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数学成绩的对策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12
/ 2

提高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数学成绩的对策探索

李青松

襄州区石桥镇崔岗教学点 湖北 襄阳 441124

摘要:农村小学有很多的留守儿童,其学习的成绩不是很理想。想要全面的提升农村小学当下的教学质量,需要提升留守儿童当下的学习成绩。本篇文章笔者根据自己长时间在山区教学总结的一些经验,由幸福这一教育理念作为切入点,对怎样提升农村小学中留守儿童的数学成绩展开进一步的探索。

关键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数学问题

农村的留守儿童,就是父母双方或者其中一方长期在外地经商或是打工,把孩子留在原来的户籍教育学习,无法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留守儿童一般是由祖父祖母或者是别的亲戚照顾,这部分未成年中较为特殊的群体叫做留守儿童。其普遍年龄较小,自理的能力较差,欠缺父母本该给予的关爱,家庭教育基本上是空白的,失学、辍学以及学习成绩不理想这些问题比较突出。笔者自己教学的学校就有很多的留守儿童,并且数学成绩不是很理想。如果要全面的提升教学的质量,就应该提升留守儿童的数学成绩,这也是农村小学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针对留守儿童具有的特点,使学生体会到幸福教学

留守儿童因为父母长期在外地打工,很多都是和祖父祖母或者是寄托亲戚,一年到头很难感受到父母进行的亲情教育,所以,大部的留守儿童的童年并不是很幸福。在校园里,留守儿童自身的道德观念欠缺,学习的成绩较差、临时监护人进行的监督不到位,导致留守儿童对于学习丧失兴趣,在课堂上听课不专心,课后不认真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以至于逃学的现象也是比较普遍的。身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应该用“爱”来填补留守儿童在情感方面的缺失,将留守儿童当作自己的孩子进行教育与关爱,为其创造一个温馨且健康的学习与成长环境,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制造机会,由心理健康这一角度更好的调整留守儿童的学习心理,为其建立起学习的信心,慢慢的走出生活中的阴影,让留守儿童和班里的学生一样可以大胆的去回答问题。如去年我班里有一位女学生崔慧鑫,因为长期与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父母不合,经济情况较为窘迫,穿的衣服都是别人送的,在课堂上常常是低着脑袋,眼神呆滞;下课的时候也是一个人玩耍,不和同学们交流。对于这一现象以及其在学习上存在的信心不足,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老师可以设计部分较为简单易懂的题目激起其自主的去完成,如进行表内除法教学时,在讲解完12除以3等于4的口算方法后,使其知道利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再继续练习的时候,让其回答12除以6等于多少,这位学生在回答之后,老师应该及时的给予表扬说:“这几天,老师觉得崔慧鑫同学变了,比以前进步了很多,大家为他鼓掌。”在学生们热烈的掌声之后,崔慧鑫露出了幸福的笑容,老师能够体会到留守儿童心里存在的苦楚正在感受班级带来的“亲情”,进而激发起求真、向善以及乐学的内在驱动力。

由留守儿童存在的差异入手,使学生感受到课堂的快乐

新课程改革要求允许与激励学生表达自己独有的见解,体现自己的独树一帜,课堂变成学生展现的舞台。但是因为留守儿童在资质方面欠缺,课堂上一般是好学生的舞台,和别的学生相比留守儿童缺少机会。老师在课堂教学时,应该重视留守儿童存在的差异,尽可能的使班里的留守儿童获得一定的提升,体会到数学学科为其带来的快乐。因为留守儿童存在的个体差异,想要培育其学习行为与习惯就需要实施一些措施。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该做到因材施教,对于成绩比较优异且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的留守儿童可以适当的加大压力,让其可以了解到学无止境;对于部分较为调皮的留守儿童,应该经常利用难题进行“整治”,让其可以做到“俯首帖耳”;对于学习较为困难的留守儿童应该具有足够的耐心,使其可以找寻学习数学的信心,老师一个鼓励的眼神或是一句赞美的话语,就可以使人铭记一生。比如在进行“大小比较”的教学时,在课后设计一个问题:“喜洋洋拿着10个一角的硬币,懒洋洋拿着一张1元的纸币,请问喜洋洋的钱多还是懒洋洋的钱多呢?”这时学生纷纷举起手,积极的回答问题。这时有一位留守儿童开心的举手,双眼炯炯的看着老师。老师让这位学生回答问题,但是这位学生在站起来之后却显得十分胆怯,一时说不出话来。老师走到其身边,轻声的说:“来,说说你的答案。”这位留守儿童在回答问题之后,要求班里的学生为其鼓掌鼓励。

三、由数学学科具有的特征出发,培育留守儿童的问题意识

老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应该结合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挖掘其中包含的数学知识,使数学能够更加贴近生活实际,实现生活材料的数学化,数学教学的生活化,这也是老师教学的出发点以及最终的归宿。培育留守儿童自身的问题意识应该使留守儿童主动的进行思维活动。在进行问题的解决时,老师应该尊重留守儿童具有的自主性,使留守儿童能够主动的进行思维活动。并且老师应该借助思维锻炼以及动手操作这些方式,鼓励留守儿童能够动手、动脑以及勤思,使留守儿童体会到数学学科具有的应用价值,使留守儿童对于学习数学产生兴趣,培育其将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比如在进行“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知识的教学时,老师设置了一个情境:在中秋节的晚上,奶奶拿出父亲和母亲带回来的五仁月饼分给孩子吃,奶奶先将其中的一个月饼分为了2块,给了孙子一块。这时孙女说:“一份太少了,我想要两份。”这时奶奶将第二块月饼分为4块,给了孙女2份,这时二孙女说:“我年纪最小,我想要3块。”这时奶奶将第三块分为12块,给了二孙女3块。学生被这个故事吸引住了老师顺势让学生思考这一问题:“大家知道哪个孩子分的多吗?”这时学生纷纷进行思考,激起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大胆的探究并解决数学问题。

结束语:总上所述,留守儿童自身基础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改变过程中因为外界因素的影响以及心理情绪的变化造成反复,所以,应该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这样转换工作才可以更加的有效。

参考文献:

[1]殷世东,朱明山.《中国教育学刊》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10.68—69.

[2]周兴旺,李喜.《每个父母都能成功》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0.387—416.

[3]常青.《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研究——以江西玉山县为例》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17—23.