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面部 CT增强扫描造影剂外渗的预防及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15
/ 2

颌面部 CT增强扫描造影剂外渗的预防及护理

郭芳 魏文萍 宁娜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摘要】目的:针对颌面部进行CT增强扫描的患者给予关于其造影剂外渗的预防及处理措施,探究其具体的应用效果,从而有效的提高整体的工作质量情况。方法:从我院自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入住的接受颌面部CT增强扫描的患者中,选择144例来作为本次实验研究的对象,按照数字随机的方式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护理方式,而研究组采用针对造影剂外渗的预防措施,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外渗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外渗发生率为2.78%(2/72),而对照组为16.67%(12/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颌面部CT增强扫描的患者造影剂外渗的预防护理措施效果显著,能够极大程度的改善患者的造影剂外渗发生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CT增强扫描;造影剂;外渗;预防;护理

在当前针对患者的检查诊断方式中,CT增强扫描的方式十分常见,患者在采用这一方式进行诊断时,需要先通过向静脉注射造影剂,然后才能够进行扫描,因为造影剂能够在扫描的过程中让患者发生病变的部位能够更加清晰,从而为其精确诊断提供一定的依据[1]。本文对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来我院入住的接受颌面部CT增强的144例患者病例进行了回顾性研究,探究颌面部CT增强扫描造影剂外渗预防及护理措施的应用效果以及相关经验的总结,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144例自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接受颌面部CT增强扫描的患者来作为本次实验研究的对象。本次参与研究的所有患者病例中,男女人数分别为92人、52人。患者们的年龄在19岁至82岁之间,且平均年龄为(47.2±16.1)岁。两组患者的年龄、例数等的对比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中,有24例患者接受了一个疗程的化疗,42例患者接受超过两个疗程的化疗,而存在18例患者曾经或者正在接受放疗。本次参与研究实验的所有相关研究人员均充分知悉本次实验参与研究的情况。

1.2方法

1.2.1诊断方法

本次参与研究的所有患者全部采用的检查诊断仪器为多层螺旋CT诊断仪,采用的造影剂注射器为高压注射器。患者在诊断检查之前应该要遵从医嘱,诊断前禁食六小时至十小时。增强扫描的检查过程中所采用的造影剂的具体组成均为非离子型造影剂,患者在进行扫描之前不用测试对碘是否过敏[2]。具体的造影剂为:欧乃派克,碘佛醇注射液,碘克沙醇注射液,碘帕醇注射液。对患者进行碘造影剂的注射时,应该保持其速度为每秒2.0ml至5.0ml,注射部位为患者的外周静脉[4]

1.2.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

研究组患者采用针对造影剂外渗的预防护理措施,以下为具体方法:首先,参与诊断检查的医护人员必须要经过专业的培训,必须要对当前扫描检查中患者的应该保持什么样的体位,具体的扫描操作方式等十分熟练。而且,医护人员还应该对自己的工作负责,提高其穿刺的水平,降低患者穿刺痛苦,并对其中的相关注意事项仔细向患者进行解释,良好的穿刺技术才能够降低整体的外渗情况。但是如果发生穿刺不成功的情况,则必须要禁止在同一部位进行二次穿刺。其次,医护人员还需要知道,造影剂注射血管的选择也十分重要,如果选择不当,则很容易会加大其外渗率,所以在对患者进行穿刺时,必须要仔细询问患者是否进行过穿刺,特别要注意放疗患者、老年患者,因为其血管与正常、年轻的血管情况不一样,可能会有硬化等问题,所以需要快速的进行注射,防治其发生固定不牢等情况。最后,相关调查研究发现[3],温度能够影响造影剂的黏度,且其黏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所以在冬天时可以适当进行加温,从而减少其造影剂的外渗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的分析计算方式对结果进行数据分析,n表示使用计数器的资料,然后用x2进行数据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检验意义。

2结果

对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组的造影剂外渗率为2.78%(2/72),而对照组为16.67%(12/72)。在两组情况的对比中,发现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在当前的诊断中,颌面部肿瘤患者必须要采用CT增强扫描来进行诊断,从而有效的判断其病变部位的血液供应情况,并对其中的血管等组织的相关关系进行获取了解。而造影剂注射的成功与否会极大程度的影响其结果,所以如何能够有效的预防造影剂的外渗十分重要。

造影剂外渗不仅会影响到患者的诊断结果,而且还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有产生不良影响。不过,除了要对造影剂外渗的情况进行预防以外,还需要对发生造影剂外渗的情况进行处理,具体如下:当患者出现了造影剂外渗情况时,医护人员应该马上停止注射,并且立即拔出针头,在彻底拔出针头之前,医护人员还需要做好外渗液体的回血工作。拔出后,用消毒面前按压住患者的穿刺部位,从而防止该部位外渗血液进而加重其部位肿胀的情况。然后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告知患者真实情况,并且嘱咐患者要按压穿刺部位15分钟至20分钟,还可以对该部位进行冷敷,防治其药物扩散,降低疼痛感

[4]

综上所述,对颌面部CT增强扫描的患者造影剂外渗的预防护理措施效果显著,能够极大程度的改善患者的造影剂外渗发生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赵法荣.影响cT增强扫描效果因素分析及解决对策[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10(1):148.

  2. 吴沛宏,卢丽霞,黄毅.螺旋cT诊断学[M].广东:广东科技出版社,2016:19.

  3. 曹翔风,李树芬.高压注射碘海醇外渗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7(8):188.

  4. 昊沛宏,卢丽霞.螺旋cT诊断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6: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