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现象学的执行者斯蒂文 ·霍尔——谈建筑现象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20
/ 2

建筑现象学的执行者斯蒂文 ·霍尔——谈建筑现象学

吴玥

沈阳建筑大学   辽宁沈阳   110000

摘要:斯蒂文·霍尔,第一代国际建筑大师中的代表人物之一,现今备受国际建筑界瞩目的他有一套完整的现象学哲学思想用作其建筑设计为指导。霍尔从本质来讲依旧信奉着现代主义思想,但他冲破了已有学说的限制,他的设计既不是现代主义,更不是颓废主义。霍尔的建筑被称为当代建筑现象学的最充分体现,可以说他是当代建筑现象学的执行者。本文通过对斯蒂文·霍尔的创作背景、设计理论和代表作品的解读,对建筑现象学进行浅析,并对建筑哲学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进行体会。

关键词:建筑现象学;斯蒂文·霍尔;建筑哲学;建筑设计;

一、缘起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始于19世纪末,于1920年代成熟,并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统治了世界主流建筑风格。从60年代~70年代起,人们开始厌倦了现代主义千篇一律的面目,现代主义阵营产生了分裂,现代主义的建筑观点和风格遭到了人们的怀疑和批评,“后现代主义”应运而生。在建筑师和大众厌烦了现代建筑的简化法之时,斯蒂文霍尔的作品在千篇一律的庸俗品中脱颖而出。他先是以美国建筑类型为研究基础,依此建立了类型学建筑观点,并在类型学受制于自己的局限性时,依靠梅洛·庞帝的理论冲破了桎梏。

1、建筑学与哲学

哲学与建筑学的联系在于美学。

美学不是对美的研究,也不是对视觉美的研究,而是对人类情感的研究。美学作为一个哲学的分支, 研究的是哲学不那么"科学"的一面, 即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感知, 如何塑造或者扭曲了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建筑学是从人的“想法”开始,到建成现实世界的物质,是人类的个人想法的物化。哲学是对真理的研究,也就是说,如何在我们的主观和现实世界目标下发现真理。

当年人们开始去改变这个世界的物质条件的时候, 就是设计开始之时。与现实世界互动的过程。有些想法付诸了实践, 有些想法则发现无法改变你所处的物质环境。用黑格尔的话说, 当你发现外部空间的安排和你内心的想法达成了一致的时候, 你会感到喜悦, 换句话说, 感受到了美。许多"文艺评论家"常常将中国建筑具有对称美挂在嘴边。因为对称给人以和谐与稳定的感觉。 这种稳定感和和谐感是人对于世界长期互动的感知。 正如 Tafuri认为, 建筑是当下社会形态和意识形态的一种反应。这样的文化成为了一代又一代人成长的语境, 自然会对"对称"建筑感到美, 因为这样的建筑达到了外部世界和内心规则的统一。

2、时代洪流

二战平息,美国由于在战争期间的核心作用成为世界头号强国,物质丰富引导观念的改变。开国期的清教精神已在美国人心中日渐模糊,存在主义与消费主义的合流对美国传统精神产生冲击。在1980年代,年轻的建筑师变得活跃起来,开始质疑和挑战思想思潮,后者已成为1970年代中期后美国建筑的主流,以自我控制和优美的诗歌而闻名的史蒂文·霍尔(Steven Hall)和以材料建模实验而闻名的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成为了这一新建筑浪潮的领导者。霍尔受阿尔多·罗西影响开始研究建筑类型学,试图以类型学作为探索新建筑的钥匙,打开新理论的大门。但是事实证明这是行不通的。直到1984年,霍尔在一次游历加拿大的途中接触到了梅洛·庞蒂和知觉现象学,终于找到了拼图中缺少的一片。霍尔认为梅洛·庞蒂的理论恰好弥合了类型学的分析和综合之间的裂痕,而这次旅途也被霍尔定义为他建筑思想的一次转折点。

3、梅洛·庞蒂的弥合——《知觉现象学》

在深入了解斯蒂夫·霍尔之前,为了更容易理解他的理论体系,首先需要了解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

