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合并肾病综合征误诊痛风一例报告

/ 2

丹毒合并肾病综合征误诊痛风一例报告

刘艳,高华,任虹蓉

武警山东总队医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关键词]丹毒;误诊;痛风;合并症;肾病综合征

1 病历资料

男,28岁,因“畏寒、高热4天,左股内侧红肿疼痛、行走困难1天”以“痛风性关节炎”收住我院关节科,后完善检查转入我肾内科。患者自述4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畏寒、高热,体温38.5~39.2℃,伴头痛、乏力等不适,自服“布洛芬、板蓝根、清开灵”等药物治疗,效果欠佳。1d前左下肢股内侧红肿疼痛明显,出现大片水肿性红斑,且逐渐加重,行走困难,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追问病史无特殊。入院查体:T39.1℃,P90/min,R21次/min,BP150/90mmHg,急性高热病容,体型肥胖,身高175cm,体重90kg,眼睑及颜面部水肿,腹部略膨隆,移动性浊音阳性。左侧腹股沟区可触及数个黄豆粒大小肿大淋巴结,质中,压痛明显。左股内侧皮肤可见大片状玫瑰色红肿,皮温升高,有烧灼感,压痛明显,与周围正常皮肤分界清楚,表面有小水泡,少许鳞屑。左膝关节无明显肿胀,无压痛,屈伸活动可,双侧小腿重度凹陷性水肿,双踝关节及足背部肿胀,局部压痛,双踝屈伸活动部分受限。远端血运及感觉未见明显异常。化验检查:血常规:WBC24.69×109/L,中性粒细胞21.58×109/L,肌红蛋白163×109/L,血小板309×109/L,C-反应蛋白198.63mg/l;血沉:115mm/h;肾功能:尿素4.6mmol/l,肌酐90.9umol/l,尿酸552umol/l;肝功系列:前白蛋白23mg/l,总蛋白33.8 mg/l,白蛋白15.4mg/l,球蛋白18.4mg/l;总胆固醇14.49mmol/l,甘油三酯1.76 mmol/l,脂蛋白a(LPa)1108 mg/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9.58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2.59mmol/l;尿常规:尿蛋白(PRO)3+,隐血2+,白细胞35.30/UL,红细胞18.70/UL,上皮细胞110.50/UL。风湿免疫性指标:阴性。24小时尿蛋白定量7.8g。初步诊断:1、丹毒2、肾病综合征。抬高患肢,外用3%硼酸溶液湿敷,静脉滴注磺苄西林钠4g, 每日两次,辅以“七叶皂苷钠、丹红、低分子肝素钙、速尿、小苏打、别瞟醇”等药物行活血、抗凝、消肿、降尿酸治疗,入院后3天体温逐渐降至正常,患处疼痛减轻,红肿消退,水泡逐渐收敛、消退。肾脏活检病理: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基质轻度增生,毛细血管袢开放,基底膜轻度增厚,未见明显钉突形成,壁层上皮细胞无增生,未见新月体形成,符合I期膜性肾病。半月后复查尿蛋白(PRO)2+,24小时尿蛋白定量1.2g,尿酸382umol/l。左侧股内侧皮肤无明显异常,好转后出院。

2 讨论

丹毒,中医俗称“流火”,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引起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致病菌以ß-溶血性链球菌为主,好发于下肢和面部,蔓延迅速,很少有组织坏死或化脓,起病急,常有头痛、畏寒、高热等全身症状、患处呈红色或玫瑰红色,烧灼样痛,边界清楚,稍高于皮肤,有时伴小水泡形成,形态不规则,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压可褪色,炎症向四周扩散,中心部逐渐褪色呈棕黄色,有落屑。区域淋巴结肿大,伴疼痛及压痛1]

本例初次就诊时疼痛症状较明显,血尿酸偏高,怀疑为痛风性关节炎,加之接诊医生查体不细致,未及时复查血浆蛋白、尿常规等指标,导致了初诊失误。痛风是由单钠尿酸盐(MSU)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急性发作期仅见受累关节周围非对称性软组织肿胀,反复发作的间歇期可出现一些不典型的放射学改变2]。一般中老年男性肥胖者多见,目前有年轻化趋势。突然反复发作的单个趾趾、跗趾、踝等关节红肿剧痛,可自行缓解或间歇期无症状者,应考虑痛风性关节炎可能。丹毒诱发关节周围软组织红肿,畏寒和发热等全身症状突出,但关节疼痛往往不如痛风显著,周围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血尿酸一般正常3]

肾病综合症(NS)可由多种病因引起,以肾小球基膜通透性增加,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高脂血症,即所谓的“三高一低”,及其他代谢紊乱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症候群4]。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遗传性三大类。除血浆白蛋白减少外,血浆的某些免疫球蛋白(如IgG)和补体成分、抗凝及纤溶因子、金属结合蛋白及内分泌结合蛋白也可减少,尤其是大量蛋白尿,肾小球病理损伤严重和非选择性蛋白尿时更为显著。患者易发生感染、高凝、微量元素缺乏、内分泌紊乱和免疫功能低下等并发症。诊断标准:1、尿蛋白3.5g/d;2、血浆白蛋白低于35 g/l;3、水肿;4、高脂血症。其中1、2两项为诊断所必须。确诊NS,最好进行肾活检,做出病理诊断。

丹毒发生与机体免疫力降低有关,营养不良、丙种球蛋白缺陷以及肾性水肿,皆为本病的促发因素。丹毒合并肾病综合征较少见,感染诱发的肾病综合征,还是患者发病前即有肾病综合征,因病史不清,无法确诊,但是控制感染后患者肾病综合征明显好转,提示两者存在相关关系。此患者青年男性,肥胖,血尿酸偏高,全身症状明显,以左下肢股内侧红肿疼痛明显,关节疼痛症状相对较轻,无明显下肢小关节疼痛不适,伴有丹毒特发性皮肤改变,不符合痛风急性发作症状。本例提示遇到类似情况时应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查体,及时查找原因,以减少误诊误治。同时丹毒治疗,注意卧床休息,发生下肢者抬高下肢,给予大剂量青霉素类药物静滴或肌注,直到局部病变消失后,仍应继续应用5-7天,不能过早停用,防止复发

5]

【参考文献】

[1]邵跃斌.分型辨治抗生素药后证80例[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4):534-535.

[2]李明亮,孙艳,刘忠岐,等.痛风性关节炎 40 例影像学表现[J].中国临床研究,2011,24(11):1031-1032.

[3]李志晓.痛风性关节炎诊断[J].中国实用医刊,2009,36 (10):17-18.

[4]支艳,张文龙.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0,25(1):97-98.

[5]罗宏宾,王友力,陶茂灿,等.中药内服外敷治疗下肢丹毒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2,44(10):47.

作者简介:刘艳(1975~),女,山东寿光人,主治医师,医学硕士,目前主要从事肾脏疾病及血液净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