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院校新文科建设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03
/ 3

艺术院校新文科建设的思考

张伟 杨高山

四川传媒学院 四川 成都 611745

摘要为了顺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培养更全面的高校人才,我国教育部提出了以推进“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等建设工作为核心的“四新”战略。“新文科”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提升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学质量、优化文科人才培育模式的重要途径。本文先对新文科的含义及特征进行了阐述与梳理,总结出艺术类院校进行新文科建设的必要性,然后结合新文科的优势分析出传统文科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最后结合相关教育理论探求出艺术院校新文科建设的有效策略,以期为提升艺术院校教育水平积累理论经验。

关键词:艺术院校;新文科;必要性;改革策略

开展新文科建设,不仅是信息技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对人文学科教育意义及价值的深入挖掘。人们通常将人文社会科学简称为“文科”,其主要包含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两个主要知识领域。人文科学是对人的思想、观念、情感、精神、价值观等内容进行研究,而社会科学则以各种社会现象及客观发展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由此可以看出,人文社会科学对于人类认识自我,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认知理念的进步,不断优化和改革文科教育发展策略,使其更好地为人类进步所服务。

  1. 新文科的相关概述

(一)新文科的含义

从提出至今,我国学术界尚没有对“新文科”理念做出明确的概念界定。但相关教育研究人员普遍认为“新文科”理念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教育内涵[1]

从学科内容的角度看,新文科指的是在传统文科类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增添更加符合时代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教育新内容。即在现有的专业教育内涵上,以培养专业核心素养、提升专业领域技能、适应时代发展新需求为基础,不断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全力推进文科教学模式的优化工作。

从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角度看,新文科旨在实现专业人才的跨学科培养。即打破传统文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学科性限制,实现大范围性的人文学科与理工学科不同专业间的交叉与融合,从教学理念组织形式、目标定位、课程体系等多个层面对文科人才培养进行重新深入思考和培育模式创新。

在以上两个教育内涵的驱动下进行文科教育创新性建设,不仅体现出对现有文科教育理念及内容的深入思考以及各人才培养环节的融汇贯通,还体现出对文科专业人才培养途径的全新探索。前者是对文科教育的基础性改革,后者是对文科教育的深入性探索,二者之间具有相互支撑、相互依存同时又相互补充的关系[2]

(二)新文科的特征

新文科不仅具有传统人文社会学科的普遍性特征,还具备一些富有时代色彩的新特征。

战略性能够充分体现出新文科建设的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新文科建设一方面能够帮助我国有效应对现阶段国内外错综复杂的社会发展形式,提升国际活动中我国的话语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有效解决国民政治思想观念、精神品质、价值观念等重大哲学社会类问题,促进我国社会的全面深化改革[3]

创新性能够充分展示出新文科建设的属性特征。通过丰富专业学科课程,实现传统文科教育模式的优化、转型与创新是新文科建设的基本工作,其具有探求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新突破口,实现机制创新、理论创新、模式创新的属性特征。

融合性能够充分表达出新文科建设的学科特征。“融合”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策略,其既体现在人文社会学科教育领域内多个不同学科的融合、交叉、拓展与渗透,又体现在人文社会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如文医交叉、文理交、文工交叉等。

发展性能够体现出新文科建设的动态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会不断得暴露出不同的人文社会领域问题,这些问题并没有固定的解决模式,这就导致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工作具有不确定性和动态性,需要在发展和建设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索、调整和完善[4]

  1. 艺术院校新文科建设的必要性

新文科建设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新时代赋予教育结构的新使命。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看,传统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必须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与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向融合,与新兴科学技术发展形成合力,从学科研究方法及领域进行优化和创新,一方面为国家发展培养新型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为国际文明交流创作更多的机遇,以全新的姿态承担新时期的教育发展使命。

