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检测技术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10
/ 2

粮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检测技术研究

张先坤

京粮(天津)粮油工业有限公司 天津

摘要:粮油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在新时期背景下,人们对于粮油安全储备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面临的粮油国际市场与储存现状也越来越严峻。国际上对粮油的储存与出口标准不断提高,新时期国际贸易竞争形势严峻,我国粮油的发展需要得到切实的关注,加强对粮油市场的监管,对粮油市场的各方面情况进行归纳与总结,促进新时期背景下粮油储存质量切实符合人们的利益与安全需求。因此,应加强新时期背景下对粮油储存及检测方法的研究,促进我国粮食经济和谐发展。

关键词:粮油食品;黄曲霉毒素;危害;预防措施

引言

食品安全问题近年来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黄曲霉毒素除了是一种剧毒物质之外,由于其极强的致癌性也被认为是迄今发现的最强的天然致癌物质。除了对食用者本体的毒害外,黄曲霉毒素还会表现为对食用者后代的毒性,即具有较强的致畸性。

1黄曲霉毒素概述

1.1黄曲霉毒素性质

黄曲霉毒素又称ATF,属于黄曲霉毒素,是粮油食品中寄生曲霉、黄曲霉产生的有毒类代谢产物。黄曲霉具有十分强烈的毒性和致癌性,是食物检测中的主要污染指标。一般黄曲霉素存在于动植物、土壤中,尤其是坚果类食品,如花生、核桃,同时在奶制品、食用油、玉米等食品中也存在黄曲霉毒素,这种毒素大多被消化道吸收,在肝脏中分布,代谢产物具有致突变性、毒性、致癌等多种影响。

1.2毒性及危害

几种黄曲霉毒素中,黄曲霉毒素B1(AFB1)在食品中较为常见,其毒性通常分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和致癌性3种。其中急性中毒毒性比砒霜大68倍,被认为是目前已知的霉菌中毒性最强的。食物中毒,轻者导致患者恶心、呕吐,或者出现腹胀、肝痛等症状;重者会引发癌症。它主要是通过膳食渠道,影响人体肝脏代谢功能,进一步引发急性肝炎、肝硬化等,最终导致肝癌。它也能诱使动物发生癌症,主要通过降低粮食、饲料中的营养价值,刺激家禽肠胃,从而引发炎症、小肠黏膜出血等症状,严重者进一步引发癌症。KOVÁCS等在试验中发现黄曲霉毒素可以通过影响出血败血性巴斯德氏菌进而对猪造成影响,仅感染多杀巴斯德氏菌的猪中没有观察到肉眼可见的损伤,而进食了黄曲霉毒素B1的动物则会加重出血败血性巴斯德菌引起的肺部变化,使肺部间质性水肿,肺部损伤复杂化。

2新时期背景下粮油储存及检测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城乡结合与农村城市化的不断推进,种植面积的缩小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扩大粮食储存、加强粮油的储存及检测越来越受到各方的关注,如何保证粮油的品质、提高粮油的产量成为目前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面对新时期的新挑战,需要切实提高粮油的储存及检测水平,研究粮油储存及检测的新方法技术,从而保障我国人民的食品安全。不仅市场环节会影响粮油的储存和检测,粮油的上下产业链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粮油的储存与检测。市场的恶意竞争可能导致粮油储存与检测面临一定的压力,甚至可能造成不合格粮油流入市场。因此,新时期背景下粮油储存与检测方法的创新对于保障我国市场健康发展与人民食品安全有着重要作用。

3粮油中黄曲霉毒素检测技术的具体应用

3.1免疫分析法

免疫分析法是指通过抗原和抗体结合的方式,检测粮油食品中特定的微量残留物的性质以及数量,与其他的分析方法相比,这种分析方法操作简便,且灵敏度高,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较多。

