钆贝葡胺 MRI肝胆期对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诊断的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18
/ 2

钆贝葡胺 MRI肝胆期对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诊断的应用研究

连涛 黄绿叶 汪林 陈杰云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 福建 362000

摘要:目的:探讨钆贝葡胺MRI肝胆期对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我院诊断的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患者30例,均行钆贝葡胺MRI增强扫描,观察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的诊断效果。结果:30例患者均为单发,增生组织大小0.5~4.0cm,平扫低信号20例,等信号8例,略高信号2例,动态增强扫描发现26个病灶有强化反应,2个有轻度强化反应,处于门脉期或者延迟期的病灶均表现为等信号或者略高信号,2例处于延迟期的病灶发生环形假包膜(P<0.05)。结论: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患者采取钆贝葡胺MRI诊断能够明确组织大小及形态,具有积极的临床使用价值。

关键词:钆贝葡胺;MRI;肝胆期;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诊断;价值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作为一种良性病变,其发病几率仅次于海绵状血管瘤,在肝脏良性肿瘤中位居第二位[1]。该疾病在实际治疗及诊断中,病灶多为合并多发,诊断时信号不均,缺少中央瘢痕,影像学资料并无典型性特征,以至于增加临床诊断难度。钆贝葡胺是一种常见的对比剂,多用于肝脏及中枢神经系统的MRI诊断中[2]。尤其是肝脏内部占位诊断,具有极为积极的辅助效果,因此我院特对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患者采取对应的钆贝葡胺MRI诊断,效果理想,特作以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我院诊断的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患者30例,其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18~40岁,平均年龄(30.6±2.1)岁,30例患者中25例通过手术病灶组织病理学诊断确诊,另外5例经超声引导皮下肝区组织穿刺活检确诊。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纳入标准:

(1)患者家属自愿加入本次研究,并签署相应知情同意文件

(2)患者年龄18岁以上;

(3)初次入院接受诊断;

排除标准:

(1)合并肝脏其他肿瘤或者病变

(2)患者中途退出或因病情加重死亡等情况。

(3)患者合并糖尿病或高血压等慢性疾病[3]

1.2方法

1.2.1MRI诊断。本次诊断使用的是GE1.5T超声引导的MRI扫描设备,对患者病灶位置行平扫以及多时动态增强扫,设备调节为Torso 相控表面线圈,矩阵规格设定为260~320,层厚需控制在5~8mm之间,层与层之间的间距设定为1~3mm,视野设定为34~40cm[4]。操作时患者需要保持平稳的呼吸,不需要使用腹带对患者进行固定,需要增加呼吸门控。T2WI增强扫描时需使用呼吸触发脂肪抑制FSE序列,TR/TE设定为2000~5000/86~104ms,扫描时的诊断回波设定为8~16,T1WI增强扫描则需要使用2D扰相位梯度重聚成像序列以及化学位移成像序列。MRI诊断时需要注意注射时的速度,一般需要控制在1.5~3.0ml/s,钆贝葡胺的使用剂量需根据患者体重,按照0.1mmol/kg,注射完成后需观察时间,在20s时进行第一次动脉期扫描,间歇10s后,再次进行扫描,重复3次,完成后90~120min后方可进行肝胆期的扫描操作。

1.2.2图像分析:本次诊断所有患者的影像学图像分析需由2位专业诊断医师完成,依照医院实际情况,我院特邀请两位副主任医生进行影象学图像会诊。共同完成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查阅,其中涉及到患者病灶大小、形态。平扫及动态扫描的信号强度,患者病灶内部是否具备中心瘢痕、对患者的典型性特征及不典型性特征进行明确,依照自身的工作经验以及多期增强扫描数据对患者病灶的形态及信号强度进行统一定位,最终达成一致结果[5]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患者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组织大小,扫描时的信号强弱,另外记录动态增强扫描时,门脉期以及延迟期的病灶信号。

1.4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0.0软件分析。其中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0例患者均为单发,增生组织大小0.5~4.0cm,平扫低信号20例,等信号8例,略高信号2例,动态增强扫描发现26个病灶有强化反应,2个有轻度强化反应,处于门脉期或者延迟期的病灶均表现为等信号或者略高信号,2例处于延迟期的病灶发生环形假包膜(P<0.05)。

3讨论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是常见的肝脏良性病变,其发病率仅次于肝血管瘤,位于第二位。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最早是由国外研究人员于十九世纪中期发现并提出的,但是直到十九世纪末期才由国际相关机构对该类病变进行整理,归结为肝脏再生型病变的一种,命名为regenerative lesions,以此neoplasticlesion也就是腺瘤、原发性肝癌等肝脏肿瘤性疾病加以区分

