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的实践困境及路径探究 ——基于对河北石家庄 A 村的调研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25
/ 2

精准扶贫的实践困境及路径探究 ——基于对河北石家庄 A 村的调研

张秀霞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自下半年开始,国务院扶贫办将组织对全国所有脱贫扶贫工作开展普查,这也是对精准扶贫落实情况的最终考核。通过对河北省石家庄市A村1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实地走访,发现精准施策是贫困户实现脱贫的关键要素,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精准识别不准确、就业帮扶力度小、产业扶贫不完善等问题。

关键词:精准扶贫;产业帮扶;社保兜底;因户施策

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准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1]为深入了解脱贫攻坚过程中精准施策情况,笔者2019年底两次前往河北省石家庄市A村进行专题调研。

精准扶贫调研概述

(一)调研对象基本情况   A村位于太行山区,距离县城十二公里,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耕地面积有限,村民收入以外出务工为主。其所属县为国家级贫困县,2019年5月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退出贫困县序列。A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户282人,由市法院对口帮扶。

(二)精准扶贫成效   A村已于2017年实现整村脱贫,2019年底建档立卡户实现全部脱贫。

1、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目前A村主要街道及乡间作业路基本实现路面硬化,农村电网升级和安全饮水实现全覆盖。开展“厕所革命”,安装太阳能路灯,有效改善村民生活环境,提升生活质量。

2、产业发展亮点纷呈。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及传统产业优势,因地制宜发展野菜、核桃、大枣种植等产业,如成立野菜生产合作社和核桃仁加工微工厂。

3、政策保障落实到位。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实现建档立卡户全覆盖,危房改造8户,发放金融扶贫小额贷款9户,对无劳动能力贫困户实行社保兜底。

二、精准扶贫政策推进路径

(一)注重基层党组织建设,夯实基层“战斗堡垒”

A村党支部将脱贫攻坚的重心放在找“贫”根、寻“困”源上,讲求工作痕迹化、档案规范化,完善和规范村级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通过建立微信群,加强干部、党员、群众三级协调联动,夯实工作基础,确保脱贫攻坚工作做到哪里,党组织的工作就延伸到哪里,党的建设和脱贫攻坚工作真正做到“无缝对接”。

打造全维帮扶体系,构建社会化扶贫格局

一是“走亲”帮扶,结对入户。市法院按照“一对一”原则实现帮扶全覆盖,并建立了定期走访、随时联系的帮扶制度,并结合致贫原因精准施策。二是社会帮扶,凝聚合力。联络社会力量参与帮扶,以点带面开创扶贫工作新局面,如联系市区酒店与野菜合作社订立合作协议,解决野菜种植销路问题。三是产业帮扶,精准施策。引进核桃仁初加工项目,政府出资群众分红,所有建档立卡户实现全覆盖。

完善贫困户扶贫档案,夯实脱贫攻坚基础

一是对贫困户信息,实施动态管理。A村所有扶贫户档和村档均由驻村工作组统一保存,根据工作进展进行完善更新,对上级职能部门下发的各类数据进行实地走访核实,维护扶贫系统。二是定期走访,实地解决问题。驻村工作组坚持每月到未脱贫贫困户家中走访一次,每两个月到脱贫贫困户家中走访一次,进行扶贫政策宣讲,认真倾听贫困群众诉求,深挖致贫根源,对贫困户逐一制定帮扶计划,真正做到真扶贫、扶真贫。

三、精准扶贫实践困境

(一)精准扶贫政策宣传不到位

贫困发生率高的地区多位于资源贫乏、交通不畅、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区域,受现实条件的限制,群众对扶贫政策的认知程度也普遍偏低。在调查人群中,很少有人能够完整说出自己作为贫困户享受哪些扶贫政策,在历年的考核、评估前多为临时对入户群众进行扶贫政策辅导,实际效果收效甚微。虽然在证册包中放置了扶贫政策明白纸、连心卡,但出于安全性需要所有档案均由驻村工作队保存。同时,发现驻村工作组对贫困户分类人群底数不清,扶贫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的问题较为突出。[2]

