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院校 艺术与旅游教育在文明旅游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22
/ 2

浅谈高职院校 艺术与旅游教育在文明旅游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曹祯

甘肃省武威职业学院 甘肃省武威市 733000

摘要:近年来武威市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发展理念,大力推行生态文明建设,紧紧围绕“德城”“文城”“绿城”“清城”的创建目标,大力弘扬“崇文尚德 包容创新”的武威城市精神,深入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武威职业学院作为市属高职院校,积极发挥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的职能,通过师生文化艺术实践活动,梳理艺术与旅游教育服务武威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对策,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为建设文化旅游名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添砖加瓦。

关键词:艺术与旅游 教育 文明旅游城市

1.艺术与旅游类专业教育情况

1.1.艺术类专业教育现状

现有学前教育(艺术教育方向)和动漫制作技术两个艺术类专业其中学前教育(艺术教育方向)为国家级骨干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歌唱、演奏、伴奏、绘画、装饰、手工制作、舞蹈表演等能力。动漫制作技术专业培养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动漫设计与制作、游戏美术、影视片头、片尾的特效制作,具备艺术、影视作品赏析能力的人才。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0%以上。在教学中,依托武威当地人文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充分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培育传承项目,传承项目包括凉州贤孝、攻鼓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类型。1.2.旅游类专业教育现状

旅游管理专业为国家及骨干专业,构建了“淡进旺出、阶段推进、工学耦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开展职业技能鉴定、专项岗位技能培训等方式,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与甘肃保利国际旅行社、武威雷台汉墓旅游景区、山东蓝海酒店集团、武威文庙、等10家旅游企业建立稳固的校企合作关系,毕业生就业率为100%。

1.2.1旅游管理专业与武威市文化旅游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甘肃保利国际旅行社等单位深入合作,与合作企业签订旅游管理专业《现代学徒联合培养协议》。明确校企双方职责、分工;明确人才培养成本分担方式,确定利用校内实训场所、校外实训基地、公共实训中心、企业实习岗位等教学资源的方式及其管理办法。校企共同制定《校企协同育人管理办法》。

1.2.2.探索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培养方式。在甘肃省招生制度改革的框架下,通过与旅游行业、企业协商、以企业标准、专业标准为依据制订制定《旅游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招生招工一体化管理办法(试行)》。明确学徒的企业员工和学校学生双重身份。签订《现代学徒制学生培养协议》。明确各方权益及学徒在岗培养的具体岗位、教学内容、权益保障等。采取单招、订单班等方式,实现“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

1.3.艺术类和旅游类专业存在不足

艺术类和旅游类专业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整合不足;省级、国家级高显示度、高水平的教学科研成果有待突破;校企合作办学不够深入;教学团队的整体实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

2.高校艺术与旅游教育在文明旅游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2.1艺术实践助力文明旅游城市发展

2.1.1.参演大型文艺活动

以艺术表演活动为载体,创作优秀作品参与各类大型演出。音乐快板剧《绿色崛起创辉煌》,获得全省高校文艺展播暨文艺汇演活动十佳节目;音乐剧朗诵剧《金戈铁马入梦凉州》获全市“万人吟诵凉州词”大赛第一名;每年参与武威市春节联欢晚会,节目类型包括声乐、舞蹈、器乐等元素,展现广大师学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2.1.2.设计文明城市旅游产品

定期举办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作品展。展览主要包括广告设计、包装设计、VI设计、UI设计、3D动画制作、FLASH动画制作、定格动画制作、影视特效编辑、动漫衍生品等作品。学生采取分组选题,合作完成的方式,在观念创新、技法表达和社会需求上都有各自的探索与追求。每一件作品背后饱含着同学们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蓬勃旺盛的艺术创造力。树立现代文明新形象,共建美好新家园,助力全国文明城市建设。

2.2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助力文明旅游城市发展

2.2.1.产教融合挖掘宣扬地方优秀文化服务地方。把武威地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凉州贤孝”和“凉州攻鼓子”两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校园搬上了舞台,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学生声乐、舞蹈等课程的学习有机结合,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作品创作中选取武威经济、文化、旅游等各个角度的代表场景,将地方优秀文化元素借助省级广播电视平台传播出去;进一步弘扬“崇文尚德、包容创新”的武威城市精神,提升武威历史文化名城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学院积极组织教师团队申报协同创新中心,其中武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协同创新中心获省教育厅批准认定,该中心立足武威,面向河西走廊,以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为使命,以数字化为创新手段,针对武威地方文化发展的关键和核心问题,建立多学科、多团、多部门协同以及资源共享的研发与服务平台,集聚和培养一批创新创业人才,形成政产学研协同发展的研究共享模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西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及数字化传承协同创新中心,增强学院人才培养、学科发展、服务地方的创新能力,为武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人才和资源支撑。

旅游管理专业与武威雷台景区、武威文庙、冰沟河景区、武威建隆大酒店等企业合作建立旅游管理专业综合实践教学基地,2019年共有206人到以上企业进行企业认知与跟岗实习。设施农业与装备专业利用现有的师资条件和实验实训条件,成立技术服务团队、积极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暑期社会实践、科技下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设施农业技术培训、精准扶贫培训,助力贫困户脱贫致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深化校企合作,为区域内企业发展输送人才,目前已为当地农业企、事业单位输送了将近500多名优秀毕业生。

2.2.2.大力弘扬“困难面前不低头 敢把沙漠变绿洲”的新时代武威精神精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总书记保护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重要论断。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刘老汉以“困难面前不低头 敢把沙漠变绿洲”的顽强与韧劲,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总书记的这一论断,体现了新时代的武威精神。师生们赴八步沙林场实地体验治沙艰辛,将六老汉请进校园请上舞台让更多人了解学习“当代愚公”精神。

3.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助力文明旅游城市发展。与武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合作,推荐教师进入武威文化旅游专家智库,为武威文化旅游发展提供智力支持。4人次参与武威市饭店技能大赛评委和武威市景区等级评定工作,为武威温泉旅游公司提供30多人次的礼仪培训,提升企业人员服务质量,为文化旅游业发展培养本土化人才。

3.1.创新“政校企学”四方联动机制,扩大丝路旅游影响力。武威职业学院联合市文广局、文旅集团、凉州文化研究院多方力量,以服务丝路旅游、发展高职教育为共同目标,组成利益共同体,政府、学校、产业、用人单位在服务区域文化旅游产业这一目标指导下,市广播文化和旅游局提供平台进行整体指导,企业提供实践教学平台,学校进行智力支持,学生实现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的融合,形成真正的职业能力,四方建立了“互惠多赢机制”,解决了目前政校企学之间表面化、被动式合作现象,达到政校企的深度融合,扩大了甘肃思路旅游影响力。

3.2提炼“三链贯通”产教融合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建“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三链贯通”的产教融合模式,在培育学生的过程中,把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将学生培养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完成“人才链”的目标,实现了“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三链贯通”效果,融合了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提升了学生职业能力,提高就业能力,达到了立德树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高职教育目标。

武威职业学院在艺术与旅游教育服务丝路文明旅游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以“发展丝路文化旅游”为中心,以科研项目为媒介,以“产学研”三结合为手段,为发展丝路文化旅游提供相应的智力支持,从而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在武威丝路文明旅游城市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5f17ca165806d_html_a7f2c80b1db8369.gif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