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养殖鱼类病害防治实用技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10
/ 2

淡水养殖鱼类病害防治实用技术

杨晓红

安定镇水利管理站 吉林洮南 137100

摘要:当前我国水产养殖行业因为病害每年会达到数百亿元的损失,其中鱼类损失约占70%。因为我国养殖鱼类的规模较大,普遍是粗放型养殖模式为主,再加上养殖池塘连作障碍、良种化程序较低等因素,病害问题一直无法得以有效的控制,所导致的经济损失也一直较高。对此,研究养殖鱼类病害防治实用技术显得格外重要。

关键词:水养殖;鱼类病害;防治技术

1鱼病防治的原则

预防为主是鱼病防治的首要原则,然后再辅以各种治疗方法,做到预防和治疗的有机结合。首先,要做到无病先防,为达到预防的效果,必须按期或不按期的用药;其次,要做到有病早治,一旦发现鱼类患病或死亡,应该立刻采取措施治疗,切不可拖延;最后,要做到全面预防,积极治疗,当所用的治疗药物具有较大的毒性时,在操作过程中一定要保证自身与鱼类的安全。

2鱼病的诊断步骤

2.1全面调查鱼类养殖情况

首先,对鱼类养殖的周围环境进行调查,例如养殖水体周围有没有工厂排污或生活污水排放,有没有农药的使用或者外来物种的侵害;其次,还要调查水体自身的情况。主要包括对水体的溶解氧、水温、酸碱度、水深、底质等情况的观测,这些影响因子与鱼病的发生有着紧密的关系;再次,进一步了解鱼病发生的细节,比如其患病数量、发病时间及病鱼的活动情况,把握好其流行史、用药史、发病史;最后,调查其日常管理,了解养殖鱼类的种类、放养密度、日常投饲情况等,并以此为用药依据。

2.2诊断鱼病

2.2.1初诊

一是检查鱼体表面的状况,选择病鱼或刚死的鱼数条,对其嘴、眼、鳍等部位进行仔细的检查,看有没有小瓜虫、线虫等寄生虫,观察其口腔、腹部等是否异常,并检查鳃是否充血、变白或带泥;二是进行解剖检查,打开腹腔,将各个内脏器官取出并分离,观察各器官的异常情况。

2.2.2确诊

镜检或实验室检验,镜检时要对病鱼的各器官、组织尤其是患病部位进行仔细观察,获得结论。当镜检也确诊不了时,可以对其进行实验室检验。

3常用预防鱼病方法

3.1池塘清整消毒

秋末冬初挖去池底过厚淤泥并充分曝晒,达到清除虫害、氧化池底有机物的目的。清除鱼塘堤埂斜坡上的杂草、加固池埂。鱼种放养前15d用生石灰100~150kg/667m2或漂白粉15kg/667m2彻底消毒。

3.2鱼种要严格消毒

对于转入池塘的鱼种要严格消毒,以杀灭鱼体上的病菌和寄生虫,常用的消毒方法有敌百虫、硫酸铜、漂白粉、食盐等稀释后的溶液浸泡鱼体,浸泡时间应视水温高低和鱼种承受能力而定。

3.3保持鱼池环境卫生并调节好水质

经常保持鱼池的环境卫生,调节并保持良好清新的水质。注意食场卫生,定期消毒,根据水质情况及时换水、调水,使水体溶氧充足、酸碱度适中,即做到池水“肥、活、嫩、爽”。

3.4注意投喂和摄食情况

投喂时要注意观察鱼的摄食情况。选择优质饲料定时投喂,切忌时饱时饥。投喂时保证做到“定时、定位、定质、定量”。

3.5合理施肥

透明度过大、水色过淡要加大施肥量。反之,透明度过小、水色过浓应减少或停止施肥,尤其在夏天天气闷热、阴雨连绵时要少施肥或不施肥。一般依“少量多次”原则施肥。也就是施肥时做到看天施肥、看鱼施肥、看水施肥。

4水养殖鱼类病害防治实用技术

4.1赤皮病

该病是由鱼体受伤被病菌侵入引起。病鱼体表局部或大部分出血,鳞片脱落,鳍茎充血,鳍条末端腐烂呈扫帚状,称为“蛀鳍”。

防治方法:用含量为8%的溴氯海因,水深1m时,每667m2的水面用120~150g,每天1次,连用2~3d;用含量为12%的强效碘(聚维酮碘),水深1m时,每667m2的水面用200~250g,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用2~3d。

4.2肠炎病

患病的鱼一般有红斑,且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轻挤压腹部有黄色黏液从肛门流出。解剖可见肠壁充血发炎,肠道内无食物,只有淡黄色黏液,内壁腐烂。