(二)贫困户认定精准度有待提高

收入水平是贫困户识别和退出的重要指标之一,河北省公布的2019年脱贫收入指标为人均年纯收入不低于3600元。基层干部入户询问贫困户家里收入多少时,得到的回答大部分是“家里没什么收入”,作此回答不排除想多争取政策帮扶的想法,但也给贫困户的识别、退出工作产生了妨碍,这就容易导致在进行指标脱贫时对收入水平“自由裁量”。

(三)过度依靠政策帮扶,产业结构不够多元

通过梳理A村享受的扶贫政策和帮扶措施不难发现,政策帮扶所占比重较大,缺乏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项目。A村目前既没有优势新型产业,也没有规模化传统产业,贫困户依靠政策单一、规模较小、经营粗放的传统种植、养殖产业和务工收入,自身发展举步维艰,难以脱贫致富。虽有两项资产收益分红项目,但产业项目实力有限,不能在所有覆盖的贫困村建立扶贫车间化解农村剩余劳动力,资产分红变成另一种形式的政府发钱。

四、精准扶贫完善对策

(一)开展技能培训,提供发展机会

推行教育扶贫,扶贫扶志、扶贫扶智,让贫困地区的适龄儿童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培训职业讲师,深入农村基层开展扶志教育,帮助贫困群众摆脱思想贫困、树立主体意识。政府出资组织有劳动能力但未就业贫困人口开展实用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以参与式扶贫代替保姆式扶贫,并联系相关企业解决就业问题,以发展产业和就业代替“保姆式”扶贫,通过参与培养发展项目、生产技术、资金管理、适应市场等能力,从而实现“授之以渔”。

(二)创新宣传方式,提高政策普及程度

在扶贫工作中强调要扶真贫、真扶贫,同时也要让贫困群众知道自己是真脱贫,这就需要在政策宣讲上下功夫。很多贫困户实际上已经达到了脱贫标准,但是自己算不清脱贫各项指标的“糊涂账”,所以即便在签字确认退出贫困人口时也做不到应知应懂。村民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来自基层干部的政策宣讲,但此类宣传方式属于粗放式的,反复登门宣讲不仅增加基层工作负担,也给贫困群众生活产生困扰。把传统政策宣传方式与现代信息渠道相结合,通过基层党支部、帮扶责任人、驻村工作队、电视媒体等传统途径营造浓厚扶贫氛围,同时通过短信、微信平台、互联网等媒介及时发布新的扶贫政策和扶贫动态。此外,还要做到政策宣传精准,确保符合政策条件的村民对相关扶贫项目及政策优惠知情,并有针对性地指导贫困户选择合适的扶持政策进行创收。

(三)优化产业项目,推动集体经济发展

产业扶贫是帮助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精准脱贫的突破口,是确保贫困户精准脱贫的重要途径,也是确保贫困户脱贫不返贫的最有效方法。A村虽然做到了因地制宜发展果树、核桃种植,但没有形成规模化、集约化连片开发。以农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等要素有效利用为纽带,通过合理有度的“输血”帮扶,引导村民提升“造血”功能,激活群众发展内生动力。[3]鼓励村民成立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将扶贫资金以村集体的名义注入农民合作社,折股量化到村,分红收益到户。同时,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利用生态资源条件,把经济发展、旅游扶贫和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开发独特生态产品,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让贫困地区的村民成为生态产品的供给者。

参考文献:

[1]沈承放,莫达隆.精准扶贫形势下农村贫困户脱贫现状调查研究[J].当代经济,2020(01):121-125.

[2]贾海薇,张雯闻,黎荷妹.扶贫政策的实践与精准扶贫的实施:现状与困境——基于广东省中央苏区县的调查[J].南方农村,2020,36(01):44-49.

[3]王晓婷.精准扶贫的实践困境及解决措施——基于对中部某省两个贫困村的实际调查[J].山西农经,2020(06):53-54.

5ecb6fea367b8_html_57eb4da3ad53ef71.gif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