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对促进企业队伍建设的现实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13
/ 2

人力资源管理对促进企业队伍建设的

现实意义

魏斌

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阳泉供电公司 山西阳泉 045000

摘要:国有企业因为历史原因、体制机制等诸多因素形成的人浮于事,员工在岗不在状态、出工不出力、效率低下等现象依然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健康良性发展;同时,现有的奖惩激励措施还不能完全满足员工管理需求,三项制度改革还未真正做到全覆盖,“放管服”改革缺乏实质性的推进,机制体制活跃度不够。

为此,企业亟需围绕人才发展战略,构建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精准盘活用好人才资源,全力推进员工加薪晋岗升职的职业生涯规划落地实践,并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共建共享的人才培育大格局,实现人才流动规范合理,人才使用科学高效,高端人才发展壮大,三项改革全面落地,管控机制更加全面灵活,“放管服”改革实质化推进,全员素质整体提升,企业发展活力更加强劲。

机制体制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先导

人力资源管理要支撑企业的竞争优势,帮助企业获得可持续成长与发展,除了要建立以核心能力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以外,还必须对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扮演角色重新进行界定,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人力资源管理不仅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责,更是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与直线管理者所必须履行的职责,是他们管理工作的关键组成部分。以打造优秀人才为龙头的高素质队伍,构建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命运共同体为目标,为员工成长成才搭建多元化平台,创新人才选拔机制,着眼基层一线,着眼长远发展需要,搭建人才成长展示平台,储备各类人才。建立科学评估机制,量化人才标准,合理界定人才,推行人才评估制度,挖掘员工潜力,帮助员工建立和实现职业规划。坚持动态管理原则,建立人才信息库,构建人才评价体系,做好人才选拔和培养使用。倡导“人人皆可成才”的人才培养理念,不唯年龄、不唯学历、不唯资历,让每一位员工都能通过自身努力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全面落实人才待遇,尊重人才,使用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人才建设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要素

围绕技能型、技术型、管理型三类人才实施重点培育,

技能人才培养着重实操能力和岗位业绩,重点放在技能经验、岗位能力上,分类型分层次培养锻练,选树一批一线技能岗位能手,提升对企业电网建设、安全生产、优质服务等中心工作的支撑保障能力。各县企业结合专业岗位重要性、贡献度和选聘条件开展县企业首席技师的选聘工作。技术人才培养着力创新创效和专业解难,重点放在专业锤炼、技术攻关上,不断提高专业技术等级和技术水准,体现专业技术权威,提升技术创新项目实际转化应用水平。管理人才培养着眼岗位锻炼和综合能力,重点放在经历复合、能力积累上,增加多岗位锻炼机会,增强处置新问题和难点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组织协调、管人管事的综合能力。打造一支以优秀人才为龙头的高素质队伍,构建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命运共同体。

模拟市场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完善再造

通过在企业内部建立和推行内部模拟市场机制,构建更趋完善的全员流动多元化发展平台和员工成长全口径提升通道,最大限度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持续提高员工岗位履职能力,强化作风建设,不断提升专业工作质效,为员工提供多岗位锻炼和换道发展路径,充分体现员工自身价值。

建立企业机关本部员工交流模拟市场,即以本部职能部门为单位,将部门管理岗位(不含部门负责人、副职)全部纳入模拟市场,实施市场化运作。每年年底由各部门负责人、员工在本部范围内进行双向选择(部门负责人选员工、员工选部门),直观体现管理层级员工的岗位业绩情况,强化员工对其岗位重新匹配的危机感,重点解决员工管理岗位适岗能力,最大限度发挥员工自身潜力和价值,整体提升本部管理队伍履职能力;同时,客观评估部门负责人领导力,有效推动本部作风建设。

建立企业内部二级单位自主招聘模拟市场,即以二级单位为单位,重点面向缺员单位、一线艰苦岗位。当年底由二级单位向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报送岗位需求,人力资源部门统一组织招聘会。企业内部员工可根据招聘岗位进行自主选择,经考试择优录取。通过自主招聘,为员工打通换道发展跑道,更好体现自身价值。

建立企业内部员工待岗模拟市场,即对岗位履职能力差、绩效考核不合格的员工硬性进入内部待岗市场,待岗期间接受再就业培训,经培训后根据企业公布的再就业岗位信息进行竞争上岗,待岗期间按照国家电网有限企业相关规定执行。

通过对技能、技术、管理三类人才实施的精准培养、选拔和使用,企业人才基数进一步加大,全员素质整体提升成效明显;通过模拟市场机制的具体实施,基本实现企业员工全员流动目标,“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理念得到全面体现,员工自身价值通过全口径成长成才通道和多元化全流动发展平台得以展示,都能够通过自身努力结合自身条件找到最佳专业属性的岗位,最大限度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身潜力,员工因客观条件限制而影响提升的“天花板”被彻底消除,员工队伍活力得到全面释放,正向激励效应进一步显现,员工成长成才途径更加多元,员工幸福指数持续提升,员工队伍更具效能,为企业健康良性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