梅洛·庞蒂(Melo Ponty)将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转变为“感知世界”。他认为世界被分为“有形世界”和“无形世界”。这个世界反映并描述了其后的世界,“无形的世界”是最简单,原始和有生命的世界,与人类的直觉最直接相关,然后进行反思和描述。梅洛·庞蒂认为“可见的”和“不可见的”世界之间存在着可逆性,这种对“可逆性”的广泛使用体现了其哲学的“模糊性”,以此来表达主客体的对立是不存在的。从《感知现象学》一书的方法来看,梅洛·庞蒂无疑是胡塞尔现象学的最佳诠释者。合乎道理地突破了意识现象学的禁锢,触碰到了“身体”的现象学,他关注的实际上是非二元对立的身体和意识那样的身-心现象学。

三、至斯蒂夫·霍尔——《锚》

20世纪,科技和经济发生了颠覆性的革命,世界被人类高速发展的洪流冲刷产生巨变。关于“建筑本质”的辩论充满了矛盾和似是而非的论点。为了理解这些纠结的症结,建筑师们发起了一种被称为“现象学”的哲学思潮,排除了所有偏见,偏见和假设,找到了一种新的方式来洞察完整的经验现象,从而使现象不再受任何曲解。将事物的本质呈现出来。史蒂夫·霍尔(Steve Hall)成功地将现象学应用于建筑,并成为当之无愧的“现象学执行者”。建筑现象学认为,建筑的意义就是它“本身”,是通过主客体统一的建筑体验所反映出来的意义。

在经济效益趋化下,现今全球各地都充斥着毫无特色、平庸、千篇一律的作品。基于这种情况,霍尔在他的《锚》一书中阐述了他对建筑形式与场地之间关系的看法:“建筑应将相关的地方特性的线索收集整理起来,把场地具体地凝聚成一个场所,这些线索有些事具体的,有些事抽象的、有些是具体的:原有的建筑、道路、景观、河流、树木甚至嗅觉、温度、地名等等,以及与场地相关的记忆和传说。建筑需要唤醒场所中那些自在物体所包含的联系,从而使他们“锚固”在场所中。“

斯蒂文·霍尔说,“建筑思维是一种在真实现象中思考的活动,这种活动在开始时是由某个想法引发的,而想法来自场所。”要真正把握住整个场地,将建筑物锚固在特定的环境中,并与特定场所经验交融在一起。建筑不再单纯是为场所而形成的东西,也不再完全依赖于从功能角度对场地和建筑物的分析。并非仅仅是对建筑环境学所要求的物理范畴问题的解决,当建筑与场地融合为一时,从场地的第一个感觉产生的意念在原始思维基础上进行反省,或对现有地形进行重新审视,转化为创作的框架。

四、结语

通过了解建筑现象学理论的前世今生,斯蒂文·霍尔的理论的整体印象得到了补完。特别是斯蒂文·霍尔(Steven Hall)在“文脉”方面的观点令人印象深刻。所谓“文脉”并非是单纯提取元素特征——对于形式、色彩、线条,而是外在知觉的“秩序”和内在知觉的“现象”的融合。若是不顾自身内在的完整性,仅仅对形式和语汇进行操作,这样的“文脉”延续下来也只是一具空壳罢了。秩序是场所赋予建筑的本质和独特特征,让环境中的自在元素与现象融合,使人们能感受到的“经验”超越建筑的形式,这样才能使外在知觉的“秩序”和内在知觉的“现象”得到融合。对于我国现今的“文脉”建筑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五、参考文献

[1]梁雪.斯蒂文·霍尔建筑现象学思想的发展与实践[J]。世界建筑,2012,04:

[2]许光.建筑师史蒂文·霍尔[D]研究“体验架构”。

[3]沈克宁.对建筑现象学的初步探讨-从胡塞尔和梅洛·庞蒂谈起[J]。

[4]陈洁萍.一种叙事建筑-史蒂芬·霍尔研究丛书[J]。Architect.

作者简介:

吴玥(1994.6),女,汉族,籍贯:辽宁省灯塔市,沈阳建筑大学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建筑学,研究方向:舒适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