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纽车站地铁进出站与商业客流关联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17
/ 2

枢纽车站地铁进出站与商业客流关联性研究

刘畅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城交事业部建筑所

【引言】随着轨道交通的发展,多线换乘车站与周边地块开发的结合越发紧密,车站进出站设置带来的客流组织变化,对商业开发影响较大,研究二者的关系,对轨道交通运营成本的管理和商业利益的增值至关重要。

【摘要】国内轨道交通建设的快速发展,国内多线换乘车站日益增多,伴随车站带动的地块开发越来越多,地块开发与车站紧密结合,互相拉动。多线换乘涉及楼层较多,进出站位置的设置,对轨道交通和商业开发的客流组织有直接的关系,通过研究对比,分析进出站设置方案的利弊,便于枢纽开发选取合适的进出站设置模式,达到轨道运营和商业开发双赢的目的。

【关键字】多线换乘站;客流引导;进出站设置

【正文】

随着轨道交通建设在国内迅速发展,各大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日趋网络化,传统的换乘站由两线换乘发展为多线换乘。而伴随多线换乘车站带来的对周边土地和开发的带动作用,车站与地下商业之间的连接越发紧密。轨道交通与商业之间的联动作用,和进出站的设置密切相关。深入研究二者的关系,对增强商业开发的经济效益至关重要,同时对轨道交通客流组织效率提升也有较大助益。

1 枢纽车站模式

案例1 香港金钟站

金钟站位于香港岛,车站连接荃湾线、港岛线和南港岛线的跨平台交汇处。该站进行了大规模扩建,以容纳原始结构下方的一组新平台,以服务于南港岛线。 金钟是香港岛中央商务区的一部分。 车站周围有许多办公楼。 太古广场(Pacific Place)是其中一个主要的购物中心,可以通过车站的人行道进入。

该项目是两条线上下对应换乘,减少乘客行走的时间,而第三条线则在两条线下方呈 90 度穿过。

香港与深圳有各方面的可比性,包括人们的生活方式,地铁站的使用方式及人流量。金钟站的成功案例是可以被复制到深圳枢纽建设中的。

5f39f21e04642_html_153d4d7acadd00af.jpg

金钟站共有 6 个地下楼层; B1 层有售票窗口,大堂,商店,客户服务中心和其他主要设施。 在 B2 楼,乘客可以到达 4 号平台(荃湾线至中环)和 3 号平台(港岛线至柴湾)。位于 B3 层的是 2 号平台(港岛线至坚尼地城)和 1 号平台(荃湾线至荃湾)。在B2 和B3 楼层的两个平台之间有非常宽的通道,以便大量乘客同时换乘列车。

5f39f21e04642_html_21a3db0a01e3477.png

2 纽约富尔顿中心

富尔顿中心坐落在曼哈顿下城的中心区域,是纽约市新建的最大的地铁换乘交通枢纽,并连接重启后的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和纽约市其他地区,换乘中心拥有27个出入口,以及6.6万平方英尺的零售和商业办公空间。目前纽约九条线路交汇于此。每天30万人受益于这个新的地铁换乘中心,堪称纽约地铁的“中央车站”。该地铁换乘枢纽建设历时10年。耗资14亿美元,地铁站的设计充满现代感,尤其是顶部的天幕设计,利用自然光和材料反光效果,使车站大厅显得富丽堂皇。

公开资料称,富尔顿中心地铁站为纽约地铁一项包含车站复原。新地下通道及地面入口建筑的计划,将富尔顿车站、世贸中心车站以及因911事件关闭的科特兰街-世贸中心车站整合为一体。

5f39f21e04642_html_b370754c2f85f4d2.png

  1. 舒适便捷的换乘空间,联系各交通及建筑

富尔顿中心围绕着一个优雅、透明立面的大型中庭来布局,锥形钢柱的灵感来源于历史街区的铸铁建筑,和与其相邻建筑corbin building的统一。交通枢纽的中庭高120英尺,锥形圆顶位于中庭上空中心。无论是从邻里公共资源还是区域交流的角度来说,富尔顿中心都卓越的实现了作为一个进出曼哈顿下城大门的角色。上下班的乘客和游客都以同样的方式经历这个难忘、现代的城市交通中心,赞扬这个城市的历史,同时期待着它的美好未来。

5f39f21e04642_html_d56f15301e88ebb8.png

在富尔顿中心地铁站建成以前,乘客在不同的地铁线路之间换乘时,不得不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机动坡道、楼梯、通道等。纽约大都会运输局称,富尔顿中心可为乘客在几个线路之间提供“无缝”换乘,大大提高乘车效率。

