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典型区植被恢复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13
/ 2

黄土高原典型区植被恢复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李奥云 詹惠

黄河水土保持天水治理监督局 甘肃天水 741000

摘要:黄土高原严重的荒漠化与脆弱的生态环境有关,但主要是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其中包括过度放牧、过度农垦及水资源利用不当等方面。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在脆弱的生态与环境中,自然植被破坏后就难以自然恢复,而且会进一步引起风蚀、水蚀,导致土壤质量退化,使得长期植被丧失,导致生态恶化。反之,侵蚀生态与环境的逆转即恢复的过程,就是针对具体的成因,采取各种人为措施恢复植被、改善生态与环境,使土地生产力恢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生态系统;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历来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在人类的直接参与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人类活动所引起的自然环境变化与自然地理要素自身固有的变化相互叠加、相互影响,使得人类历史时期自然环境之影响因素、作用机理及变化结果显得更为复杂,这些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中的某一些要素发生变化都可能引起区域环境条件的变化。

一、黄土高原典型区植被恢复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1.恶劣的自然环境让黄土高原人尝尽苦楚,特殊的自然地理特征为恶劣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提供了自然基础条件。如黄土高原地区地表大部分被50~300 米厚度不等的第四纪黄土所覆盖,特殊的黄土地质为该地区强烈的土壤侵蚀提供了物质条件;地表起伏大和地面破碎是引起严重水土流失的地貌条件;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多暴雨,为水土流失提供了动力条件等。黄土高原地区特殊的地质、地貌及气候条件是造成目前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近几年来,西北地区多次发生的大范围的强沙尘暴天气再一次引起了全社会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关注和重视。各地退耕还林草政策,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措施落实到位。但是,随着西部大开发进程的加快,曾经的金三角变成了乌烟瘴气的黑三角。特别是在位于晋陕蒙交界的府谷县,大大小小的烟囱耸立,黑烟、黄烟冉冉上升参差合拢,弥漫整个天空,天地间灰蒙蒙、闷沉沉。黑色的废油、废渣随意堆放,直排河水,这这块孕育了中华文明,开启了中国红色革命的神奇土地蒙上了黑色阴影。

2.黄河水资源的不可持续性。曾经浊浪滔滔的黄河为什么会频繁断流,走向不可持续发展呢,除了大自然的周期性循环这一无法抗拒的因素外,人类的大规模活动以及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是导致黄河水资源枯竭的重要原因。黄河径流量在逐年减少的同时,黄河水污染却一年比一年加重。黄河流域的水污染如果任其发展,过不久,黄河将变成黑河。黄河断流和严重污染向我们警示,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有条件的,粗放掠夺式开发带给我们的灾难并不遥远。

二、应对策略

1.恢复植被的重要性。植被建设是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中其它措施所不能替代的一项最基本的措施。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有自然和人为两方面的原因,但主要是由于滥垦、滥伐等人为不合理利用土地,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所造成的。植被作为生态系统中的第一生产者,不仅具有生产功能,还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止土壤侵蚀、吸收和调节各种污染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因此,植被建设与保护在维持区域乃至全球生态平衡中都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想从根本上扭转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必须进一步加强林草植被建设,这是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的核心。有研究表明,要基本控制水土流失, 植被覆盖率必须达到40% 。而目前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只有15.5% ,还远远不能满足保护与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在水土流失非常严重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更应大力造林种草,增加地表覆盖。只有逐步落实措施,尽快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加快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的步伐,增加植被覆盖率,改变过去那种广种薄收、粗放经营的单一的粮食生产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地遏制水土流失,缓减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为实现山川秀美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退耕还林,(草)保值水土最终都是要广大农民来执行,因此一定要组织群众学习讨论,使他们认识到这一工作与他们的利益攸关。农民最了解恶劣的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他们亲身感受了降水量越来越少,河水干凅时间一年比一年长,粮食亩产一年比一年少的痛苦,感受了少有的几次降雨也是以暴雨形式(洪水)带走了本来就贫脊的土地表层的一点肥力,农民群众完全能够认识实行大面积退耕还林是从根本上解决粮食生产这一问题的,农民的积极性完全可以调动起来。对各级干部,一定要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教育,使他们养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良好品德。特别是基层干部,这方面的教育工作更要加强,要将干部提升与其在退耕还林生态建设中的业绩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方能激励基层干部在退耕还林方面的工作积极性。退耕还林还草的最终目标,应该是把不适宜种植作物的山地陡坡和干旱草原,因地制宜地通过自然恢复或以人工重建的方法恢复成林地或草原,以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并能提供一定的林牧副产品。同时,要通过小城镇建设或其他产业结构调整的方法,把从事传统农业劳动的人口转移到其他行业中去,以减少或不再依靠对退耕地的经济依赖,并且要加强教育和培训,大力宣传其战略重要性,提高各界人士和广大公众的生态意识,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实际工作中去。

3.植被恢复过程中要重视适地选择植物种。黄土高原地区水资源包括降水和地下水、地表水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工农业用水与生活用水之间矛盾会逐渐加剧。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黄土高原地区水资源总量并不十分重要,最重要的是其中可持续利用部分的数量,否则一味开发利用,超出这个界限,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只是在近2000多年以来由于人口增加与气候演变,植被才受到严重破坏。在生态环境治理中,选择作恢复植被使用的植物种类十分重要。特别是在治理的初期,能否形成植被,选择适宜的植物种是关键。选种的原则一是适地适植物,二是要有较高的经济收益。适地适植物的原则看起来十分简单,但以往的经验证明做起来并不容易,而且往往出现与此相悖的情况。黄土高原森林带和森林草原带的大部分低山丘陵区,森林植物群落的主要乔木优势种有山杨、辽东栎、白桦、油松、侧柏等。其它许多乔木树种如小叶杨、白榆、杜梨、臭椿等则为伴生树种或散生树种,这些树种在暖温性草原带甚或荒漠化草原带也常有散生,且生长正常。在黄土高原丘陵区,许多地带性植被的优势乔灌木树种尚未用于人工造林。其中一些树种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如辽东栎、白桦、连翘、榛子、山桃、二色胡枝子、荆条、狼牙刺等都可用作人工造林的主要树种;一些伴生或散生种,如小叶杨、河北杨、杜梨、椴树、元宝枫、茶条槭、白蜡、银杏等可用作造林的辅助种或四旁绿化树种。除经济林外,在大面积建造林草植被中,选择适宜树种和结构模式时,主要应按适地适林的要求考虑生物生态学和群落学特性,在此基础上考虑经济价值。

保护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与环境,加强生态建设,已是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但又是一项艰巨、复杂,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才能完成的长远任务,非短时间内可见效。对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地区,必须采取紧急抢救措施,遏制其继续扩大。当前应以保护现有的草地或乔、灌木林为重点,实行还草、还林,但关键首先要还水,对水资源重新进行优化分配,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1.王礼先.植被生态建设与生态用水— 以西北地区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7,7(3):5-7.

2.侯庆春,韩蕊莲.黄土高原植被建设中的有关问题[J].水土保持通报,2017,20(2):53-56.

3.蒋定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治理模式[M].北京: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