防治方法:大蒜素拌饵口服,剂量为36~60mg/kg体质量(即1.2~2.0g/kg饲料),每日1次,连用3~5d;用溴氯海因0.3mg/L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同时在饲料中添加大蒜素或氟苯尼考及免疫多糖进行内服,连续投喂5d。

4.3细菌性烂鳃病

病鱼离群独游,体色发黑,鳃上粘液增多,鳃丝腐烂带泥,严重时鳃丝末端软骨外露,鳃盖内侧表皮充血,中央表皮常腐蚀成一个圆形透顶小区,俗称“开天窗”,鳃组织腐烂,出现呼吸困难而死亡。

防治方法:可内服与外用相结合。外用氯制剂消毒,内服含量为10%的肠炎烂鳃灵(盐酸沙拉沙星),每3~5g/kg饲料,每日2次,连用5d。病情严重时可以适当加量,或再用一个疗程。

4.4竖鳞病

该病是水质污浊、鱼体受伤后被细菌感染引起鳞囊内积聚液体导致鳞片竖立的一种疾病,死亡率极高。病鱼鳞片竖立,体表粗糙,竖起的鳞片像松球似向外张开。用手按压有液体从鳞下喷出,鳞片随之脱落。

防治方法:用含量为6.6%二氧化氯,水深1m时,每667m2的水面用80~100g,用水稀释后全池泼洒,连用3d。

4.5水霉病

鱼体病变部位初期呈圆形,后期则呈不规则的斑块,感染部位菌丝大量繁殖生成灰白色棉絮状覆盖物。于伤口的细胞组织缠绕粘附,使组织发炎或溃烂。一般感染面积超过鱼体表面1/4时引起病鱼死亡。镜检可见水霉菌菌丝。

防治方法:水深1m,每667m2的水面用水霉净本品100ml,用水稀释后全池均匀泼洒。每日1次,连用3d;亚甲基蓝化水后全池泼洒,使池水中的亚甲基蓝浓度达到2~3mg/L,3~4d后再洒1次。

4.6车轮虫病

因该虫多寄生于鱼体表和鳃上,外观鱼体发黑、消瘦、离群独游。无其他明显特征。一般要经过镜检才能确定。

治疗方法:鱼种放养前用3%~5%食盐溶液浸洗10~20min;治疗可用0.7mg/L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泼洒。

4.7斜管虫病

病原体为鲤斜管虫,寄生在淡水鱼的鳃及皮肤上。鳃上粘液增多,体瘦且发黑,浮于池边下风处。在水质差、面积小的池塘较易发生。

治疗方法:可采用0.3~0.5mg/L硫酸铜及高锰酸钾合剂(5∶2)或单用0.7mg/L硫酸铜溶液进行全池泼洒。

4.8小瓜虫

病原体为小瓜虫。病鱼皮肤或鳍瓣上布满了小点状白泡,肉眼可见,故又叫“白点病”,鳍条裂开,表皮糜烂黏液明显增多,与虫体混在一起,似有一层薄膜。游动迟钝,漂浮于水面,鱼体和其他物体不断摩擦,或跳出水面不久即成批死亡。

治疗方法:用2~3mg/L的亚甲基蓝全池泼洒,每隔2d泼1次,连泼3次;水深1m时,每667m2的水面用辣椒粉500g、生姜干片100g煎成25kg药水,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泼3d。

4.9锚头鳋

病鱼通常食欲减退、身体瘦弱、行动缓慢。大量寄生时肉眼可见,像在鱼体上插入小针,故又叫“针虫病”。

治疗方法:90%晶体敌百虫0.5~0.7mg/L浓度全池泼洒,每隔5d用药1次,连用3次,水质较廋,透明度高于30cm时,按低限剂量使用,苗种按低限剂量减半;虾、蟹、无鳞鱼、淡水白鲳等禁用;每667m2的水面用新鲜松树枝叶15~30kg,扎成5~6捆,放在鱼池四周或食台附近的水中。

5结束语

总之,鱼类疾病预防是水产养殖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和一个环节,是提升水产养殖产量、养殖安全性以及经济收益的重要保障。从多年的实践经验中可以发现,必须坚持预防为主,控制与消灭疾病原,开展健康养殖,借助生物预防和免疫预防等综合性措施,降低或规避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孙红岩,刘文青,赵宝华.鱼类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检测及其防控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17,12(5):90-94.

[2]罗土炎,罗钦,涂杰峰,等.澳洲龙纹斑养殖过程中主要疾病诊断及其防治[J].福建农业学报,2015,10(6):562-566.

[3]马悦,张元兴,雷霁霖.疫苗: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业向工业化转型的重要支撑[J].中国工程科学,2018,21(9):4-9.

[4]靖凯霖,徐永平,李媛,等.卵黄抗体在水产养殖病害防治及水产品保鲜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水产科学,2016,13(2):185-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