新文科建设能够给高校带来新知识体系和新实践路径。在我国社会发展和改革的过程中会不断出现新的矛盾、新的问题以及新的挑战,通过开展新文科建设,全力提升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发展作用与思想教育作用,可以有效推进我国政府的智力能力以及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能够有效维护党在建设特色化社会主义新中国工作中的核心领导地位。由此可见,在打造特色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实践引领下,从学术体系、教学体系、话语体系等层面对传统文科教育进行改革与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体系是尤为必要的

[5]

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科技创新活动空前活跃,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正重新塑造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形式。随之产生的是日渐复杂的社会实践问题,这些问题当中必然会有传统人文社会知识难以解决的新型问题。因此,想要解决这些新型时代性问题,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就必然要基于客观实际情况,不断进行方式方法的优化和创新工作,以寻求到最为科学和有效的解决思路、技术以及途径。因此,文科建设要打破传统模式的桎梏,需求多领域、多学科间的融合,进行研究方法和发展途径的多元化创新,打造符合时代发展的新文科建设模式。

三、传统文科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对教育观念认识不足

传统文科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和狭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重视专业能力培养、专业学科划分明显、学科建设任务清晰的特点。大部分教师的科研方向与其承担的理论课具有一致性,导致这些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更注重理论课,而将实践类课程当做选学或补充类教学内容。除此以外,学校管理部门,并没有意识到实践教学和融合教学的重要性,仍将实践教学当成“课改项目”来管理,而不是纳入到常规的高校人才培育计划、教学日常管理和教师考核项目中。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虽然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难以形成符合现阶段发展需求的综合性素质教育体系,容易形成专业学科教育壁垒,限制学生的全面发展,导致学生能力逐渐脱离时代发展需求[6]

  1. 人文课程定位不明确

虽然最近几年,高校教育工作者逐渐认识到人文学科教育的重要性,并在积极开展人文专业教育模式的优化与改革工作,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效果并不明显。通过对课程内容编排、课程学时安排以及教学模式设计等方面的分析观察,不难发现,传统文科专业人文课程定位并不明确,虽然课程数量较以往有所增加,但课程质量却不尽人意,普遍存在内容过于理论化、概述性知识过多、不能有效结合实际等问题,并不能真正体现出人文类课程的教育作用。

  1. 文科专业特色不明显

现阶段我国很多艺术院校的文科专业教育体系还不完善,仍处于探索和改革阶段,有很多文科专业都是根据时代需求新增设的,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难以形成明显的专业特色。另外,学校管理层和教师教育思想的落后也导致院校文科专业建设工作相对滞后,普遍存在理论教育与实践培养相脱节、专业课程设计老化的现象,进而导致专业课程内容过于枯燥、教学形式过于单一,难以形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特色化专业[7]

四、艺术院校新文科建设的的策略

(一)把握好新文科建设的主要方向

新文科建设应把握好以下三个主要方向[8]

一个是以新兴产业领域发展为建设方向。随着信息化科技革命和社会产业结构变革,新时期涌现出大量新兴科学技术与行业,如人工智能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区块链发展思路、数字虚拟技术等。为了更好的顺应时代发展,人文社会科学体系优化与科学技术强国战略相匹配,加大工学、医学、理学等多学科领域的新兴技术融合,是未来新文科建设的必然趋势。

另一个是以传统文科研究模式转变为建设方向。基于“大数据”时代背景,文科研究人员通过对相关信息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及处理,不仅显著提高了解决社会发展与群众思想变化相关问题的能力,还衍生出多样化的新型文科领域。将数据分析技术、电脑编程技术、信息化处理技术融入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运用知识图谱或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分析、研究、解决社会问题,必然是未来新文科建设的重点方向。

最后一个是以社会发展和群众需求为建设方向。科技发展和思想转变给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需求,基于人工智能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衍生出的智能政治学、智能法学、智能伦理学、智能教育学等新型信息化文科建设,也将会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方向。

