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于科学的“脑洞初开”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05
/ 1

乐于科学的“脑洞初开”

周景蓝

珠海平沙实验小学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学生在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同时得到发展,只有把这三维目标在活动中进行整合,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掌握科学知识与方法,领悟科学的精神。也唯有这样的课堂才是生动的课堂,自主探究的课堂,才是吸引孩子们的课堂。

2016年4月,为了迎接学校六月份的艺术科技节,总觉得我们科学小分队要展现展现自己的风采。身为学校的第一个科学老师,考虑到学生刚真实地接触到科学,只能从他们身边出发。我们知道,珠海高栏港区是造船的摇篮,那么学生以及学生的家长对于造船并不陌生。于是结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第4课《造一艘小船》开展一次造船比赛。在学生掌握哪些物体在水中下沉,哪些物体在水中上浮;同体积下,重的物体易沉;同重量下,体积小的物体易沉的基础上制作造船的计划。

首先,在课堂上我觉得要真诚地尊重、热爱每一位学生,要不吝啬微笑,相信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让学生感受到真真切切有收获。比如,在收集身边材料制作小船期间,学生就会疑惑自己的材料会不会有问题或是觉得自己的材料低人一等,设计船的形状会不会丑,船下水会不会沉,各种不自信的现象都涌现出来。这时,我把问题又抛回给学生。"哪些物体在水中可以浮""泡沫、木头、密度比水小的等"。在确定学生掌握了浮的基本要素,就可以鼓励学生,不要害怕最后的结果,要享受过程的重要性,能在自己的实践中获取更多的自信和乐趣才是最重要的。

其次,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尝试着将学生的脑洞初步打开。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水平高低,有无道理,都先予以尊重和鼓励,平时也经常作为学习的一分子介入到某一小组中,充当选取实验材料的角色,为探究步骤献计献策,把学生看成是共同解决问题的伙伴。这样,不仅为这个组学生探究的成功或创新提供后援,同时也更好地激励其他组的同学奋发争先。例如,我先在五年级每个班发起竞争的号召,安排学生分组合作造船,再从班中选出公认优秀的小组进行年级比赛。紧接着让每个班代表展示作品,在这一阶段,我将隐藏着加入每个小组(其实就是引导,只不过这次是隐藏性的),想在私底下了解一下他们的作品的进度,或者还有哪些疑惑。果然,五(2)班欧宇昊小心翼翼跟我说:"老师,我想把弟弟的玩具上的马达拆下来当动力,让小船在水中快速行驶"当时,我恍了一下,很快理清自己的思路,肯定了欧同学的点子并大力鼓励他大胆去尝试。第二天,一个完整电路马达已顺利安装在小船上。我自以为学生脑洞仅此而已了,才知道这只是开始。当我在其他班大力表扬欧同学这个非常好的点子后,其他班的孩子感觉瞬间各个都成小小发明家,“老师,老师,我们还可以更先进,我们能无线遥控”。“老师,我能制造飞机模型的船”。就这样,孩子乐于科学的脑洞慢慢被打开。

最后,实战时想方设法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学生只有在宽松、自由、公平的环境中,个性才能解放,思维才会开放。于是,我想到一个公平的原则,每个小组推选出一名同学当裁判。但是每个组裁判必须做到公平公正去监督其他小组。每个裁判分别从船的是否能浮、载重多少、速度、是否纯自制、形状美观,每项20分进行一次评比。 就这样学生个性解放了,学生就敢质疑,思维开放了,学生容易质疑。所以,只有积极创设和谐而平等的师生关系,给学生提供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学生才会主动的去探索新知。

通过这次造船比赛,我们想学生就会慢慢打开自己的脑洞,慢慢地就会乐于科学。所以说科学探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自己动手来做,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这便是科学教育的全过程。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反思能力缺乏。作为科学教师,要时刻记得,每次上完课都应该反思本堂效果如何,这样才有可能极大地增强做事的责任感,就会提高做事的效率,增强做事的效果。让学生更快乐地接触科学,让学生更快打开科学的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