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西医治疗输血反应的临床效果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12
/ 3

针刺配合西医治疗输血反应的临床效果研究

黄德

泸州市中心血站 四川泸州 646000

【摘要】目的 探究针刺联合西医对输血反应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某医院2019年1月~2020年3月收治的存在输血反应的患者(n=70例)为探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两组n=35例),对照组行西医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针刺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联合组治疗有效率为97.1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14%(P<0.05);联合组过敏反应、发热反应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联合西医能有效减轻输血反应患者临床症状,提升临床疗效,可推广应用。

【关键词】针刺;西医;输血反应;临床价值

输血是一种特殊的治疗方式,是挽救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血液制品具有多样化,输血治疗潜在危险性较高,容易出现非感染性输血反应,不同患者的临床症状差异较大,严重时可导致患者死亡[1]。对于输血反应应积极给予治疗干预,临床以西医治疗为主,通常采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因输血而导致的各类症状,但总体干预效果有限。近年来,中医治疗取得了傲人的成果,故选择理想的中医治疗方法是改善患者输血反应的关键所在。其中,针刺在治疗患者的输血反应中具有一定的疗效[2],但是否具有较强的安全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基于此,本文选取某医院70例发生输血反应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西医联合针刺应用于输血反应中的治疗价值,为临床提供具体的治疗依据。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某医院2019年1月~2020年3月收治的有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n=70例)为探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非溶血性过敏反应相关诊断标准,且均无输血史;排除输血前已出现相关症状、溶血反应所致输血不良反应以及药物过敏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将入选患者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各35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如年龄、性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两组一般资料比较(n=35)

年龄

(岁)

输血量

(ml)

性别

输血原因

严重感染

严重失血

严重贫血

恶性肿瘤

其他

联合组

57.88±7.63

641.85±6.95

19

16

5

8

17

3

2

对照组

57.91±7.83

641.83±6.97

18

17

6

7

15

4

3

t/X2

0.016

0.012

0.057

0.049

P

0.987

0.990

0.811

0.758

1.2方法

对照组行西医治疗,一旦出现输血反应,及时停止输血,给予患者输氧、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以及抗休克等治疗,并将10mg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加入到100毫升0.9%的氯化钠注射液中,给予患者静脉滴注。联合组基于对照组的基础上行针刺治疗,采用平补平泻法,取患者穴位人中、百合、内关,重者加刺足三里、中冲、百会、涌泉,依据患者的轻重程度,每穴点30s~30min。

1.3疗效评定标准

(1)比较两组疗效,以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血常规与凝血功能恢复正常为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好转,血常规与凝血功能部分改善为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无改善,血常规、凝血功能无好转为无效,比较两组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2)比较两组治疗后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负荷过重及其它反应发生情况

1.4统计方法

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均采取SPSS22.0统计软件展开分析,计量数据以 (

5f33949aeefec_html_da8c7933328c9550.gif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联合组治疗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联合组

35

26(74.29)

8(22.86)

1(2.86)

34(97.14)

对照组

35

15(42.86)

12(34.29)

8(22.86)

27(77.14)

χ2

-

-

-

6.248

P值

-

-

-

0.012

2.2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联合组治疗后不良发生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mmol/L)

组别

负荷过重

发热反应

过敏反应

溶血反应

其它

总发生率

联合组

0(0.00)

1(2.86)

1(2.86)

0(0.00)

0(0.00)

2(5.71)

对照组

1(2.86)

2(5.71)

3(8.57)

1(2.86)

2(5.71)

9(25.71)

χ2

5.285

P值

0.022

3 讨论

输血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目前临床上主要推广使用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人血白蛋白、少白细胞红细胞、血浆及新鲜冰冻血浆等成份血,但由于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不同,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输血反应[3]。输血反应以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为主,患者可出现畏寒、寒战、发热以及呼吸困难等症状,包括过敏反应,以及传染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过敏反应主要是指输血时出现急性的局部皮肤过敏反应,以皮疹为主,严重时,可能会出现呼吸道的喉头水肿,气道水肿。输注血小板是导致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主要危险因素,通常与血小板制品细胞因子聚集导致多种抗体分泌具有较大关系[4]。对于输血反应西医常用地塞米松等激素药物治疗,通过阻碍吞噬细胞的抗原吞噬作用,可减少抗体产生,减轻患者症状。

针刺可通过患者的植物神经引起效应,针刺不仅可以使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快速恢复至正常范围,而且能够有效改善全身血量分布,加速病情缓解,促进临床疗效提升。本研究显示,联合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提示针刺与西医相结合可有效缓解患者症状,临床疗效显著,更具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针刺和西医联合应用于输血反应患者中疗效显著,可有效减轻患者症状,改善患者生命体征,从而增强临床治疗效果,加速患者康复,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章华,张微,孟琳.地塞米松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7,17(9):1206-1207,1210.

[2]姚晓辉,徐子龙.针刺内关穴为主治疗输血输液反应[J].中国针灸,2010,30(6):498.

[3]张玲.输血患者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20,9(3):420.

[4]张馗,唐广宁,范丽丽,等.ICU患者输血前预防性应用激素对输血不良反应的效果[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82):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