富尔顿中心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全面打通这些人流汇集的交通站点,用一个空旷的空间营造出现代商场式的交通枢纽。这样的概念在许多大都市逐渐兴起,但要在曼哈顿下城这么一个不规则的街区执行这样的规划,需要更多巧思。

5f39f21e04642_html_2d58bda03cb8eabf.png

这些巧思路人一开始进入富尔顿中心就可以发现。圆形透明的穹顶设计引入阳光,让深度地下的乘客有一个良好的空间和光线过渡,一改以往纽约地铁站阴暗闷热脏乱的形象。地铁出入闸口设在较深的地下一层,和地铁4/5两条线的站台同一层,同时两边设有明亮的通道通往其他站台,扩展了空间视线的同时减少了乘客上下换乘的时间。

  1. 丰富又充满人性关怀的空间设计

游客也可以充分享受地下枢纽带来的便捷,等到港务局的工程全部完工,富尔顿中心的地下就是一个完整的活动空间,直接连接到现在新建的“自由塔”和911纪念地,想要去华尔街和纽交所甚至东河的人民,也可以在地下步行一段,这样一来,开阔的环境使得人民越来越愿意走到地下,缓解了拥挤的街道的行人压力。

5f39f21e04642_html_5347950cdcaca96c.png

当然,富尔顿中心不仅仅是一个人群熙熙攘攘穿越而过不作停留的交通枢纽。整个空间的每一处都是人们休憩社交的地方:一楼有大厅的玻璃幕墙边的长凳,吸引人驻足观看的大型LED广告屏、俯视地下一层的圆形栏杆;地下一层是人流最密集的地方,除了正在建设中的餐饮、娱乐、健身这些零售业态之外,几乎每天下午4-6点,这里都有小型音乐会,曼哈顿的一些独立音乐人或团体,会免费在这里演出。这些新的元素让路过富尔顿中心的人们放慢了步伐,如果你有足够的时间,不妨在赶地铁的时候顺便停下来欣赏音乐,喝一杯咖啡,和朋友聊天。

该案例以车站为核心,利用大空间、灵活分隔的中央换乘大厅构建立体流线,使得内部不同功能有机结合,形成不同竖向上的复合型布局。

通过地下公共通道和二层连廊加强同周边街区的步行联系,利用人行天桥打造“高线公园”,使之不仅作为交通连廊,亦作为休闲、可供驻足的线性公共空间。

2 地铁进出站设计与商业客流引导分析

一般枢纽车站涉及多层连通,与周边商业开发各层都存在接口,如日本涩谷站。这时需要考虑是在各层都设置进出站还是在特定层设置进出站,进出站位置的设置,对商业内客流影响较大。

从商场业主角度,若在特定层设置进出站,其他层不能与车站联通,在该层商场内要坐车的人须在商场内流来转去到特定层,才能到达车站进口,增加了商场内的非商业人流(反之出站亦然),根据香港的相关经验和运营模式,商场业主较为抗拒,因为造成各层人流不均,容易造成“死铺”,租金差异大,商业质量不均等等长期问题。

从车站角度看,只在特定层连通,是最节省建设及运营成本的做法,光是安检就可少用很多人,而且不会减少客流,乘客只需要在商场内流动寻找检票口即可,车站内部较为纯净。但若从一个小型枢钮的角度作整体考虑,应层层连通,乘客不须在商场内流转选择特定进出站层,只须找地铁标志进站,进了站再选择所乘线路,这种先集中再分散的做法是枢钮设计的重要部分,因为它可以减少人群在周边的流转量,提升枢钮效率,而且商场价值增加,税收增加,形成双赢。

5f39f21e04642_html_3b84e54d73579637.png

5f39f21e04642_html_5d09186b84130e54.png

3 结论

在枢纽设计中,多层换乘空间是否各层设置进出站,需根据周边开发强度,开发模式综合考虑确定。当商业客流较小时,需要轨道客流带动商业,则可考虑在特定层设置进出站,增加客流在商业内的流动,盘活商业空间。当商业开发强度较高,商业模式较为中高端时,应考虑各层设置进出站,虽然增加一定的运营成本,但对于商业来说,客流更为纯粹,避免乘坐轨道交通的客流与商业客流交叉,提升商业品质。

在枢纽综合开发中,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做出对商业可轨道交通都有利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