3.1.1酶联免疫吸附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指的是通过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反应使酶和待测物结合,然后加入底物;底物和酶发生显色反应时,开始测量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以便完成待测物的定量检查,此技术在检验过程中对测查者的要求相对较低,操作方便快捷,而且仪器设备也很简单,所以常常应用在粮油黄曲霉毒素的检测中。

3.1.2胶体金免疫分析法

胶体金免疫分析法是指通过胶体金标记抗体来分析粮油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这种分析方法主要是通过质控线是否出现显色反应来对试纸条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并根据试纸条显色的深浅来进行对比,从而确定黄曲霉毒素的性质以及含量的一种检测方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法相比,这种判断毒素量以及性质的准确性稍差,多用于快速检测黄曲霉毒素。

3.1.3放射免疫分析技术

放射免疫分析技术通过标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标准物,之后在粮油样本中,加入一定量的特异性抗体,使其与待测物反应。此类检验办法非常容易发生污染,并且检测成本相对较高,抑制了在粮油黄曲霉毒素中检验中的应用。

3.2电子鼻法

电子鼻是一种电子感官仪,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检测技术,由两大系统组成,传感系统和自动化识别系统。它将神经、生理、材料、物理、数学等方面的理论运用到一起,能够快速的识别复杂气味和气体,建立气味的数学模型,通过模型可以迅速检测出霉变食物的特殊气味。沈飞等[10]利用此法检测糙米中的黄曲霉毒素的污染。该法是一种间接检测黄曲霉毒素的方法,即不直接检测黄曲霉毒素,而是检测糙米受黄曲霉毒素污染后一些挥发性物质的改变,比如烷烃、酮、醛、芳香烃类物质,通过检测这些物质的变化,利用对特征性气味的感知,不同气味对传感器响应值的差异,建立偏最小二乘分析(PLS-DA)等数学方法。结果显示电子鼻信号与黄曲霉毒素有紧密相关性,并且对AFB1的检测准确度最高。

3.3薄层色谱法

薄层色谱法是指对样品进行提取、浓缩以及薄层分离后,将其放置在紫外光下进行观察,并检测分离出物质的荧光特性,从而对黄曲霉毒素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该法操作简单,成本较低,是早期粮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检测的常用方法,但由于其所用试剂多为有毒有害的有机试剂,严重危害操作人员健康,且准确性和灵敏度较低,其在黄曲霉毒素的检测中的应用逐渐减少。

3.4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TRFIA)也是近来新兴的一种检测方法,灵敏度与放射免疫分析法相比,要高3个数量级,检测限可达超微量。原理与酶联免疫法基本相似,不同于酶联免疫法使用酶为标记物,TRFIA法是将稀土元素(Eu3+等)作为荧光标记物,稀土元素的荧光波长与激发波长产生的明显差异能够进一步提高实验的精准度。高秀洁等利用自制的黄曲霉毒素TRFIA试纸条和相应的时间分辨荧光速测仪检测了花生、稻米、植物油中的黄曲霉毒素,结果显示3种农产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限均为0.3μg/kg,线性范围分别为0.8~25μg/kg、0.8~15μg/kg、0.8~30μg/kg。标准偏差分别为0.024、0.039、0.021,回收率为81.0%~113.0%。

结束语

要提高粮油的储存与检测水平,需要关注新时期粮油的储存及检测方法,实行科学准确的储存及检测方法,保障粮油的食用质量,切实提高相关部门对粮油的检测力度,加大对粮油储存及检测技术的研发,完善相关的监督法律体系,促进我国粮油市场的和谐发展,保证新时期下我国人民的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王善钰.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检测措施分析[J].食品安全导刊,2019(09):157.

[2]巩桂花,徐淑芝,于淼,王俊国.粮食储藏过程中黄曲霉毒素检测与去除研究进展[J].粮食与油脂,2019,32(03):6-8.

[3]翟雪华.粮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现代食品,2019(01):120-121.

[4]张春梅.对粮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的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8,9(02):74-75.

[5]翟颖.粮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措施分析[J].食品安全导刊,2017(3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