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西南区域各省市的环境相关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05
/ 2

“一带一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西南区域各省市的环境相关性

左彩霞

重庆建筑科技职业学院 重庆 401331

摘要:当前国家对于一带一路发展扶持力度在逐渐增加,而进行扶持需要考虑基础设施建设,笔者结合相关资料,针对一带一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西南区域各省市的环境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探讨。针对影响因素,一带一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不利条件下如何发展,进行了分析。希望能以此文为一带一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西南区域各省市的环境相关性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西南省市

一、西南各省市基础建设对环境带来的影响

笔者在查阅各方面资料进行比较后发现,西南地区各省市在基础建设上存在的问题会对一带一路的西南各省市环境带来影响,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是进行了如下分析。

  1. 基础建设对土地产生影响

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公路交通的建设占据了很大一部分,这种影响可以区分成两个部分,即“施工期临时占用”和“路基永久占用”。“路基永久占用”的土地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对土地的生产力会产生影响,具体体现在,如果是农业区域那么耕地面积下降,如果是草原那么草场会减少。“施工期临时占用”的土地,一般是用来作为废弃土料堆积、工人施工的营地、砂石料场地以及施工便道等。这一范围内土地的土壤结构与植被会在不同程度上遭到破坏,土壤性质变化后,对土壤的后续使用产生影响。

  1. 基础建设对当地植物产生影响

基础设施建设对植物的影响是具体化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上文中的“施工期临时占用”的土地破坏了地表的植物与土壤的结构,进而降低当地的植被覆盖率;其次,植被覆盖率降低之后,当时生物数量与植物的种类迅速减少;以及,在土壤的土层结构被破坏之后,该区域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结构被迫下降,局部区域的生态环境恶化;最终,导致大范围的风沙活动和水土流失加剧。

  1. 基础建设对当地景观的影响

西南地区各省市在地貌特征上具有独特性,例如大面积连绵不断的冻土湖泊与草原,这些特殊的地貌保存完整,许多珍稀的野生动物与独特的植被在此生存。在过去的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中,很多时候没有注意到对景观的保护。例如“疤痕化”的出现,就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砂石场与取土坑的植被被破坏后,与周边的环境产生巨大的差别,而同时,不及时进行清理的材料堆积,会对环境的美观产生影响,破坏环境的整体性与和谐性。

  1. 基础建设对地形产生影响

西南地区的一些省份具有多年冻土,且分布比较广泛,而多年冻土具有垂直地带性、干燥地带性、纬度地带性的分布规律。冻土与公路设施建设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冻土热融导致路面开裂下沉,而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挖取土料,破坏土壤与植被结构,造成地形的变化。

二、西南区域各省市的自然环境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影响

(一)西南区域各省市地貌对交通建设的影响

地貌会直接影响到道路网络建设的布局与规划上,对公路等级的选择和路线的设计都有影响。西南区域的省市多盆地与山岭,在盆地的腹地还有沙漠等地貌的存在,这些不同的地形地貌对道路建设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在盆地、盆地之间的地区、开阔的平原与河谷之间进行道路建设的时候,要注意选择较高等级的公路进行修建而在设计中,相关的指标要求也比较高。在山地丘陵地区,或山地的中部上部地区进行修建的时候,受山地环境的影响大,在山区进行路线布置的时候一般沿着河谷或直接翻越山丘进行布线,但这都受到地形的限制比较大。甚至建设中会受地形的形象,翻越一半,回头展线。而这一类的公路在建设中,也难以选择比较高的等级与设计指标。考虑到成本与安全问题,建设往往会避开难度较高的地区。而受到盆地沙漠地貌的影响,施工中缺乏砂石材料,运送艰难,成本太大。