[6]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这一疾病的发病机制尚处于研究状态,明确得到明确,但是多数研究显示,该疾病的发展与患者肝区内部的血管畸形、血管损伤存在密切关联性。有病理学角度出发,发现该疾病是由肝细胞组成,但是肝细胞的排列出现异常,依照内部表现可将其分为典型性的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以及不典型性的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典型性主要有异常的结节组织以及异形构造的血管、胆管等增生组织。不典型性的疾病则主要是单纯性胆管增生,并无其他异形结构增生组织[7]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是一种良性增生性病变,患者不需要进行特殊的治疗,但是该疾病的诊断却极为重要,以防止出现误诊,造成不必要的创伤性检查或者外科治疗。其中MRI诊断能够全方位识别诊断区域组织结构,具备分辨率高、多相位、多序列成像等优势,可更加理想的显示病灶的基本情况,体现病灶组织学特征。但是诊断过程中需要使用造影剂,而造影剂辅助MRI对于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诊断价值远远超过临床常规的超声诊断及CT诊断,发挥特殊的优势。

常规的磁共振造影剂是一种非特异性细胞外间隙对比剂,因效果理想,在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使用。虽然常规的磁共振造影剂能够进行动态的成像检验,清楚显示患者病灶内部的血液供给及血管分布情况,但是针对不典型性患者的病灶诊断却有一定的局限性,诊断较为困难。随着临床诊断技术的不断完善,针对肝脏特异性的对比剂比如网状内皮组织细胞特异性对比剂以及肝脏细胞特异性对比剂在MRI诊断中辅助增强扫描,能够更为理想的反应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病灶内部的病理性特征,提升诊断效果。但是网状内皮组织细胞特异性对比剂在使用和过程中可能受到病灶内部影响,到达增生组织后可能会与吞噬细胞反应,发生特异性吞噬反应。以至于减少肝脏内部对比剂水平,影响病灶内部的信号强度。而肝脏细胞特异性对比剂则会受到肝脏内部细胞特异性吞噬,降低肝脏组织信号反馈时间,以至于延长扫描时病灶发出的等信号以及高信号,患者合并中心瘢痕时显示低信号也可有效得到延长,提升病灶鉴别及诊断效果。但是最开始使用的肝脏细胞特异性对比剂安全性较差,患者使用后会产生非常强烈的副作用,以至于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的诊断中只能减缓滴注时的速度,不能完成后期的动态增强操作,影响该技术在肝脏类疾病的使用推广[8]

钆贝葡胺又称为Gd-BOPTA,是一种最新应用于临床MRI诊断中的对比剂,作为新型对比剂,它不仅具备之前常规对比剂的临床作用及应用价值,能够辅助MRI完成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增强诊断,清晰的显示病灶内的血供及组织学类型特征,提升MRI诊断对于病灶的检出及定性水平。研究显示,因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自身的血供具有特殊性,病理学角度出发可以看到患者的肝细胞呈现异常性排列。以至于增生组织吸收钆贝葡胺的能力与周围组织并无明显的差异,那么这也就凸显该技术在MIR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时的特殊性优势,对不典型性病灶发挥极为积极的诊断价值。研究数据显示,30例患者均为单发,增生组织大小0.5~4.0cm,平扫低信号20例,等信号8例,略高信号2例,动态增强扫描发现26个病灶有强化反应,2个有轻度强化反应,处于门脉期或者延迟期的病灶均表现为等信号或者略高信号,2例处于延迟期的病灶发生环形假包膜(P<0.05)。

综上所述,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患者采取钆贝葡胺MRI诊断能够明确组织大小及形态,具有积极的临床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鞠德峰, 姚家美, 王明亮.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和MRI征象分析[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7, 1(14):17-18.

[2]汪禾青, 杨春, 盛若凡, et al.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与炎症型肝细胞腺瘤的MRI表现和鉴别诊断[J].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18, 24(6):361-366.

[3]贾翠宇, 赵大伟, 许少华, et al. MRI Gd-BOPTA增强肝胆期在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J].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8,16(11):15-16.

[4]杨富存, 尚怀学, 盖永浩. 钆塞酸二钠增强磁共振扫描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研究[J]. 实用肝脏病杂志, 2019, 22(4):15-16.

[5]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腹部学组. 磁共振成像对比剂钆贝葡胺肝脏应用专家共识[J].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17, 23(9):577-584.

[6]王晓波, 陈忠, 邓连桂, et al. 彩色多普勒超声与磁共振成像检查在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病变诊断中的比较[J]. 中国当代医药, 2018,16(19):109-110.

[7]谭鹰, 唐春霖, 陈萍, et al. 超声造影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的应用价值[J].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9,18(6):410-413.

[8] Cemil Gurses, Feyzan Seher Oksar, Bekir Erol,等. Natural course of hepatic 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 from childhood to adulthood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Turkish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the Official Journal of Turkish Society of Gastroenterology, 2017,14(2):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