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之文化意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22
/ 2

“楼”之文化意蕴

苏 畅

天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天津 300000

【摘要】楼,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多层建筑物,其文化韵味不同于现在。现在人们常说的“楼”更多指的是多层或高层建筑物,住宅、商场、办公楼等,均可称为“楼”。

【关键词】楼;文化;

一、的基本内涵

中国远古时期楼是建在高台之上的狭窄而高的中空建筑,有较高的台基。在建筑样式上表现为单层房屋的竖向叠加,同房屋建筑相比具有高而狭窄的特征,是中间空敞的木构建筑,有“重层曰楼”之说。《尔雅·释宫》写道:“四方而高曰台,陕而修曲曰楼。”郭璞注:“修,长也。陕,狭。”宋邢疏:“此明寝庙楼台之制也。四方而高者名台。修,长也。凡台上有屋,陕长而屈曲者曰楼。”可见,在台上建狭长而屈曲之屋,即可称为楼,但此“楼”并不一定是多层的。由此可说明,楼是高台建筑的一种形式。楼的位置在明代大多位于厅堂之后,在园林中一般用作卧室、书房或用来观赏风景。由于楼高,也常常成为园中的一景,尤其在临水背山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二、“楼”文化意蕴研究分析

先秦时期的楼已突破了家庭居住活动的使用功能,根据“凡守围城之法:城厚以高。壕池深以广。楼撕修”可以推断,楼作为军事用途在春秋时期已十分普遍,《墨子·备城门》“三十步置坐候楼,楼出于碟四尺”,《六韬·军略篇》“视城中有飞楼”等,均表明早期的楼多与军事用途有关。在地势险要、天下必争的形胜之地,修建城池必修建各种用于军事防御的楼显得至关重要,如城楼、楼观、亭楼、望楼之类,便于眺望敌情和加强防御,所以《释名》中提到:“楼谓牖户之间有射孔,楼楼然也”。射孔,指门窗上可以照射进阳光的孔格;娄娄,空疏也。楼房是二层以上建筑,门窗射进的光线更多,室内更显“娄娄然”。战国时还出现了楼居的形式。《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有“平原君家楼临民家,平原君美人居楼上”的记载。

由于建筑技术不断进步,城市人口的不断膨胀,以及当时人们的“崇高”思想,楼开始向高处扩张。直至东汉,出现了一些多层的木构楼屋,有些楼屋已达三层。东汉成书的《说文解字·木部》有云:“楼,重屋也。从木,娄声。”清段玉裁注:“重屋与复屋不同。复屋不可居,重屋可居。《考工记》之重屋谓复屋也。”清朱骏声《通训定声:“此重屋可居,别有名复屋者,不可居”。当时的”楼“的主要特点突出”高“字,必须借助阶梯才能上到上面几层。后世发掘出的某些汉代楼屋,比如汉代陶楼,高达9层,这是与汉代高台风尚有关的。

在住宅方面,比起传统的低层建筑,人们是很喜欢住在“楼”中的。公孙卿曾说过“仙人好楼居 ”,方士有言“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史记·孝武本纪》记载:汉武帝帝“乃立神明台、井干楼,度五十余丈,辇道相属焉。”《淮南子》中“今高台层榭,人之所丽也。”汉人在入夏之际可以际“可以居高楼,远眺望,登丘陵,处台榭”,这些都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居于“楼”中的热爱。在设计方面,古代的“楼”也并非没有经过有意的设计。《论衡·别通》提到过:“开户内光,坐高台之上,眇升楼台,窥四邻之廷,人之所愿也”。

提起“楼”的文化意蕴,古人还常常寄情于“楼”中。楼作为中国古建筑中多层建筑极为常见的建筑类型,往往坐落于巍峨群山环抱之出,或俯视浩瀚江湖,或立于秦宫汉苑内,或踞于市井之上。一般来讲,楼的意向都是高大壮观、华美辉煌。楼的建造除了展现古人高超的建造技术的同时。很多文人也寄情于楼中,赋予了楼文人思想和感情语言。譬如王禹俩在《黄州新建小竹楼记》中写道:“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古代的文人对楼的高大意向的追求的同时往往带有一些“欲与南山齐”的倾向。春秋时《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勾践七年》记载:“范蠡观天文……立龙飞凤翼之楼,以象天门”,秦二世的《三辅黄图·秦宫》“起云阁,欲与南山齐”。许浑的《咸阳西城门楼晚眺》中写道:“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由此可见诗人心中吸纳无穷时空于自我,包容山川大地于一楼的意识。

凡是登高者,最容易引发离愁别思,作者往往在登上高楼时易产生惆怅之感。古人们喜欢登高楼,同时又惧怕登高楼,正如欧阳修在《踏莎行》中写到的那样“楼高莫近危楼倚!”。对此,苏轼也深有体会。他曾在《沁园春》中感叹“悔上层楼.谩惹起新愁压旧愁.”与此类似的还有吴文英“莫登临,几树残烟,西北高楼.”(《高阳台》),张炎“空怀威,有斜阳出,却怕登楼”(《甘州》)等。苏轼的《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鲜明的体现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悲愤和寂寞苦闷的心境。仰望高楼,视线上移,或者居于高楼,俯瞰众生,都会使人产生茫茫天宇、超脱现实的感觉。秦观的《踏莎行·候馆梅残》中提到“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觅处”体现了苦不得志的向上求索之意。“楼”在人们的意向中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建筑物或者建筑类型,变成了抒发离愁别绪的载体,登高也是一种情怀。

三、“楼”文化意蕴意义

对于“楼”的解释,很多诗人也将其文化韵味融入到羁旅乡愁的作品中,比如杜甫的《夜宿西阁晓呈元二十一曹长》“城暗更筹急,楼高雨夜微”是写游子思乡;他的《暮登四安寺钟楼寄裴十迪》“暮倚高楼对雪峰,僧来不语自鸣钟”是写羁怀旅人……

“天下郡国非有山水瑰异者不为胜,山水非有楼观登临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成著。”(《求记书》)这句话是藤子京邀请范仲淹为新修的岳阳楼作记时所言,这也许可以看作是古代知识分子对“楼”无比热爱的原因。

参考文献 [1]郑志强.范仲淹《岳阳楼记》“忧乐”思想与艺术新论[J].江西社会科学. 2010(11) [2]葛承雍.历史文化名楼肩负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景观功能[J].中国文化遗产,2012(03) [3]周文斌.楼宇建筑智能化专业文化建设与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