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联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04
/ 2

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联性研究

覃裕

南宁中桂水土保持科技有限公司 广西南宁 530000

摘要:今年来,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越来越强,随着生态环境工作深入开展,水土保持的生态环境监测已经为我国水土保持提供了大量数据,为植树造林、护坡、种草以及国家相应环保政策提供依据。本文主要探讨水土流失因子、水土流失状况、水土流失危害、水土保持措施及效益四方面监测方法,从微观到宏观,从危害表现到保持策略,希望为相关工作提供帮助。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关联性

引言

水土保持是针对由于自然原因或人类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现象所进行的预防或治理活动。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生态环境改善可以促进水土保持,水土保持又是生态环境改善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类活动日益频繁,其活动范围也逐渐扩大。人类行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日益严重,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正如习主席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口号,国家目前已经大力投资了许多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和项目。在众多生态环境建设项目中,水土保持工作是一个必须把握的重要领域,其在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水土保持是通过原生态资源及科学合理的技术,对人为破坏导致水土流失问题实施防止和整顿的应对措施。导致水土流失有多重因素,依照诱发因素的不同,整顿的措施应多元化。生态环境是人类、自然生物共同构成的、互相影响的总能量。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经济进步发展的有利保障,而水与泥土是生态环境的重要构成部分,与此同时,人类的生产生活与水和土壤密不可分。伴随人们生产生活逐步发展,水土资源被肆意破坏、索求,诱发水土流失问题日益加重。水土流失问题会直观影响地面的整体结构,导致土壤再生能力降低,致使土地出现沙漠化及硬化,增加了干旱、半干旱等灾害的出现概率,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同时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衡,众多地区的地质结构极其不稳定,部分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较严重,影响自然生态环境的平稳发展。从整体而言,水土保持是构建生态环境的必要条件,是改善生态环境的根本。

2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联性研究

2.1与生态发展相结合

近年来,由于对森林植被的滥砍滥伐,导致水土流失呈现增长趋势,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平衡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所以,为了能够从根源上解决水土流失问题,需要进行植树造林工程,通过植物生长来促进生态平衡的恢复,同时利用植物的根系生产起到固定土壤和涵养水源的作用。因此,在实现水土保持的基础上进行生态环境的修复建设工程,可以采用大规模植树造林的方式,在固定土壤、保持水土资源的同时,还能够促进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发展。另外,生态环境的修复,对我国的农业发展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能够保障农业的稳定发展。

2.2加大投入力度

现阶段,我国各个地区的发展程度不同,很多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没有得到重视,缺乏水土保持的意识,出现恶性循环现象,水土流失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治理,造成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无法有效处理。因此,国家和相关政府部门要在政策上予以充分的支持,要先给予水土保持相关工作足够的资金,充分落实和实施相关政策,对不同地域要有针对性的处理方案,提升自然生态环境的恢复能力,而且要与人工治理相融合,充分落实水土保持工作。对于部分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要利用实行绿化环境的活动,发展生态环境产业化形式,有效拓展水土保持工作。同时,要利用合理、完善的策划设计,根据当下具体需求及标准予以协作调整。而且,要对水土保持的相关工作者强化教育培训,全面提升综合素质,陆续补充新内容、新知识,设立研发专项组,落实并发展水土保持工作。

2.3水土保持工程中的林业建设

从概念来看,水土保持工作与林业建设两者的所指不同,但是,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水土保持工作将推动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同时,水土保持工作与林业建设都是进行地球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的有效方式,水土保持工作是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前提条件,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互惠互利、相辅相成的关系。全国各地的林业建设可以针对水土流失问题起到预防和控制的作用,这是因为林业发展的主要措施为选择合适的土地,增加以植被为主的森林,森林中的林木会起到阻断雨水冲刷土地、减少地面径流的作用。与此同时,森林中的林木具有较为庞大且复杂的根系,它们在土壤环境中形成脉状网络,通过增加土壤的孔隙度来增大雨水渗入地下的含量,提高地表的保水性,进一步稳固土地,阻碍地表径流的冲刷,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功能。最后,林业建设可增加森林树木的覆盖率,枝叶可降低实际的风力风速,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

2.4结合科学技术提高治理能力

人类要发展,水土破坏是不可避免的,必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治理能力。所以,有关部门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国外优秀的管理经验,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水土保持方案如大面积被开垦的地区要退耕还林,水资源紧缺的地区采取小流域治理等。同时地方政府也要积极欢迎科研人员到当地做研究,根据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更加了解自己脚下的土地,从而可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水土保持措施。工作人员的水平对治理能力起到关键因素,因此还要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掌握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并引进新时代的人才,给水土保持工程注入新鲜血液,不断扩大人才队伍。

2.5水土保持工程与水资源保护

我国虽保有一定水资源(28万亿m3),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82%的地表水和70%的地下水资源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但是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的水资源拥有量仅占全国总体水资源的18%。根据统计可知,我国干旱缺水的地区分布于我国20多个省(市),同时,这20多个省(市)又是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如西北的黄土高原总面积64万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2/3;东北黑土岗区的总面积为100万km2,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近1/2。建设水土保持工程,不仅可以有效拦蓄泥沙和径流,还能有效控制各个地区在集中降水时期洪峰的水流量,大大减少径流中的泥沙含量。在水土保持工中,主要措施包括拦蓄型和滞蓄型。通过布设拦蓄型的水土保持措施,可以对地表径流携带的泥沙进行有效的拦蓄,使该区域的水流失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实现改善水环境的目标。采取滞蓄型的水土保持措施的工作原理为采用科学手段改善土壤条件,促进该地土地的渗水性和蓄水能力。然而,进行水土保持工作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水资源产生消极的影响。这是因为,水土保持工程要求对水土保持区域的下垫面的情况进行一定的改造与改变,此种改变可能会影响该区域内的水循环过程。如果,在水土保持过程中采取拦洪蓄水的措施,虽然可以大大提高水土保持效果,但是该工程会减少区域内的地表径流。另外,在某些区域内如果采用种植人工林木的方式进行水土保持工作,该地区在森林覆盖率提高的同时,森林蒸腾量会增加,由此土地将变得更加干燥,这通常会直接导致地下水径流量显著减少。因此,如果水土保持措施如缺乏合理性,在对水资源和水环境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进行了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的现状分析,论述了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联。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保护二者紧密相关、相互依存、互为因果。

参考文献

[1]吕文新.新疆天山北坡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探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34):3946.

[2]姚文艺.新时代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发展机遇与科学定位[J].人民黄河2019,41(12):1-7.DOI:10.3969/j.issn.1000-1379.2019.12.001.

[3]刘凯.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发展与水土保持作用的关系及对策[J].农家科技(上旬刊),2019(12):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