  1. 贯彻落实新发展的理念和思想

理念与思想的贯彻与落实,是新文科建设的首要基础。在建设过程中,应始终秉承社会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思想,开展教育理论和实践途径的研究与创新工作。切实落实习总书记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点的社会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新时期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文科核心素养及全球化视野为核心目标,以优化专业课程、完善教学模式为途径,积极开展新文科建设工作。

(三)优化新文科建设下的结构改造

一方面从整体的角度出发,重新规划高校文科教育体系。首先,对现有文科专业学科的存量进行调整,筛选出优质的文科专业建设试点。其次,将部分文科专精进行课程整合,细化和明确专业的课程定位、教学目标以及发展方向,并对文科专业进行统筹规划,各高校结合自身教学能力、教学条件、教学目标创新和共享优质专业课程。最后,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方案,提升新文科教学课程与专业布局的共享力度,实现新文化与新文科的有效呼应[9]

另一方面,将多学科专业进行交叉融合,尤其是重视文理工学科的融合工作,构建具有开放性、包容性、渗透性、关联性的新时代文科教育体系,有效实现新文科专业的增量优化。

  1. 注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

一是明确新文科教学的质量标准。根据国家最新颁布的高校文科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标准,对比参考国外发达国家相关专业的教育认证标准,从而制定出既顺应世界发展情势,又符合我国实际国情的人才培育方案,实现教学质量标准体系与社会发展需求的有效整合。

二是创建跨领域、跨学科的复合型专业课程。新文科建设应以课程内容主体为教育导向,以培养学生构建独特复合型知识体系、形成跨学科界限的思维方式和知识视野为建设核心,培养和塑造符合新时期社会发展需求和知识深度的创新型人才。

三是创新课程教学开放式模式。在新文科的建设过程汇总,要重视课程知识点的梳理,充分运用新兴科学技术、新兴科技成果,进行课程体系重塑。在开放式课程教学模式中,应深入开展科教结合、产教结合、多方交流、校企合作等教学手段的研究工作。

(五)实现科技传媒教育的转型升级

新文科建设具有明显的融合性与跨学科性,因此在进行科技传媒教育过程中,要打破学科间的壁垒,用功能性诉求将科技与人文向结合,推动专业的资源优化与教学模式改革。进行科技传媒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出跨学科的传媒人才,所以在新文科建设过程中,要重视新技术、新理念、新需求的融入,打造出智能型、时代型的智能互动式的科技传媒教育新形式[10]

除此以外,新文科建设还要注重多学科融合过程中对学生视野的拓展。在确保专业知识与技能正常培养的前提下,应引导学生广泛蛇类不同领域的知识,了解工学、理学、农学、医学等领域的常识性知识。因为人文社会科学在实践过程中,会接触到社会各个行业的问题,因此进行学生的视野拓展对于新文科建设尤为重要。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愈发意识到人文社会科学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对现阶段的文科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进行新文科建设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把握好建设主体方向,落实先进发展理念,优化教学结构,转变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育模式转型等方式,改善传统文科教育中观念不足、定位不准确、专业特色不明显的弊病,从而全面提升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庚钟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课程设置[J].艺术教育,2020(05):15-16.

[2]张燕.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戏剧与影视学科建设的创新认识[J].艺术教育,2020(05):13-14.

[3]武宝瑞.新文科建设需要解决好的三个前置性问题[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8(02):9-12.

[4]宁琦.社会需求与新文科建设的核心任务[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8(02):13-17.

[5]刘曙光.新文科与思维方式、学术创新[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8(02):18-22+34.

[6]唐衍军.新文科教育引领新闻人才培养理念创新[J].新闻论坛,2020(02):111-114.

[7]赵莹.新文科背景下中文学科革新与发展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0(17):25-26.

[8]叶祝弟,张蕾.新文科之新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范式转型[J].探索与争鸣,2020(01):4+157.

[9]李凤亮.新文科:定义·定位·定向[J].探索与争鸣,2020(01):5-7.

[10]李凤林.加快建设“新文科”主动引领新时代[J].中国高等教育,2020(01):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