面。马踏湖区面积近百平方公里,处处可见操舟渡河的景观,素有“北国江南”之称,苇编技艺自清流传,成为当地重要的乡土遗产。在进行街道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应避免破坏这些元素,明确文化形象定位,对城市内涵要素进行梳理和归纳,并通过风貌控制将当地文化特色的内容进行整合,达到保护当地传统文化的目标。②通过“特色小镇”街道景观的建设提升小城镇居民的文化认同感。随着高楼大厦的风潮涌向城镇,对物质空间及传统文化的传承造成了严重影响。针对这些问题,确定城镇风貌的重点地区和控制导则,对城镇区主要街道、河道等重要景观进行控制引导,结合当地特色开发旅游线路,并通过旅游产品让当地居民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从区域协调、功能复合、生态活化等方面塑造独具特色的城镇空间格局,塑造具有显著标志性和识别性、认同感的特色区域。

5f3a35f189942_html_2ca9cf24097c0763.jpg (起凤镇空间结构分区图:作者自绘)

2.2还原当地特色

“特色小镇”视域下的小城镇街道景观须以还原当地特色为建设目标。设计人员结合以下内容来完成这一工作:①设计单位组织人员对当地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调查,掌握这些城镇现阶段的环境状况。调查所得结果与小城镇自身的街巷布局、现存文化古迹等结合,最终达到还原当地文化特色的目标。②合理利用自然力量来恢复当地生态环境。在发展初期,出现大量环境问题,应进一步通过树木、花草等的种植来逐渐恢复当地的生态平衡。在对现状自然景观要素进行分析和整理的基础上,立足与维护原生自然山水格局,体现自然景观资源,塑造特色风貌形象。

2.3自然环境要素的保护与利用

2.3.1水体资源的生态处理

即“露水”。范围大的水体可以作为小城镇的“图底”,烘托出开放自由的小城镇肌理;范围小的水体具有亲近感,易于带动小城镇的活泼氛围。基于水体要素的角色和居民需求,对水体资源生态处理的方法分为两点:建设滨水生态驳岸和提高滨水空间的多样性。

2.3.2绿化植被的特色种植

即“透绿”。植被景观是自然环境要素又一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装扮小城镇、美化小城镇景观风貌,并且具有可塑性,体现当地气候条件,增强了小城镇景观的可识别性。起凤镇绿化植被以本土植被为主,体现本土景观和湿地特色。

2.4人工环境要素的分层次再现

2.4.1绿地系统的网络构建

小城镇风貌规划的重要目标是达到小城镇自然空间结构的和谐统一,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中的“斑块—廊道—基质”模式,建立良好的生态网络系统。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起凤镇现状水系及绿化条件较为优良,但现状景观之间缺少相互联系,绿地系统尚不完善,同时景观同质化较为严重,特色不足,绿地水系与周边城市功能之间缺少互动,不利于人群聚集。首先应保护好本地生态环境这一基质的完整性,建设联系小城镇与周边自然环境的生态廊道,连接小城镇中完整或分散的绿色斑块,使其与小城镇外围自然景观建立呼应关系,更好地营造小城镇良好的自然风貌。起凤镇风貌采用“水绿相连”策略,以“古韵、绿廊、碧水”为目标,充分利用河流、植被等自然生态要素,营造“水”与“绿”完美结合的生态环境。

2.4.2建筑风貌控制

建筑风貌实践以体现山东本土、桓台地方文脉为前提,以齐桓新风的现代中式建筑风格为主,以适应新型城镇化,着力打造具有特色风貌的小城镇标志展示区,重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建筑色彩:综合对起凤的背景研究及色彩引导,其色彩以浅灰、浅黄为主色调,辅以棕红、黄褐等辅助色及青、紫、红等点缀色,体现起凤的活力及开放性。

建筑材料:除标志性建筑外,一般建筑外墙材料应与毗邻建筑相协调,主要以灰砖、木材为主,同时注重与自身裙房的配合关系,建筑主体不宜大面积使用镜面玻璃幕墙。

第五立面:除地标性建筑外,相邻建筑的屋顶应考虑协调、整体感。底层和多层住宅建筑应鼓励建设坡屋顶,形成丰富建筑屋顶轮廓线。

建筑细部:细部处理中既要加入体现起凤的地域文化元素,如齐国故都文化、齐瓦当文化、彩绘陶器文化、湿地文化等,还需体现建筑的和谐性、生态性、美观性,不可盲目添加元素。

2.4.3建筑风貌及天际轮廓线的协调控制

建筑风格以体现“北国江南、水绿齐桓”为风格指引,从商业建筑、公共服务建筑、行政建筑、文娱教育建筑、居住建筑等不同分类,体现当地特色,为城镇塑造以及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推广运用新材料、新设备和节能、节地环保等新技术,结合桓台地理条件、地域文化特色,创建当代生态适应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新建筑。天际线的控制应从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入手,结合小城镇的总规和控规对地区建筑的高度控制,通过错落有致的建筑轮廓线来呈现建筑群体在江河湖畔的构图中,形成和谐优美的空间形态。

结语

城镇风貌规划是近年来为解决小城镇发展中出现的如何展示自身特色问题应运而生的一个新兴规划方式,起凤镇风貌规划只是一次初浅的探索,而更加完善更加合理的风貌规划编制体系的建立无疑是城市建设的基石,也是我们未来工作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杨华文,蔡晓丰.城市风貌的系统构成与规划内容[J].城市规划学刊,2006(2):59-62.

[2]顾鸣东,葛幼松,焦泽阳.城市风貌规划的理念与方法——兼议台州市路桥区城市风貌规划[J].城市问题,2008(3):17-21.

[3]蔡晓丰.城市风貌解析与控制[D].上海:同济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