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诗词美醉人——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之我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10
/ 2

千古诗词美醉人——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之我见

刘娟

湖南省邵阳市 隆回县梨子园实验学校

古诗词——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它博大精深,灿若繁星。千百年来,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而脍炙人口、吟唱千古,滋润了无数代中国人。它的内容包罗万象,无所不有,这些都是先人智慧的结晶、经验的总结、情感的沉淀。它是语文能力、语文知识、审美情趣,学习能力、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等多方面的融合。我国的古诗词从表现形式和表达内容上都有其独特的写作特点和深厚的历史背景,小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既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文学素养——即语文素养,又可以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从而全面提高综合素养。在多年的教学中及课改浪潮的推进下,我认为古诗词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品味韵律美      

古诗词都平仄有序,简短精炼,风格明朗,读来琅琅上口,儿童非常喜欢。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古诗,不是重在“阅”,而是重在“读”,这种“读”不是一般意义上读其他文章的“读”,而是放开情感高声朗读的“读”。读书本是一种个性化的行动,动嘴“读”书,心、眼、口、耳并用,是各种感官的综合参与,其效果较之单纯用“眼”看,要好得多。读书时读出声来,便于大脑快速接受符号和信号,易于激活存储于大脑中的生活经验,有助于对文句的理解,也容易记住。这个过程更多地应该是学生个人诵读的过程,要给足时间,放开手脚让学生独立练读,而不是课堂上那种整齐划一的齐读。这样才不至于扼杀学生的个性及读书兴趣,才能使学生在熟读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对古诗句的语感,把古诗的语言纳入自己的语言中来。古诗适合于吟咏,一首抒情较浓的古诗,如果反复吟咏的话,不但能体会它的语言的精美,还能感受到诗人表达的细腻的情感。例如反复吟咏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诗,就会仿佛看到一幅色彩鲜艳的山水画,更能体会出诗人的奋发向上的豪情壮志。我认为应抓住这一特点,让学生多读多背多诵,带领他们去细细品味古诗文的韵律之美。

领略意境美

  孟浩然的《春晓》语言浅显,浅可浅到三岁幼儿皆可诵读,一年级学生也可解读为:春天睡懒觉,听见鸟在叫,夜里刮风又下雨,许多花儿都落了。而深究呢?要捕捉其丰富的意蕴、题旨与情趣却非易事了。诗人要表现他喜爱春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把读者引向他感情的轨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须由读者沿着诗人的思维方向去丰富去补充。诗人只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那潇潇风雨让人想见那如烟似梦的凄迷意境;那处处啼鸟,远近应和,使人如置身山道上,应接不暇。又如“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淡淡几笔写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描绘了无边的春色,把读者引向了广阔的大自然,去体味那春意闹的美好景象。诗中时间的跳跃、阴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变化犹如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反复吟诵,使人如饮醇醪,不觉自醉,这意境、这神韵哪里是几句话能表述出来的呢?

那么,解读、感受这可意会而不易言传的意境的最佳途径是什么呢?那就是诵读。反复吟诵,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体现出委婉,虽不一定摇头晃脑,但却可以有意拖长腔调,夸张抑扬,读出节奏。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动于心。入忘我之境地,就会欣赏到优美的意境,通晓诗人的心情。这样的吟诵,给予我们的才是一种美的享受。

感受画面美

诗歌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不离画,画可赋诗。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等。一首诗本身就是一幅画,根据诗的内容去画画,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如:《枫桥夜泊》一诗,诗人首先写月亮已落山,霜雾满天的深秋之夜,传来几声乌鸦归巢的啼叫,更增添了几分深夜人静的气氛。江岸上是火红的枫树,江面上是渔火点点。面对此情此景,离家在外的诗人想到秋天来了,夜已深,鸟归巢,自己还飘泊不定,流浪异乡,不禁秋愁满怀,难以入眠。后两句写江面上传来寒山寺沉闷的钟声,声声入耳,一方面烘托出夜深人静,另一方面更加重了诗人心中的愁苦之情。这首诗主要从所见所闻描写枫桥夜景,声色并见,中间用一“愁”点染,诗中那愁思满腹的形象活灵活现。这首诗情景描写真切,画面清新,因而历来传诵,甚至使得枫桥和寒山寺也因此名扬天下。在学这首诗时,我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把诗句变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在学生动手绘图以后,我再引导学生体会诗句的意思,让诗句在学生面前立体化起来、活起来,并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诗句没有写出而生活中有的声音动态想象出来,极大地丰富了画面,使学生能感受到诗中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画面美,帮助学生更好地加深了对诗的理解。

四、体验情感美

小学生学习的古诗词大多是抒情诗,有的寓情于景,有的情景交融,有的直抒胸怀。诗人善于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去发现自己所描写的对象,并把这一对象放在广阔的生活潮流与历史背景中去加以描写和歌咏,充满着社会的内涵,回响着时代的声音,揭示着广阔的生活的规律和意蕴,从而将自己的感受和激动,上升为普通的人生体验。如教学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时,我反复引导学生吟诵,学生就很自然地联想出了“梅花”是身处逆境中的品行高洁之士,并将“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梅花,理解对恶势力不懈的抗争精神和对理想坚贞不渝的品格的象征,由此受到坚强意志的教育, 充分地受到情感美的熏陶。

   五、领悟哲理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不少古诗,既充满着诗情画意,又闪耀着哲理的光辉。我认为:要使学生理解古诗的哲理美,教师在教学中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就是艺术形象与哲理的关系。哲理是艺术形象的灵魂,而艺术形象则是哲理的躯壳。哲理总是因形而生,因此,教师应启发学生由形探求诗中的意蕴,领悟诗的哲理美。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感受到诗中所描绘的祖国万里河山的壮丽景色,再引导学生理解蕴含于景色描写之中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深刻哲理。二是情与理的关系。不少古诗往往通过抒情而言志,情中有理,理中含情。如《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它不仅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愤慨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真挚情感,而且道出了一个真理: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都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而创造的。在教这首诗时,既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感情,又要理解诗中情理交融的哲理美。

总之,古典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优秀古诗词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美的诗词,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们应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走进诗词歌赋的王国,享受美感体验和挥洒才思的愉悦与幸福,让古诗词课堂更有魅力,让古诗词这颗传统文化中的明星更璀璨耀眼。

单位:隆回县梨子园实验学校

作者: 刘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