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学科 渗透劳动教育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03
/ 2

关于语文学科 渗透劳动教育的思考  

王忠纪

贵州省道真自治县民族中学 贵州省遵义市 563500

摘要: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阐述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有用人才”“时代新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具备劳动的素质,能够弘扬劳动精神、崇尚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重视劳动,强调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主张。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劳动素质,对学生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意义深远。劳动教育应当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们的教育部门对于劳动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劳动教育始终是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究其原因,不外乎两条:一是错误的思想导向。“分数论”“升学论”依然在相当范围内左右着教育;一是措施不力,执行不彻底,教育形式单一。 

关键词:语文教学 劳动教育 渗透 

学科劳动教育,不是劳动技能的训练,也不是劳动实践活动,而是在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过程中去体悟“劳动”。可以欣赏劳动过程或劳动产品的美、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体会劳动情感、理解劳动精神、尊重劳动者及劳动成果。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可以生动活泼的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中,尤其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学科,更具有渗透劳动教育的优越性。本文试就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劳动教育谈几点看法。   

一、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背景分析

 1、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教育发展需要。习总书记在系列讲话中多次阐述了“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学校的任务绝不是单纯培养未来的大学生,而是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考取大学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学生毕业后要走向社会,成为劳动大军的一员。如果学校不重视劳技教育,学生劳动素质差,这要给社会造成很大的损失。由此可见,利用语文课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是多么的重要。   

2、语文学科的性质所决定。重视劳动,强调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主张。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劳动推动社会历史进步,是人作为人之最本质最显著的特征。语文学科因其“人文性”特征,就决定了它担负着育人的任务。语文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语文方面知识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道德品质、世界观和人生观等方面的教育,劳动教育当然也包含其中。因此,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   

3、初中学生思想现状的需要。在“分数论”和“升学论”的背景下,受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影响,学生的头脑中严重地存在着厌恶劳动,瞧不起劳动人民的思想,就连普通农家子女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形势下,全面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学生思想上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学会劳动,是我们语文教育者的时代任务。   

二、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劳动教育的一般途径 

1、深挖教材,培养劳动意识。虽然劳动教育可能不是作品要表达的重点或主题,但是这些作品却提供了劳动教育的契机。部编教材对学生有着高度的人文关怀,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深入教材,从文本中去发掘作品人物的劳动观念、劳动思想、劳动技能和劳动品质。 

首先,教材中不乏歌颂劳动人民崇高品质的作品。这类文章以“小人物,大品质”的形式对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勤劳勇敢等高贵品质进行了讴歌,这对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有着重要作用。例如《背影》里的“父亲”,《老王》里的“老王”,《小巷深处》中的“英姨”,这些人物身上,无不闪烁着传统美德和人性的光辉。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让他们认识到劳动人民是品德高尚的人,是可亲可敬、可歌可泣的英雄。   

其次,部编教材中编排了歌颂劳动光荣、伟大的作品。这类文章对劳动盛大的场面进行了描绘,歌颂了人类通过劳动“愚公移山”的雄伟气概。比如《台阶》有关“父亲”建造房屋的描写,《邓稼先》里的核弹研究场面,《驿路梨花》中劳动创造的“林中小屋”,劳动的光荣、伟大,劳动力量的神奇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有针对性地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献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教育,这些课文是珍贵的材料。   

第三,部编教材还编排了介绍民族民间劳动技艺的作品。这类文章通过对劳动技艺的介绍,充分地说明劳动可以创造“美”,人的价值就体现在“美”的劳动成果上。从而使学生既懂得劳动的过程就是创造美的过程,也自然地产生一种参与劳动、亲手创造美的欲望。比如《核舟记》中王叔远雕刻的精巧的核舟,《卖油翁》中老人表演酌油技艺的精彩,《苏州园林》里“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近景远景的层次”,无不闪烁着劳动创造“美”的光辉。教师绝不能停留在文章内容形式的教学上,而应在趁机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一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2、在写作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初中学生作文往往离不开写人、叙事、抒情,而社会生活中的人无一不是劳动者,通过写这些人,叙事有关的事,让学生在写作中受到作文中人物劳动精神的熏陶感染,从而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   

(1)写作赞颂劳动人民崇高品质的文章。如《最美民中人》、《玉城环卫工》、《致富带头人》等,通过写作,使学生在感情上同劳动人民产生共鸣,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2)记录劳动场面的写作训练。如《春耕》、《采茶》、《又是一年植树节》等,这些训练,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劳动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感情。   

(3)介绍带有技艺性劳动的过程。这一类文章可算是说明性的散文,如指导学生写作《制作篾鸡蛋》、《仡佬三幺台》、《高台舞狮》等文章,让他们感受到获得劳动成果的喜悦,进而传承和弘扬民族民间文化。  

3、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渗透劳动教育。

部编教材设置了“综合性学习”活动,这些活动具有极强的实践性特点,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非常便于渗透劳动教育。   

(1)讲座型。如在开展《身边的文化遗产》《天下家国》等主题活动时,可请文化局干部或者关工委干部进校园举办讲座,具体介绍道真县本地的文化遗产。让学生通过讲座了解当地文化,激发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进而付诸实践,宣传、传承和发展地方文化。

(2)参观访问型。可组织学生参观仡佬文化博物馆了解地方文化,或到农村或到工地实地体验劳动生活。学生有了自己的经历,让学生先记录下过程,再完成心得体会的撰写和交流,然后组织学生互评互改。这样既从思想上使学生受到了正确人生观的教育,又培养了学生的劳动能力。也可现场观摩劳动能手的劳动表演或展示,让学生在和谐欢乐的氛围中渗透对学生的劳动教育。

(3)动手操作型。如开展民族民间文化采风活动,可以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篾鸡蛋、傩戏面具、三幺台美食,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感受劳动人民的辛劳与伟大,同时还能培养他们良好的劳动习惯。

总之,通过语文学科教学对中学生渗透劳动教育不能急于求成,切勿追求一蹴而就,而应当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应当时刻牢记习总书记关于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精辟论述,加强辛勤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奋斗精神;加强诚实劳动教育,培养学生诚信品质;加强创造性劳动教育,提高学生创造能力。在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要推动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发挥劳动教育在人才全面发展中的重大作用,为国家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力量。

参考文献:[1]关贵林.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研究[J].学周刊,2018(22):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