(二)西南区域各省市气温对交通建设的影响

西南区域各省市的季节特点比较鲜明,季节之间的温差比较大。比如冬季多为寒冷且漫长,夏季多为炎热且短促。在春季气温上升速度快且不稳定,秋季气温下降极为显著。平原地区的冬夏温差一般在三十到四十摄氏度,高山地区一般温差在二十摄氏度,因而,这些省市对道路的路面稳定性要求高,往往采用高温稳定性强、低温防开裂的材料应用在建设中,防止出现路面开裂与泛油。

(三)西南区域各省市水文状况对交通建设的影响

水文状况对路基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在不同的地点进行道路建设设计的时候应该测量出当地的降水量、地下水文状况等数据,在数据支撑下,分析选择路基,确定填挖的高度,让路基能够在保持干燥或中等湿润度的情况下,长期稳定。重点注意的是,灌溉方式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绿洲荒漠区的农业灌溉会导致路基受到的水分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在填埋的时候需要注意高度,选择稳定性比较强的材料,而且可以借助工程措施或构建排水装置来保护路基的稳定性。

(四)西南区域各省市土壤对交通建设的影响

笔者借助资料与试验探索,对西南区域各省市的四种常见土壤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1)天然砂砾的特点

天然砂砾是由不同粒径的砂砾料组成的,是西南地区的一种常见路基土。首先它的棱角比较多,表面比较粗糙,所以力学上分析它的强度比较高;其次它的粉沾粒占的比例比较小,所以它对水比较不敏感,在遇水时有较强的稳定性;最后它大多数分布在比较干旱的地区,天然含水量比较小,状态比较稳定符合路基土的特点。

2)砂类土的特点

砂类土是不具有塑性的,在透水性方面比较优越,摩擦系数相对来说比较大。这使得它强度高,在遇到水之后能够速干不膨胀,在干燥的时候也不松散,能够粘结,有利于减少扬尘危害。同时,在道路完工后,路面的行车会通过重量压实砂类土,形成稳定强度高的路基表面

3)粉质土的特点

粉质土的颗粒细且均匀,这样的大小使它的粘附力比较强,即使在干燥的时候也具有很大的强度。但粉质土的毛细现象明显,含有的亲水矿物质含量较大,吸水性极强的粉质土在水源充足冻结缓慢的情况中,会导致水分积聚,强度会变低。所以在不干燥的情况下,粉质土遇到低温会结冰膨胀,导致道路的不稳定。所以在水含量大的地区应该避免使用,在干燥的地区可以就地取材节约成本。

4)风积沙的特点

风积沙对于修建横穿沙漠的道路而言是节约成本就地取材的好方法。而且风积沙也很符合路基土需要满足的特点:不粘聚、活性低、压实难、不保水且水稳性好。风积沙是外力作用短时间内形成的,总沉量比较小,有利于沙漠中修建的路基的稳定性,不易发生变形。因此在施工中,往往通过“干压实”来稳定沙基。

(五)西南区域各省市植被对交通建设的影响

西南区域的治愈以荒漠植被与森林草原交杂的形态存在,生态环境相对来说较为脆弱。一旦在道路施工中被破坏很难恢复,容易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而植被的保护对施工中判断现场情况起着指导作用。所以在施工中应该注意生态保护,减少破坏,有利于减少公路上的公路病害。进而保障公路建设与周边的环境和谐发展。

三、结语

一带一路建设是国家的重点工程,而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事关经济政治与民生的大事,二者的相遇是工程建设中的不可避免的一个环节。笔者从分析不利因素入手,对道路建设在一带一路西南区域省市的重点关注事项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地理因素对交通网络建设带来的影响,希望为西南区域省市的交通网络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共同促进一带一路的基础建设逐步完善与长期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承平.“一带一路”战略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路径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6).

[2]李原,汪红驹.“一带一路”基础设施投融资合作基础与机制构想[J].上海经济研究,2018,(9).

[3]王颖.“一带一路”战略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路径研究[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7(7).

课题名称《我国“一带一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西南区域环境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编号2019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